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青課徒非常嚴格

2022-12-21 18:45:03 字數 5320 閱讀 2981

鄭曼青課徒非常嚴格,文武結合,教拳之餘還向學生講授《四書》、老莊、《易經》以及書法,納武術於學術之中,以期造就文武兼備之人才。故鄭門**大都是文質彬彬,無一般拳師之江湖習氣。鄭氏把教授太極拳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做出了較大成績,因此,人們把鄭曼青所傳拳勢,稱作「鄭子太極拳」,而不叫37式太極拳,提高了太極拳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價值。

《鄭子太極拳十三篇》,分上下兩卷。上捲收《拳論》十三篇,下卷收《緒論》三篇及《太極拳論疑義答**問四節》和《後記》等。現分別做些介紹。上捲.釋名義第一

鄭氏認為:「太極為陰陽之母,無所不包,以之名拳,命義深矣!」在分析「陽極」之拳術和「陰極」之拳術後,認為柔可勝剛,「任人用力襲擊,而我不以絲毫氣力抵禦,反引而去之,使其力落空,而攻擊之效能全失,則我稍一撒手,彼未有不跌出尋丈之外者」,「拳之為用,全根於太極陰陽相生,剛柔相剋之真理。

」久練太極拳,「可使弱者強,病者興,衰者旺,懦者立。誠強身強種而強國之要道也。謀國是而欲蘇民瘼者,其可忽乎!

」通玄實第二

本篇著重闡釋「太極拳之合乎哲學與科學」。在解釋「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腹內松靜」及「周身輕靈」、「四兩撥千斤」後,對「氣斂入骨,而為純剛,無堅不摧」之理做了重點解讀。鄭氏認為「氣沉丹田」猶「不及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

因「人之腹部蓄水獨多」,欲去水之為病,「惟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猶置火於釜底,使釜中之水乃至於滾沸.漸漸可以化氣,……有利於血液之迴圈。」至於「氣斂入骨,而為純剛,即氣由丹田循尾間而上透達脊骨。」氣與心相守於丹田。

水和精均可化氣,透度尾間、脊骨,達於頭頂,布乎四肢,「使熱氣灌溢乎骨中……膩液復化為有質之體,是為骨髓。」久之骨髓積滿,則骨堅強,喻為純剛,無堅不摧。作者又以虎骨異平他獸之骨舉例,認為就是因其骨髓充滿如石。

專氣致柔第三

本篇根據《易》理及中醫學闡釋「專氣致柔」,即「氣沉丹田與心相守」,氣旺血足,則筋柔。太極拳論云:「氣宜鼓盪」。

是以我之氣與空氣相摩蕩,有益於運氣行氣。氣遍身軀。「神宜內斂」,有益於專氣。

練「太極拳可達乎純陽之候」。與「專氣致柔」之說相始終,「能如是,則祛病延年之說,抑亦末矣!」變化氣質第四

作者認為讀聖賢書。如能篤行、審問、慎思、明辨,可以變化人之氣質。久習太極拳,以他個人經歷,除「振敝起衰去病」外,還可去「輕躁悍銳」,而臻於「沉靜溫穆」。

他說:「變化器質者,中人常人之事耳,進之可漸為君子,退之可漸為小人而已。餘故曰太極拳豈能變化器質乎?

正有待證於達人已耳!」

練太極拳能否變化個人的氣質,作者指出:「進可為君子,退可為小人」,值得太極拳練習者深思。

陸地游泳第五

作者在本篇中提出了練習太極拳猶如在陸地游泳說。他說:「善泅者,必能宿氣……宿氣愈久.則呼吸之量亦隨之增強,呼吸之量增強,即氣力之長進也。

」人生長於空氣之中,遊乎空氣之中,如魚游於水中,人之有力無力繫乎氣。力大者氣壯,氣壯者積氣所致。學太極拳,「積氣之法,運氣之方,則可以溢乎筋絡.充乎膜膈,形乎皮毛。

」空氣猶水,「每一運動,即覺氣之鼓盪如游泳,吞吐浮沉以及乎進退如游泳……」,初學者手「可隨時迎風翻掌拂臂舒拳,可以知風與空氣有若水者,極其至矣。」太極拳之練習要點在於積氣,它的力量比載重之積水更大,這就是專氣致柔,而能克制制剛之真理,故作陸地游泳說。心膂並重第六

心為人一身之主。本篇講的「心」是「心靈」,膂指脊骨。「脊有二十四節,為人身最多節之主骨,五臟六腑系焉,五體軀幹賴以支撐,太極拳務本之功,亦在於斯……。

初學入門者,即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沖開夾脊,度乎玉枕,而達乎顛頂,降於丹田。此即任督通,而心腎交矣。」

對於「膂」的含義作者引用「正襟危坐」一詞予以說明:「脊多節若串珠然,累疊而起,稍不將意,則傾倒……。正襟危坐,正則不病矣。

」故練習太極拳應當豎起脊梁,亦如串珠累疊,弗令其傾倒,但不可緊張矜持。矯枉過正。勁與物理第七

鄭氏認為,「太極拳氣與勁之運用,在乎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圓而神通,靡有窮際……,宇宙之間……厥形皆圓,此自然之徵象也。」「太極拳之所不容人摸著與觸到者,以其體圓也,乃不知得力之所在也。」作者依據向心力和離心力之原理。

解讀了太極拳推手之效用。其說甚詳,限於篇幅,不再詳述。養生全真第八

孟子日:「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太極拳以氣為主,心與氣相守於丹田,此即孟子說的「求放心」。作者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養氣,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

l、在朝夕空氣清新時,要勤吸取;2、行坐處臥時,運氣同上(即心與氣相守於丹田)。行時兩足要分清虛實,實則足心貼地,向後往之乎,亦實,氣行手指。坐則危坐,豎起脊梁。

立則一足實,足心貼地,疲則易之。臥要身向右側,屈右腿,左足背貼於右膝下,左手搭於左胯之上,右手託右頤,全身放鬆;3、平時談笑不可高聲,氣要由丹田發出,有津液時須嚥下;4、飲食以時,不可過量,不狼吞,不思慮,不言笑,沉氣危坐,託碗進口,「能如此,則終日無一時不在太極拳運用之中矣。」益臟腑第九

作者認為獸的脊骨梁橫,五臟六腑平繫於脊梁之宗筋,稍一跳躍,各臟腑皆能前後動盪,可使各臟腑繫於脊梁之宗筋,易於壯盛;然而人是站立行動,脊梁豎起,清濁分,智慧型足,故靈於獸,但剛猛之力退化殆盡。因人體站立,脊梁豎起,臟腑直系,上下壁立,累疊擁擠於一團。造成臟腑粘連,濕熱燻蒸。

脾胃先受其害。隨後肺陽與臟腑皆病。如能氣沉丹田,

臟腑隨吸吐而開合,助之於運動,轉腰舒臂,含胸邁步。則臟腑均能空靈動盪,不獨宗筋日見其強,則濕熱皆能透達,而不足為病。同時膂力心力腦力,亦皆隨之而長,此練習太極拳有益臟腑之緣故。

起肺疾第十

本篇詳述肺疾症狀起因和作者**經驗,認為太極拳運動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由內達外,即先由臟腑而達乎肢體之運動,輕靈致柔,養氣活血,舒筋節勞,有益於固腎、健脾、理肺、抑咳,故練習太極拳可以起肺疾。別程式第十一

本篇講太極拳的練習程式,分三階九級:

一階一級。為舒筋。自肩自手指。筋能舒,血自然活。其法以舒腕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曲中求直,厥形為圓。由直柔漸進,以舒筋至中指節為止。

一階二級,自胯至足至踵,俱要鬆柔。力量在足心,而受於地,雙腿要分虛實,左足實,右手要虛,反之為雙重。

一階**,自尾間至泥丸(頭頂)。脊為多骨之主節,要柔,要點在尾閭中正和頭頂懸。二階一級,氣沉丹田。

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守,純任自然,直養無害。初學沉氣,肩稍沉,肘稍垂,氣可引之胃脘。胸微陷,背微弓,氣可沉之丹田。

如聳肩挺胸,氣即逆上,易致病。

二階二級。氣達湧泉。氣沉丹田後,在心意引導下,使氣至胯至膝至踵,即至人之息以踵。

復至肩至肘至腕,四肢關節俱開,然後下可達平湧泉,上可行乎勞宮,以止於中指尖,可達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境。

二階**,越尾閭,達泥丸,通三關。要純任自然,不可絲毫勉強。

三階一級,聽勁。惟柔始能與對手沾連粘隨,我之氣與彼之氣相接觸,欲測其氣之動靜,故曰「聽」。

三階二級,懂勁。聽勁與懂勁有精粗深淺之別,彼微動我可聽而得之,我先動則動而後能之。得機得勢在我不在彼,此乃由淺入深。

勁別有四:化、蓄、松、發,此為懂勁之極至。三階**,階及神明。

著重闡釋「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鄭氏認為「神之所到,氣已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動心,而神可以挾氣而行。是為神力,亦可謂之神速。

」「神力神速,誠有雷電之意,……此之謂階及神明」。

以上是練習太極拳之程式,「學者須拾級而上,登峰造極,無難矣」。

明生剋第十二

本篇以五行解讀進退顧盼定,以「剛柔相靡,八卦相盪」之理闡釋掤、搌、擠、按、採、挒、肘、靠。中庸所謂「不偏不倚」,即中定之定理;以我之中定(立如平準),「不受牽,亦不牽人,不發人,亦不受發,此謂不易之定理。能是,牽也可,發也可,互為變易,無施而不可」。

作者總結十三勢之體用:「其用日搌,其體日中定……一陰一陽之為道,是為太極」。述口訣第十三(附序及按語)

本篇記述乃師楊澄甫所授口訣和本人的體會:

一曰松,全身筋絡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二曰沉,能鬆透,即是沉,筋絡鬆開,則軀幹所繫,自然下沉;三曰分虛實,全身負擔放在一條腿上,右手與左腳相貫,左手與左腳亦然。轉變時,要注意尾閭與夾脊得中,才為不失中定。右手貫勁移於左手,樞機在夾脊,左腳貫勁移與右腳,樞機在尾閭,尾閭與夾脊要中正對直,方為不失中定;四曰虛靈頂勁,頂勁要虛靈,練拳時將玉枕骨豎起,而神與氣可相遇於頂;五曰磨轉心不轉,磨轉指腰轉,(磨)心不轉,指氣沉丹田之中定;六曰似拉鋸式之攬雀尾,推手往復相推,喻之拉鋸,指彼此用力均勻,則往復可以暢通無阻,一要捨己從人。

順其勢走化;二要彼微動己先動,彼推我先拉回,彼拉我先推送,是彼微動己先動之著手功夫;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為什麼梓在我身上?練太極拳專尚松靈,若像肉架上之肉便是死肉,有何靈氣之可言!八日撥不倒,周身輕靈,其根在腳,非具有鬆沉兩種功夫不易做到。

要之,全身之勁沉於乙隻足心,全身松淨,輕於鴻毛,便撥不倒矣;九曰能發勁,發勁竅要,一要得機得勢,二要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勻,平正方可安舒,支撐八面;均勻始能貫串,而無斷續之弊;十一曰須認真,練拳推手皆有尺寸法度,須認真研求體驗,得其尺寸,則不復失中定矣;十二曰四兩撥千斤,「牽動四兩撥千斤」,要牽動對方,而後撥之,便能見其妙用。下卷續論三篇釋主旨

此篇作者解釋自己將傳統楊派太極拳刪繁就簡之起岡,2023年鄭氏主掌湖南省國術館,以國術訓練軍警學民,其中太極拳佔重要地位。為了易於推廣,不得不刪繁就簡,「是因時而制宜,非矜奇以立異也。」視本末

此篇依據乃師楊澄甫先生的傳授,闡釋練習太極拳要點:

l、練習太極拳不動手。拳論雲: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又曰:

其根在腳,發乎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說明手必須相隨,不可自動;2、沉肩垂肘坐腕。作者對此做解釋後,強調「手指非並亦非撐,非曲亦非直,要從開中求合,曲中求直……須氣助乎掌心勞宮穴,而後達乎指尖」;3、含胸拔背,對此作者強調松胸;4、氣沉丹田,要求「氣逐漸積於丹田,非實腹也,慎之!

」5、虛靈頂勁,須若頂頭懸,輔以「尾閭正中神貫頂」,達乎泥丸;6、膝蓋,做弓步時,「膝蓋不可超過腳背,足跗須軟如綿,足心湧泉穴方能松沉塌地」。

尊傳授此篇作者簡述楊派太極拳之始末,陳述自己對傳統拳因勢利導、削繁就簡之原因。同時指出太極拳拳論「學理精妙絕倫,不獨涉世處事有所取法,而且往往切中兵家機勢之言。不揣翦陋,窮二十二年之心力,得述其要略,都十三篇。

即以命名,蓋有自也」。《太極拳論答**問四節》

本篇是作者根據**們的提問,對古典拳論解釋,計十一問,如「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斷續處」等,鄭氏都做了要言不繁的解答。《十三式行功心解》疑義

計六問六答,如「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等。《十三式歌》疑義

計二問、二答。如「腹內松淨氣騰然」,鄭氏解曰:「發勁時不可閉氣,閉氣必受內傷,須大喊一聲,氣隨勁騰然耳」。《打手歌》疑義計三問三答。《散手》

本篇講實用散手,著重講如何「接勁」。他說:「餘從澄師遊七年,為之所苦而難到者,只有一勁,曰接勁。

能接勁,便是懂勁之極至」。又說:「須球來似能吸住,而復擲出,乃為接勁。

緩速輕重皆能如法,則粘提聽放,已在其中,合吞吐之意於剎那間,其勁正在分寸之際,庶乎階及神明矣,……我故曰,太極拳之所以過人者,無他,惟有一接勁而已!」《體用歌》

為鄭氏所作之太極拳體用歌訣。《二十年來體用進度表》

是作者根據自己體用心得,為身體衰弱者制定的《體用進度比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