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寒風吹徹

2023-01-16 14:15:03 字數 4028 閱讀 4964

在城市中久居的人們,享受現代文明創造的舒適,似乎早已疏遠自然風雨的侵襲,也遺忘了人們過去經歷過的徹骨的寒冷。劉亮程彷彿一位現代社會中的鄉村「哲學家」,他用切身的人生體驗,將我們帶回那個久違的鄉村世界,和他一起去回憶艱苦的人生歲月,去再次感動世間誠摯的真情。閱讀這篇文章,我們的心靈之門會被沉重地叩擊,我們感受到的將是冷峻和凝重。

文中作者的一語一句,敘事也好,抒情也罷,都宛如和我們交談一般娓娓道來。文章以寒冷的記憶為線索,向我們展現了乙個經過艱難生活折磨的人的內心世界。有對寒風暴雪的熟悉和恐懼;也有對於親人的理解和關愛。

寓深厚的情思於質樸的敘述,看似平淡,顯示出的卻是乙個真實的人生感悟。

劉亮程,新疆沙灣縣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出生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乙個小村莊裡,在那裡度過童年和少年時期。長大後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在鄉下寫了許多年詩。

到烏魯木齊後開始寫散文,出版散文集《乙個人的村莊》。現在寫**。」劉亮程的散文集《乙個人的村莊》於2023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後,曾引起巨大反響,被譽為20世紀最後的文學景觀。

另外,劉亮程還著有詩集《曬曬黃沙梁的太陽》,散文集《風中的院門》、《庫車》等。

在《乙個人的村莊》中,作者大多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乙個村子,在這個人畜共居的村莊裡,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和牲畜曬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肆意舒展。在不慌不忙的敘述中,作者給我們呈現了一種人類久違的自然生存。作家蔣子丹在《劉亮程的哲學》中說「劉亮程不為他人和前人的知識觀念所囚,在文化時尚主潮之外另闢一片天地,沒有任何一點點與都市人形影相隨的焦灼和煩躁,身邊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動靜皆可成詩。

他散文中透出的那種從容優雅的自信,是多少現代人已經久違了、陌生了、熬長了黑夜搔短了白頭也找不回來的大才華。這是發現的哲學,是悲懷和樂世的哲學,是生命的大徹大悟頂天立地的哲學。

作者在本文敘述了他在「乙個人的村莊」中,關於冬天和寒冷的遭遇、思考和感悟,用沉靜而憂鬱的文字表達了他對生命和人生的一種守望與無奈,一種超越與關愛。

全文共43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1~5段):寫雪與寒冷又一次降臨村莊,「我」開始了關於寒冷的漫想與沉思。

作者用沉靜的筆觸寫到了靜靜來臨的雪與寒冷,它們的到來如歲月的臨近一樣不可抗拒:「當乙個人的歲月像荒野一樣敞開時,他便再無法照管好自己。」在大雪飛揚中,作者圍著溫暖的爐火,開始了對於寒冷的漫想與沉思。

2.第二部分(第6~17段):回顧自己青少年時代經歷的寒冷歲月,表達自己對生命和人生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兩點:

(1)作者回顧自己曾親身經歷的寒冷歲月,在寒風吹徹中,他敏感地體驗到了隱藏著的溫暖(即對生命和人生的喜愛):「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乙個隱秘的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儉地用於此後多年的愛情生活。」(2)而年少時候經歷的這場寒冷,卻在多年以後仍會寒意襲人地讓作者感悟到:

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乙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爾後整個人生。時光侵蝕的無情與漠然,生命流失的不經意,在平靜的文字背後被觸目驚心地展現了出來。

3.第三部分(第18~41段):寫老人、姑媽及母親面對寒冷的無力,道出了我們生命中的許多的無奈和悲傷。

如果說第二部分主要講述作者自己面對寒冷的感悟,那麼在課文第三部分,作者則通過老人與姑媽面對寒冷的無力,道出了生命面臨衰敗時的無可奈何。面對人生的寒冷,作者敏銳地感悟到:有多少人因為無常的命運或者虛弱的生命,而無法走出這場災難。

字裡行間瀰漫了對於個體的孤獨無助的生存狀態的巨大悲傷,而更為殘酷的是,這種孤獨無助,必將注定伴隨人的一輩子,因為「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連對自己的母親也是同樣如此——「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溫暖備至。

」這是直抵人存在本質的精神探求。它接近真理,卻不免悲觀。

4.第四部分(第42~43段):回到溫暖的現實,表達了對親人們的關愛和擔憂。到最後,作者從漫思中回到溫暖的現實,但悲涼的心緒卻貫徹始終。不過,他再次表達了對親人們的關愛和擔憂。

1.字音識記

管蠡測海(lí)   鬱悒(yì)    涼颼颼(sōu)

蜷縮(quán suō) 凜冽(lǐn liè) 掖著(yē zhe)

杯水車薪(xīn) 蝸居(wō jū) 寒暄(xuān) 蜷(quán)縮

2.詞語積累蜷縮:蜷曲而收縮。

1.理解語句:「我靜坐在屋子裡,火爐上烤著幾片饃饃,一小碟鹹菜放在爐旁的木凳上,屋裡光線暗淡。」

提示:這幾句寫出了我的生活境況的貧窮與困窘,吃的是幾片饃饃,是一小碟鹹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為下文寫寒風的內涵張本。

2.全文以「寒冷」貫穿始終,你認為這種「寒冷」在文中有哪幾層內涵?

提示:一方面源自生存環境的惡劣和物質的極度匱乏,使生命裸露於寒風的淫威下,無法抵禦寒冷的摧殘;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狀態也最大限度地驅散了人際的溫情,使生命飽受冷漠和孤獨的煎熬。

巨大的生存壓力使父親根本無暇顧及乙個十四歲少年在寒風肆虐的荒漠獨行中所體驗到的淒楚和絕望,他給予兒子的只是一句略帶責備口氣的詢問;十四歲的孩子居然已經學會了獨自品味自己的傷痛;貧寒使親人間的溫情消遁於無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媽一直沒有等到母親帶來的溫暖。

3.作者劉亮程在散文《寒風吹徹》中用怎樣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段關於「我」的人生經歷以及生活感悟?

提示: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手法,以「三十歲的『我』」作為敘述的起點,在乙個雪天,圍抱火爐,撫摸自己的一生,感悟冬天」,散文以這段場景組織銜接了「十四歲的我」,「現在的我」,與「我」「隔著三十歲的人生距離」的姑媽和母親。

4.「我」說「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對於「我」的姑媽和母親,「我們」也幫不上忙嗎?

提示:對於姑媽,「多少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沒有等到這個春天。好像姑媽那句話中的『天』一直沒有熱。」我和母親平淡地談著姑媽的死,「像在說一件跟死亡無關的事情」。

姑媽的死讓「我」想起了爺爺奶奶,「我們在世上的親人會越來越少。」應該更多地去關懷長輩。「我告訴自己,不管天冷天熱,我們都常過來和母親坐坐。」為母親擋住一絲寒冷。

5.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乙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爾後整個人生。

提示:困難與挫折,先是從肉體上對人進行摧殘,接著再對人的精神進行摧殘,爾後直到摧垮乙個人的鬥志,奪去乙個人的生命。

6.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極度貧窮的情況下,我們想幫助他人,可是,因為他人的困難巨大,我們想幫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顯得是那樣的無奈。

7.既然「我」意識到了情感交融對於年邁的母親的重要性,感覺到了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為什麼我仍然無能為力?

提示:這種「無能為力」源自生存環境的惡劣和物質的極度匱乏,生命只能裸露於寒風的淫威下,無法抵禦寒冷的摧殘;低劣的生存狀態也最大限度地驅散了人際的溫情,使生命飽受冷漠和孤獨的煎熬。所以「我」即使意識到了情感的重要性,面對冷峻、凝重而嚴酷的生命也只有忍受和無奈。

8.乙個人老的時候,是那麼渴望春天的來臨。儘管春天來了她沒有一片要抽芽的葉子,沒有半瓣要開放的花朵。春天只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命中。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象徵著幸福,人生中的順境,一種美好的企盼。姑媽和母親是臨近人生冬天的人,雖然她們眼前沒有多少幸福時光,可是她們卻企盼其他的人少一些困難與挫折,多一些順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9.我告訴自己,不管天冷天熱,我們都要常過來和母親坐坐。

提示:母親拉扯大她七個兒女。她老了。

我們長高長大的七個兒女,或許能為母親擋住一絲的寒冷。每當兒女們回到家裡,母親都會特別高興,家裡也頓時平添熱鬧的氣氛。因此,兒女們不僅要給老人物質上的關懷,更重要的是給老人精神上的關懷,一句寒暄、乙個禮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會給父母最大的安慰,不至於讓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來臨之際,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嚴寒。

10.但母親斑白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乙個人的冬天已經來臨,那些雪開始不退、冰霜開始不融化——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溫暖備至。

提示:無論如何,不管你的物質條件再優越,不管你的兒女再孝順,生命之冬是走不過去的。

11.我圍抱著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乙個時刻。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餘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

提示:我的親人,他們的生存狀態,現在還沒有完全改變,他們還是孤獨地生存,依然經歷寒風吹徹,他們還需努力,他們還需幫助,他們還需反省,他們才能走過冬天。

寒風吹徹教案自製

寒風吹徹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理順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特點,體會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的文體特點。2 理解並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的嚴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認識體驗。3 品味作者的質樸而雋永的語言。教學重點 1 對文字中 寒冷 含義的分析 2 以 性學習的方式,對本文作者的人生體驗進行思考點評 3 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