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史十一

2022-12-21 04:36:05 字數 4190 閱讀 9549

等韻學《四聲等子》《韻鏡》

一、等韻學概說

(一)漢語音節的構成(二)等韻學概說

概括地說:等韻學是唐代興起的,以音節表為主要方式,系統地分析漢語語音的一門學科;是傳統音韻學的乙個分支;是分析漢語聲、韻、調音理的科學。

具體地說:等韻學研究漢語聲母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和聲母系統;等韻學研究漢語韻母的結構及其變異;音節表(等韻圖)為其主要表現方式。從定名來說:

古人用「七音」分析聲母的發音部位,所以等韻學又稱「七音學」;由於古人以「等」說韻,故等韻學又稱「等韻學」。

二、等韻學詳述

(一)等韻學對聲母的研究概括說來是三句話:

以「字母」表示漢語的聲母;

以「五音」或「七音」分析聲母的發音部位;以「清濁」分析聲母的發音方法。

1、字母

「字母」名稱是唐代佛門信徒受梵文佛經的影響,從梵文中翻譯過來的。唐代漢語的聲母有30個。

到宋代,又增加了「非、敷、奉、微、床、娘」6個字母,遂成「三十六字母」。這「三十六字母」大體反映了唐、宋時漢語標準語的聲母系統。

《中原音韻》一般認為有20個聲母。

《中原音韻》是元周德清為規範北曲用韻,據當時戲曲作品的用韻編撰的韻書。

序言:「言語一科,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

全書分19韻,四聲不分立,韻目都用兩個字標出。平聲分陰陽,將入聲分別派入平、上、去三聲中,成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新的四聲系統。

《中原音韻》是元代北方語音的實際記錄,是研究漢語普通話語音系統**的重要資料,在漢語語音史上有很**值。

《中原音韻》聲母普通話聲母

1、幫並(仄)b2、滂並(平)p3、明m4、非敷奉f5、微〇6、端定(仄)d

7、透定(平)t8、泥娘疑(一部分)n9、來l

10、見群(仄)g、j11、溪群(平)k、q12、曉匣h、x13、影喻疑(一部分)〇14、照知床(仄)澄(仄)zh

15、穿徹床(平)澄(平)ch16、審禪sh17、日r

18、精從(仄)z、j19、清從(平)c、q20、心邪s、x

中古聲母與《中原音韻》時代聲母變化

1、全濁聲母(群定澄並奉從床)消失了。2、知係和照系合流。

3、喻母影母和部分疑母合流成零聲母。

明蘭茂《韻略易通》「早梅詩」反映了明代官話區聲母系統(20個聲母)。這個聲母系統跟今天的北京話已相當接近。

東d風f破p早z梅m向h暖n一0枝zh開k冰b雪s無v人r見g春ch從c天t上sh來l

《韻略易通》聲母與北京話主要不同:

尖團有別。也就是說,北京話中的聲母j,q,x仍分為尖音z,c,s和團音g,k,h。精、清、星;小姐

有半濁唇音聲母v,對映中古聲母的微母,非、敷、奉母則合併為f。

2、五音、七音

「五音」是等韻學家描寫聲母發音部位的術語。指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五類。

(注意:牙音,實為舌根音;齒音,指齒頭音。)在「五音」基礎上又分出半舌、半齒音兩類而總稱「七音」。

唇音分重唇音(幫組)、輕唇音(非組);舌音分舌頭音(端組)、舌上音(知組);齒音分齒頭音(精組)、正齒音(照組);牙音即舌根音(見組);喉音(曉、匣、影、喻);半舌音(來);半齒音(日)

3、清、濁

清、濁是等韻學家分析子音聲母發音方法時用的術語。清,指發音時聲帶不顫動的子音聲母,因其音清而高,故稱清聲母。

濁,指發音時聲帶顫動的子音聲母,因其音低而沉,故稱濁

聲母。早期等韻學家把「見」稱為「清」,「溪」稱為「次清」(第二個清),「群」稱為「濁」,「疑」稱為「清濁」(不完全的濁)。

(二)等韻學對韻母的研究

概括地說:以「等」、「呼」分析韻母的結構;以「攝」、「轉」歸納韻母的類別和變異。1、等、呼

等,即等第,為區別韻母的洪細即大小高低而設。今天看來,是根據韻母中主要母音及介音發音狀況的差異而劃分的類別。

江永《音學辨微》:「音韻有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等皆細,而四尤細。」

一、二等(即洪音)是沒有i介音的韻母,所以聲音大,如a、o、e。

三、四等(即細音)是有i介音的韻母,所以聲音細,如ia、ie。

再細分:

一等的主要母音靠後,故口腔共鳴大,所以聲音洪亮,如a;二等的主要母音稍前,即(舌面)稍高,口腔共鳴小於一等,所以是第二大、次大,如e;

三等的主要母音同一等,但有i介音,所以不如

一、二等洪亮而為細,如iang;

四等的主要母音因為有i介音而比二等更靠前,即(舌面)更

高,口腔共鳴最小,所以「尤細」,如ie。

「呼」指韻母結構中主要母音之前有沒有韻頭而言。

在宋、元等韻圖中,只指有無「u」介音。有u者稱合口呼,無u者稱開口呼。

到了清代等韻圖中有了四呼:沒有介音者是開口呼,有i介音的是齊齒呼,有u介音者是合口呼,有ü介音者是撮口呼。

總之,介音是區別「等」和「呼」的槓桿。

早期即宋元時代用介音i區分「等」,用u區分「呼」。晚期即清代用介音i和主要母音這兩個標準劃分等,用i、u、ü分別劃分「呼」。

2、攝「攝」是等韻學家為歸納韻母類別而使用的術語。把一些音值相近的韻合成乙個類別,稱為「攝」。

宋元的等韻圖把《廣韻》206韻進行歸併,韻腹相同或相近、韻尾發音部位相同的歸為一類十六攝: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鹹。

十六攝1)通攝:東冬鍾2)江攝:江3)止攝:支脂之微4)遇攝:魚虞模

5)蟹攝:齊佳皆灰咍祭泰夬廢6)臻攝:真諄臻文欣魂痕7)山攝:元寒桓刪山先仙8)效攝:蕭宵餚豪9)果攝:哥戈10)假攝:麻11)宕攝:陽唐

12)梗攝:庚耕清青13)曾攝:蒸登14)流攝:尤侯幽15)深攝:侵

16)鹹攝:覃談鹽添鹹銜嚴凡

3、轉「轉」是等韻學家分析、歸納韻母變異情況時使用的術語。六朝人已開始先秦古音不同於「今音」。當他們用「今音」讀《詩經》等古代韻文時,碰到該押韻卻押不出韻時,就臨時改變這個韻腳字的今音讀音以求葉韻。

這種改字讀經的辦法,稱之為協音。

在唐代,有人注古書時也把協音稱為合韻。意思是從今音看,把兩個本來不同韻的字合成乙個韻。

到南宋,吳棫(字才老)撰《韻補》用「通」、「轉」的方法專門研究「協音」學說。

所謂「通」、「轉」,是指持「協音」理論的人認為:既然按「今音」,乙個字的讀音已經是甲韻和乙韻相通,也就是說,從甲韻轉到乙韻中去了,所以這就叫「協音通轉」。持「協音通轉」說的人不承認古今音有變化,因而是錯誤的《邶風·燕燕》: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南,協句,宜乃林反。」朱熹:「南,葉尼心反。

」《詩經·墉風·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

」朱熹:「儀,葉牛何反。」

明代陳第提出「古詩無協音」即古今音有變異的正確觀點。他

認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論證了古今音的不同,對後世的音韻研究頗有影響。

事實上,古音通轉都是有條件的,通轉之所以產生,是方言或歷史演變的結果。

也有人認為「轉」是「輾轉」的意思,就是指的聲母和韻母輾轉相拼,拼出乙個個字音來。

(三)等韻學對聲調的研究

漢語聲調雖古已有之,但在六朝之前沒有人給它定出名稱。南齊周顒、沈約等文學高手提出平、上、去、入四聲之名。《南史·周顒傳》:

「(顒)始著《四聲切韻》行於時。」《南史·沈約傳》:「(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襟,窮妙其旨,自謂人神之作。

」《南史·庾肩吾傳》:「齊永明中,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至是轉拘聲韻,彌為麗靡,復逾往時。」

古分平、上、去、入四聲,後在北方語音中入聲消失。聲調在唐詩宋詞中應用最多。

(四)等韻圖

等韻圖就是古代的拼音字表,或者說是聲、韻、調相配合的音節表。我國現存最早的等韻圖是《韻鏡》。《韻鏡》作者不詳。

南宋張麟之《韻鏡序》說該書原名叫《指微韻鏡》。南宋鄭樵《通志·七音略序》:「臣初得《七音韻鑑》,一唱而三嘆!

」張麟之《韻鏡序》:「舊以翼祖諱敬,故為《韻鑑》。今遷祧tiāo廟,復從本名。

」此書成書可能在五代但是不可能比敦煌出的署名南梁漢比丘守溫的三十字母卷子更早,因為《韻鏡》裡已經用三十六字母了。

《韻鏡》於南宋流入日本,在我國本土卻早已失傳。清末黎庶昌(1837~1897)得到日本永祿七年(1564)翻刻本。《韻鏡》共分43個圖。

每個圖前頭有「內(外)轉第××開(合)」字樣。韻目用206韻。

一般認為,十六攝里凡是具有真正二等韻的攝,就叫「外轉」,

而不具備真正二等韻的攝,就叫「內轉」。

《韻鏡》

另外,南宋鄭樵《七音略》、宋代《四聲等子》(作者不詳)、相傳為司馬光撰的《切韻指掌圖》等是重要的有關等韻圖著作。

《四聲等子》

遼師大版快樂英語十一冊單詞句子 漢語

第一單元 一單詞學期 校園主意 想法報告 果樹恐懼的 擦亮雙重的,兩個的 節日展示 準備硬紙板 摺疊希望,願望 蘑菇保護 困難的說明 貼上容易的 步驟老鼠 老鼠 復 把.繫在鈴聲撕 電子賀卡 筆友傳送 登陸選擇 電子郵件 位址魚餌魚鉤扔 掛的過去式返回拉 弄壞弄壞 過去式 電子的詞典 原諒瀕臨滅絕的...

《漢語樂園快樂漢語跟我學漢語》教材調研報告

在話題設定方面,這套教材比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傾向於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下培養語言能力。練習冊的題型設計較為多樣化。跟我學漢語 跟我學漢語 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一項重點研究專案,是專為海外15 18歲青少年漢語學習者編寫的漢語教材,曾被國家漢辦授予 2006年度最受歡迎的國際漢語教材...

ICA國際漢語教師協會 漢語教學妙招

ica國際漢語教師協會 五個漢語教學妙招 一 機械練習法。機械練習目的是在簡單情景中加深學生對語法點的理解,並通過反覆的 高頻率的機械練習,達到流利說出正確的漢語句子的目的。例如 老師先大聲領讀三遍 我是學生。此句包含最簡單的主謂賓結構 學生集體朗讀 同桌互相朗讀 個人自讀幾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