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寓言及典故

2023-01-23 04:54:03 字數 2139 閱讀 5303

1.浮陽之魚

鯈魾者,浮陽之魚也,胠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掛於患而思謹,則無益矣。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選自《荀子·榮辱》。

鯈魚和魾魚,都喜歡浮在水面上曬太陽,所以也稱為浮陽之魚。

一次,它們又在那裡隨波蕩漾,曬暖取樂,不知不覺順著潮水漂向沙灘。 退潮的時候,它們依然留連忘返。直到潮水退盡,才發現自己擱在沙灘上,再想回到水中,已經悔之不及。

面臨死亡的憂患,方懂得行動謹慎,但已毫無用處了。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會怪怨別人;懂得事物規律的人,不會埋怨上天。那些怨人的,多是智低才疏;那些怨天的,往往胸無大志。

錯誤在於自己,反而責怪別人,這不是過於迂腐荒謬了嗎?

【題旨】做事要謹慎,貪圖舒服後果不堪設想。

2.**遇盜

處子嬰寶珠,佩寶玉,負戴**,而遇中山之盜也,雖為之逢蒙視,詘要橈,君盧屋妾,由將不足以免也。

【注釋】

選自《荀子·富國》。

嬰:繫在脖子上。逢蒙視:

斜視。詘要:彎腰。

詘:同「屈 」。要:

同「腰」。撓:同「橈」,曲。

君:為君。作動詞用。

盧屋:即廬屋,居室的泛稱。

由:同「猶」。

【譯文】

有個少女,脖子上掛著寶珠,腰間佩有玉環,身上帶著很多**,在山中遇見了盜賊。 強盜見財起意,持刀搶劫。少女被嚇得魂不附體,不敢正視,急忙彎腰下跪,苦苦哀求,表示願給強盜作婢妾,然而,強盜還是把她殺了。

【題旨】  針鋒相對方有望,妥協幻想慘下場。

3.涓蜀梁見鬼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仰視其發,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 。

【注釋】

選自《荀子·解蔽》。

夏首:古地名,即夏水,在今湖北省境。善畏:疑神疑鬼, 非常膽小。

魅:讀mèi妹。精怪。迷信說法,以為物老則成精為魅。背:掉轉身子。

走:跑。比:及,等到。失氣:斷氣。

【譯文】

在夏首的海邊有個名叫涓梁的人。他為人愚蠢而又十分膽小,看見什麼都害怕。

一次,他在皎潔的月色下夜行。偶而低頭,看見自己長長的身影,以為遇到了爬在地上的魔鬼;又一抬頭,看見自己的頭髮,又以為碰到立在身後的妖怪。他頓時嚇得魂飛魄散,急心轉身拚命逃跑。

等他跑回家中,已經上氣不接下氣,很快便氣絕身亡。

【題旨】疑神疑鬼,庸人自擾自害。

4.成語典故——鍥而不捨

【用法】

用來比喻有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詞義鍥:鏤刻、用刀刻。舍:停止。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用刀一直鏤刻下去不停止。

【出處】

這則成語出自《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典故】

荀子,又名荀況,戰國末期趙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在哲學思想方面,他認為自然發展有其客觀的規律;反對天命,不迷信鬼神,認為人定勝天;還主張因地、因時制宜,充分發揮人的才能,促使萬物發展。在教育方面,他寫過一篇十分著名的文章——《勸學》,來闡明他的教育思想。

《勸學》中記述了他在教育、學習方面的很多理論,對後世影響十分深遠。比如,他認為人接受教育,努力學習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使學生超過老師,後人勝過前人。學習知識是乙個由少到多、日積月累的過程,高深淵博的學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而成的,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在《勸學》中,荀子還用鏤刻金石來說明學習一定要持之以恆的道理。他寫道:如果鏤刻而不能堅持下去,就連朽木也不會被折斷;但若堅持一直不停地鏤刻,就是金屬、石頭也會被鏤穿。

所以人們學習時一定要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5.詞目:欺世盜名

解釋:欺騙世人,竊取名譽。

出處:《荀子·不苟》「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將以盜名於暗世者也,險莫大焉。」

典故: 戰國時邯鄲籍思想家荀況,在其著作《荀子》中,曾尖銳地對欺世盜名的行徑作過批判.荀況舉例說,春秋時衛國大夫史魚因勸諫衛靈公不成,就囑咐兒子自己死後不要入殮,以此勸諫衛靈公重用遽伯玉,罷免彌予瑕…… 荀況又舉例說,戰國時齊國的田仲既不肯接受**厚祿的哥哥的幫助,也不願去做官,寧肯去種菜。

荀況在著作中認為,史魚和田仲都是用欺騙手段「盜名於暗世者也」(在動亂之世道竊取虛名的人)他們是最大的危險。成語「欺世盜名」即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