《宿豫年鑑》撰稿員培訓班講稿

2023-02-06 17:24:03 字數 4912 閱讀 6037

韓朝暉( 2012 年 2 月 15 日)

各位同仁:

大家好 !

根據領導安排 ,由我和大家共同**年鑑條目撰寫問題。下面就《宿豫年鑑》條目撰寫中存在的問題和年鑑條目撰寫的具體要求談三個問題:一、什麼是年鑑,二、《宿豫年鑑》編輯中存在問題,三、如何撰寫年鑑條目。

先宣告一下,闡述中穿插的例項,只代表個人觀點。

一、 什麼是年鑑:

年鑑是逐年編纂連續出版的資料***書。這個定義中包含年鑑的三個性質:資料性、年度性、工具性(檢索性)。

1. 資料性是年鑑的第一屬性。典型的年鑑資料是:

材料可靠,有存查價值;內容相對完整,形式多樣;簡潔明白,便於檢索。 2. 年度性是年鑑的基本屬性。

年鑑姓「年」最大特點是逐年編纂,連續出版,一年一刊。所謂「年度性」就是選題選材以「年」為限,上限是當年元旦,下限是同年 12 月 31 日。年鑑如果不以年度動態資訊和相關資料為主要內容,就沒有必要逐年編纂連續出版,也就不成其為年鑑了。

3. 工具性也是年鑑的基本屬性,年鑑作為工具書的乙個品種,也是備查備考的實用工具。人們利用年鑑是為了求證、查詢所需資料,而不像對報刊雜誌或文藝作品那樣從頭到尾慢慢閱讀欣賞。

因此,年鑑的工具性主要表現為它的檢索性,即內容資料富有檢索意義,而且十分方便檢索。

年鑑有什麼用?我個人認為,年鑑與史書、志書一樣,具有存史資政育人的功用。

年鑑忠實地記錄年度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真實歷程、基本資料,可以記錄歷史,傳至久遠。由於年鑑是**主辦,相關職能部門專業人員編輯的,資料全面、真實、準確、權威,可以讓領導和工作人員用以了解情況,總結經驗,對工作有指導借鑑作用。**綜合性年鑑的知識橫陳百科,像《宿豫年鑑》有近 30 類目,政治、經濟、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民族、宗教、民俗、地理,應有盡有,資訊量大。

使用年鑑,就是開啟知識寶庫,就是開啟資訊資源庫,讓使用者長知識、增才幹。

所以,年鑑既是時代感強的資料性年刊,又是傳至久遠的史書;既為現實服務,又對歷史負責;既是工作指南性出版物,又是各界讀者隨時查檢的工具書。

《宿豫年鑑》自 2002 年創刊以來,每年一捲,已走過了十年歷程。十年來,《宿豫年鑑》遵循「對歷史負責、為現實服務」的辦刊宗旨,從無到有,由疏到精。已出版發行的 10 卷,計 840 餘萬字、 9800 多個條目、 4150 多幅**,內容豐富翔實,資訊龐大,鮮明地體現了宿豫的時代特徵、年度特色和地域特點。

可以說,宿豫每乙個歷史階段、每一項重要工作,都在年鑑裡留下了清晰的年輪,為各級幹部研究宿豫、科學決策提供了權威依據,為社會各界認識宿豫、鑑古知今提供了可靠資料,已經成為介紹宿豫、宣傳宿豫的一張閃亮名片。《宿豫年鑑》先後多次榮獲全國、全省年鑑大獎,並成為「中國年鑑資源全文資料庫」核心年鑑。

二、宿豫年鑑編輯中存在問題

宿豫年鑑創刊十年,取得的成績、獲得的榮譽,與在座的所有撰稿員與編輯們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在此,我向長期支援年鑑工作的各位撰稿員表示深深地感謝! 2012 年的年鑑撰寫工作已經啟動,今天,我們有必要總結經驗,揚長避短,精益求精,使《宿豫年鑑》 2012 卷編纂更上一層樓。

首先,檢討編輯部自身存在問題 :

一是編纂週期較長。 年初二三月份開始組稿,年末十一二月份出書,最早的是九月出書,載的是上一年度的資訊資料,剛拿到當年的年鑑書,緊接著就開始了下年度的組稿,時效性不強。為彌補這一不足,我們在公益**和組織機構名錄中及時載錄了當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和人事變動情況。

二是與撰稿員的交流少。 只是發通知、提要求,坐在辦公室等稿,多年沒辦培訓班,編輯與撰稿員聯絡較少,缺乏對部門的系統了解,難以提出指導性的意見,也很少聽到對年鑑編纂的反饋意見。

以上兩個點,客觀地講是我們的編輯力量逐年減少造成的。宿豫年鑑創刊時,我們的編輯是七八人,《宿豫志》工作啟動後,現在只剩兩三個人編年鑑,人力不足。

三是缺少適應社會結構多元化的資料。 領導機關、工作層面的內容分量較重,親民性材料少,特別是反映生產、生活一線的事件少,像教育沒記過高考狀元、宿豫名師,文化沒記過本土的民間藝人,衛生沒記過地方名醫和醫患事件,科技沒記過科技發明的應用例項等。郵政、保險這些服務民生的部門資料及擔保、拍賣、物流、**交易等新興行業的資料缺失。

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諸如**、公積金、住房、流動人口、城鎮失業和就業狀況等情況很少入鑑。有時我們也很關注新的經濟文化產業群體,如落戶宿豫的大專案建設、鄉村特色專業合作社、返鄉創業者、大型專案等,這些都是靠發「紅標頭檔案」通知不到的地方,但活生生的材料,我們編輯看到了卻無法組織材料。

四是版式還不夠鮮活。 宿豫年鑑雖然在框架設計和內容方面年年創新,但是版式和裝幀設計創新不多,版式沿用雙欄排版(現在很多是三欄),印刷上也僅是從單色印刷改到雙色印刷,還沒實現全彩印刷。記述方式文字多,**和**少,不能像報刊一樣做到**並茂,吸引讀者。

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會努力實現全彩印刷。

其次,各單位供稿存在問題:

1. 部分供稿單位領導和撰稿員對年鑑工作不了解,認識不到位。 有些供稿單位不按要求組稿,要麼草草應付,要麼遲遲不報,材料缺這少那,甚至有個別單位以自己是宿豫的派出機構為藉口拒絕提供資料,致使年鑑編輯質量大受影響。

年鑑編纂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歷史性、現實性很強的工作。黨史工委作為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編年鑑是一項法定工作。 2006 年 5 月 18 日,***總理溫家寶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 467 號令 《地方志工作條例》,條例第八條規定 ,以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名稱冠名的地方志書、地方綜合年鑑,分別由本級人民**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按照規劃組織編纂,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編纂。

條例第十一條規定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可以向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徵集有關地方志資料,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提供支援。負責地方志工作的機構可以對有關資料進行查閱、摘抄、複製,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以及不符合檔案開放條件的除外。 年鑑是乙個地區的地情百科全書,只要在宿豫區內發生的事情都應載錄,不能漏項。

因此,除了軍事機密和單位不宜公開機密外,垂管部門、駐宿豫單位都有義務向黨史工委提供年鑑材料。 其實,黨史工委編年鑑不僅是為了完成年度目標,更重要的目的是為各供稿單位服務的,為各部門、各鄉鎮記載上年度工作成績、各行業的發展歷史。所以各供稿單位撰寫稿件不是為黨史工委寫的,是為自己寫歷史的。

像曉店鎮、嶂山林場 2005 年就劃歸湖濱新城了,湖濱新城沒編年鑑,但我們仍然年年聯絡,把資料收到宿豫年鑑中,使他們材料歷史不斷線,若干年後外界想查他們的發展情況就可以通過我們年鑑了解,這些資料就會顯得非常寶貴。

2. 語體不對、文風不正。 年鑑的撰稿人多為本單位、本部門的「筆桿子」,是從事文字工作的「老手」。

在撰寫年鑑條目時往往脫離不了工作總結和領導講話稿及新聞報道的模式,以致撰寫出來的稿件不符合年鑑規範。突出的是穿靴戴帽,空話、套話、大話較多,報喜不報憂。年鑑要採用紀實性極強的說明文體和記敘文體,並迴避議論、描寫、抒情,努力榨乾水分,使資訊資料高度密集。

客觀上要求有一種準確、簡明、嚴謹、平實的語體與之相配套。

年鑑條目與工作總結有區別又有聯絡。

聯絡有兩方面,他們都是對一段時間內某個範圍或某個方面情況的回顧和綜述, (1) 記述了工作成績,總結了經驗教訓,找出了問題與差距,為以後工作提供借鑑、參考資料。 (2) 年鑑條目內容從總結中篩選,提煉素材,總結則為年鑑內容提供寫作和資料。

區別: (1) 讀者物件不同,總結是給本系統、本單位領導職工看的,記述範圍是本系統、本單位工作,年鑑面向社會廣大讀者,寫一些讓廣大讀者關心或想了解的內容或有存史價值的情況。 (2) 記述方式不同,總結可以一二三四羅列方方面面情況,可採用口頭語,議論式文體,年鑑條目只記大事、要事,把經驗教訓寓於事實的記述之中;不記規劃、計畫及今後意見等未發生的事情。

年鑑作者的任務只要寫清物件怎樣就可以了。

順便說一下年鑑條目同新聞的區別聯絡。

聯絡: (1) 都是資訊載體,記述了某一地區或行業某發展變化情況,儲存了社會演變軌跡。 (2) 記述內容注重時間性、強調資訊的時效性。

區別: (1) 功能作用不同,新聞號稱宣傳**工具,具有傳媒導向作用,年鑑是資料***書,注重資訊的歷史價值。 (2) 寫作方式不同,新聞報道強調迅速及時,搶第一時間,寫作方法不拘一格,語言力求生動形象,可描景狀物、可抒情議論,可寫對話,可作插敘倒敘。

年鑑則要求以質樸的語言直敘事情的始末。新聞通訊寫人物可以描寫人物的外貌、性格、舉止、言談,而年鑑寫人物只要求記述其主要事蹟。

3. 要素不全。 載入年鑑的資料,而最忌諱的是資料殘缺不全。

條目要素一般由時間、地點、事主(個人或單位)、原因、結果等要素組成,不同型別條目,要素構成略有差異。要素一定要齊全,不能漏項,要素越少,條目價值越低。從已編的條目看,核心資料殘缺現象比較突出。

有的記事條目不交代時間、地點,有的會議條目漏記會議主題、主持者和出席人數、有的人物條目漏記年度業績。單一性條目,一定要按既定的內容要素取材,如同按處方抓藥一樣,逐項羅列。 有的條目,看題目不錯,但因資料殘缺不全,降低了使用價值。

要弄清來龍去脈,只得去考證,過了若干年,更難以弄明白了。

如 2009 卷記載 【關廟中心小學楓橋樓落成】這件事,記述 2009 年 10 月 23 日,宿豫區關廟鎮中心小學舉行楓橋樓落成揭牌儀式,蘇州楓橋新區捐資助學老人王梅生,共青團蘇州市委書記杜小剛,共青團宿遷市委書記高玉華,區委副書記陳世海,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光華,副區長王峰參加揭牌儀式。

這條資訊記載的不夠全面,遺漏了許多有價值的資訊。如捐資助學老人是誰,捐了多少錢,什麼時候開始建樓,為什麼以「楓橋」命名。我查了許多條新聞了解到:

捐資助學老人王梅生當年 87 歲。 2005 年底,王老家的老房子拆遷,**分給他一套房子,老人孩子成家,老伴去世,他決定賣掉房子造學校,幫助蘇北貧困失學兒童。通過蘇州、宿遷兩地團委牽線搭橋,王老決定將房屋拆遷款 33 萬元全部捐獻給宿豫區關廟鎮中心校建一座綜合樓。

應該是裸捐。 2007 年 11 月,老人正式與宿豫區、關廟中心校簽訂了捐資協議。 2008 年 3 月,在當地黨委、**的大力支援下,鎮里拿出 100 萬元作為配套資金,決定建設一幢占地面積 2170 平方公尺,四層的綜合樓。

10 月,綜合樓建成,當學校提出要以老人的名字命名這幢樓時 , 王梅生拒絕了,提議以自己居住的社群「楓橋」命名,希望有更多社會力量助學。剪綵儀式結束後,王梅生老人又決定把留給自己買助聽器的 1 萬元捐贈給學校設立乙個助學愛心**,給學習好的孩子作獎勵。老人的壯舉非常感人,遺憾的是當年對這件事記得很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