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頭會館》對老舍話劇繼承與創新

2023-02-05 18:21:02 字數 1077 閱讀 2271

摘要:《窩頭會館》的橫空出世,讓很多老藝術家由此看到了中國當代話劇的一線曙光,看到了衰朽的當代舞台藝術燃起的再生的希望。窩頭會館為何能如此成功?

**將以對比的方式,以老舍的經典話劇為對比物件,就《窩頭會館》對老舍話劇的繼承和創新的兩個大面進行**,論述,延伸,從而達到整體的剖析。

關鍵詞:對比繼承創新

《窩頭會館》自演出以來,其票房、口碑,無疑是成功的,許多人認為該劇與《茶館》媲美,不僅在立意上,而且在結構上。然而,窩頭會館的成功又不拘泥於對老舍話劇的照搬,而是在吸取其精華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和創新。本文將對《窩頭會館》與老舍的話劇的比較,概括分析《窩頭會館》的傳承和創新。

一、對老舍話劇的繼承

(一)結構方面的繼承

在《窩頭會館》中,「夏、秋、冬」三個節氣將整部話劇分成三個板塊,時間是新中國成立前夕,2023年至2023年,這樣簡練的卻又清楚地結構方式與老舍的某些話劇不謀而合。

以老舍的《茶館》為例,借北京城裡乙個名為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時期(清末2023年初秋;袁世凱時候軍閥混戰的**初年;40年代抗戰結束、內戰爆發的前夕)的變化,表現19世紀末,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顯而易見,《窩頭會館》在很大程度上吸取與發揚了這一結構的優點,流暢自然。

(二)用同樣的話語反映不同的內容

《窩頭會館》,其藝術性與觀賞性體現在語言上。例如在三幕中都出現的「啊,兒子」。但每次含義都不盡相同。

第一幕,人家不賣洗澡牌子「啊,兒子」,是安慰;第二幕,晚上做肉絲,「啊,兒子」看似徵求意見,實則是兒子不願搭理,故意討好,拿韭菜涮洗盆,「啊,兒子」,是讓兒子放心;最後說在門口溜彎等兒子,「啊,兒子」,是懇求、是妥協。最後獨白時一連五個「我兒子不讓」乙個比乙個加深感情,從而渲染出一種哀傷而感人的溫馨畫面,讓觀眾為之動容,這樣運用語言的變化,也頗繼承老舍話劇的衣缽。

老舍作品中常常出現用一些十分普通的詞語在不同的場合用以表達不同含義,增強其表現力。舉例來看1)以自己的身量力氣而被這小小的一點病拿住,笑話……(《駱駝祥子》);2)對花錢是這樣一把死拿,對掙錢祥子更不放鬆一步。(同上);3)他一拿腰,一氣跑到了家。

(同上);4)「我說是不是?」虎姑娘拿著時候進來了。(同上);5)四爺,先給我拿著,三十塊。

(同上);6)在家裡哪兒去拿工資呢?(《女店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