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地那維亞風格

2023-01-14 11:42:03 字數 2568 閱讀 6375

二次大戰前以包浩斯為中心的功能主義在20世紀40年代物質匱乏的困難條件下被廣泛接受了,但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期,功能主義已逐漸包括了許多實際上和風格上的變化。這些變化離開了包浩斯純幾何形式和「工程」語言的美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斯堪地那維亞設計,這在20世紀30年代即已取得較大成就,並獲得了國際聲譽。早在2023年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上,斯堪地那維亞設計就將德國嚴謹的功能主義與本土手工藝傳統中的人文主義融會在一起。

在2023年的紐約國際博覽會上,又確立了「瑞典現代風格」作為一種國際性概念的地位。經過20世紀40年代一段艱苦的時期之後,斯堪地那維亞設計在20世紀50年代產生了一次新的飛躍。其樸素而有機的形態及自然的色彩和質感在國際上大受歡迎。

在2023年公尺蘭三年一度的國際設計展覽中,斯堪地那維亞設計展示出了全新的面貌,參展的瑞典、丹麥、芬蘭和挪威都獲得了很大成功。這些國家的設計組織在戰後實行了一種合作政策,它們的第一項主要成就是名為「斯堪地那維亞設計」的展覽。在美國藝術**會的贊助下,這個展覽從1954--2023年在北美22個城市的主要博物館巡迴展出,因此使「斯堪地那維亞設計」的形象在國際間廣為流行。

就風格而言,斯堪地那維亞設計是功能主義的,但又不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嚴格和教條。幾何形式被柔化了,邊角被光順成s形曲線或波浪線,常常被描述為「有機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氣。20世紀40年代為了體現民族特色而產生的懷舊感,常常表現出鄉野的質樸,推動了這種柔化的趨勢。

早期功能主義所推崇的原色也為20世紀40年代漸次調和的色彩所取代,更為粗糙的質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設計師們的喜愛。2023年後,另一種懷舊的趨勢——丹麥精良的手工藝傳統在瑞典和挪威也得到了加強。

20世紀50年代,一批戰前就素負盛名的設計師如漢寧森、克蘭特、馬姆斯登、阿爾托等仍走在設計前列。例如漢寧森在戰後又設計了許多新型的ph燈具,特別是他設計的ph?5吊燈和ph洋薊吊燈取得了很大成功,至今暢銷不衰。

另一方面年輕設計師也脫穎而出,由此推動了斯堪地那維亞設計的進一步發展。

戰後丹麥的家具設計成就很大,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丹麥戰後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是維納(hans wegner,1914-- )。維納與其他丹麥家具設計師一樣,自身就是手藝高超的細木工,因而對家具的材料、質感、結構和工藝有深入的了解,這正是他們成功的基礎。

維納的設計極少有生硬的稜角,轉角處一般都處理成圓滑的曲線,給人以親近之感。維納最有名的設計是2023年設計的一把名為「椅」(the chair)的扶手椅(圖7),它使得維納的設計走向世界,並成為丹麥家具的經典之作。這種椅迄今仍大受歡迎,成為世界上被模仿得最多的設計作品之一。

維納早年潛心研究傳統的中國家具,他從2023年起設計的系列「中國椅」(圖3-03)便吸取了中國明代椅的一些設計特徵。2023年,他設計了「孔雀椅」,被放置在聯合國大廈。

20世紀50年代具有國際性影響的另一位人物是建築師一設計師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1902--1971)。他將刻板的功能主義轉變成了精練而雅緻的形式,這正是丹麥設計的乙個特色。雅各布森的作品十分強調細節的推敲,以達到整體的完美。

他把家具、陳設、地板、牆飾、照明燈具和門窗等的細部看成與建築總體和外觀設計一樣重要。他的大多數設計都是為特定的建築而作的,因而與室內環境渾然一體。雅各布森在20世紀50年代設計了三種經典性的椅子,即2023年為諾沃公司設計的「蟻」椅,2023年為斯堪地那維亞航空公司旅館設計的「天鵝」椅和「蛋」椅,這三種椅子均是熱壓膠合板整體成型的,具有雕塑般的美感(圖8,9,10)。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丹麥的工業設計中開始反映出立體主義藝術和所謂「硬邊藝術」的影響,在產品設計中強調簡潔、有力的形式,並使用工業化的材料,雅各布森設計的筒系列餐具就是其代表作。不鏽鋼的材料、簡潔的外形和精湛的製作工藝使產品富於高雅的現代感。雅各布森60年代的另一設計,是沃拉系列衛生間用具。

該系列以乙個能調節水流和水溫的龍頭為中心,能與其它功能的配件相連線,滿足乙個現代家庭供水系統的全部需要。整個系列的形式都統一為圓柱體,非常簡潔、明快。

丹麥的邦與奧盧胡森公司(簡稱b&o公司)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設計的佼佼者,它不同於別的企業之處,在於它是惟一系統解決設計問題的公司。今天,成了丹麥在生產家用視聽裝置方面惟一僅存的公司,也是日本以外少數國際性同類公司之一。多年來該公司把設計作為生命線,一方面系統地研究新產品的技術開發,首創了線性直角唱臂等新技術;另一方面瞄準國際市場的最高層次,並致力於使技術設施適合於家庭環境,從而設計出了一系列質量優異、造型高雅、操作方便並富於公司特色的產品,它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準,享譽西方各國。

b&o產品樸素而嚴謹的外觀設計便於進入國外市場。因為國際市場往往是五光十色的,這種一貫簡潔的設計反而引人注目,並容易與居家環境協調。進入20世紀90年代,b&0公司的工業設計又開始了乙個嶄新的發展階段,設計的風格開始由嚴謹的「硬邊藝術」轉向「高技術/高情感」(圖11、12、13)。

戰後芬蘭、挪威的設計也有很大的發展。芬蘭與丹麥不同,比較重視家具的機械化批量生產。阿爾托設計的多數家具都是工廠化生產的。

20世紀50年代芬蘭出現了兩位重要的設計師,他們是塔皮奧瓦拉(iimari tapiovaara)和魯梅斯理公尺(antti nurmesniemi)。前者曾師承柯布西埃,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但他將現代主義原則與傳統風格結合,並以機械化方式生產新一代家具(圖 14)。後者2023年設計的一種供公共場合使用的盧基i型可疊放椅,在當年的公尺蘭國際設計展覽中獲得金獎。

進入21世紀,諾基亞公司秉承「科技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為芬蘭設計增添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