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民的當代意義

2022-12-20 03:24:04 字數 5241 閱讀 9896

□ 張力克《***電影評介》2023年第08期

摘要王肇民先生是我國當代當之無愧的水彩畫大家。他對於我國水彩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的畫品和人品令人敬仰,他豐富的繪畫實踐經驗和繪畫理論,給了我們許多可資借鑑的東西和有益的啟示,是我們寶貴的藝術財富。

解讀王肇民的人和畫,可以使我們在當下繪畫界某種程度上存在著的拜金主義和急功近利的風氣中,就如何做乙個有操守、有追求的藝術家,如何選擇適合個人的藝術發展道路,如何進行藝術上的繼承與創新,如何使藝術為大眾服務等問題,得到一些有益啟發。

關鍵詞王肇民水彩畫操守追求統一藝術道路

王肇民先生是我國當代當之無愧的水彩畫大家。他的水彩畫別開生面,有一種不同凡響的新氣派,在藝術表現上將水彩畫提到了乙個新的高度。其作品中造型的厚重和畫面所產生的張力。

都是許多人所難以企及的。王肇民先生的成功,應當包含他的繪畫成就和作為藝術家人格的自我完善兩個方面。解讀王肇民的人和畫,可以使我們在當下繪畫界某種程度上存在著的拜金主義和急功近利的風氣中。

就如何做乙個有操守、有追求的藝術家,如何選擇適合個人的藝術發展道路,如何進行藝術上的繼承與創新,如何使藝術為大眾服務等問題。得到一些有益啟發。

王肇民先生之所以成功,除了他的執著、激情、勤奮外,許多畫家在藝術探索過程中不可避免要碰到的一些問題和矛盾,在王肇民先生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和統一。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即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個人藝術追求與大眾需要的統一;人品與畫品的統一。

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畫家,都是真正能夠將自己的藝術觀念付諸實踐的人。那些因怕吃苦,怕寂寞,或是名利心太重,或被流俗所染等原因而不能將自己

的藝術觀念付諸實踐的人,也就難以取得應有的成就。

王肇民先生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藝術家,他用了畢生的精力去實踐他的藝術主張。與時下存在的某些玄之又玄。一味玩「新觀念」、新名詞的假、大、空理論不同。

他的許多藝術觀點是從繪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的繪畫創作也就是其繪畫理論的驗證。王肇民先生的畫論和繪畫作品從兩個方面共同體現了其繪畫觀念,二者是不可分的。我們讀他的《畫語拾零》一書,總感到親切、具體、實在。

其中的許多觀點都是有感而發,針對性極強,決沒有花裡呼哨的東西。真正起到了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

大家知道,王肇民先生在繪畫中非常強調「形是一切」的觀念,他的創作是在「形是一切」的指導下進行的,在他的作品中對造型的要求達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比如,為了在水彩畫中達到造型上的高要求。王先生一直到晚年還堅持像素描。

這在畫家中是不多見的。他的水彩靜物畫造型上的那種精煉、概括和厚重,應得力於他的素描工夫。這也是他自己的看法。

他的水彩作品的造型風格同他的素描造型風格是一致的。又比如。在王老晚年的水彩畫作中。

對形的要求仍然毫不放鬆。如他2023年畫的一幅《白玫瑰》,神完氣足、造型精嚴、筆力勁健,煥發著青春的光彩。很難想象這是王老已屆90高齡時的作品。

中外美術史上至90歲尚能作畫者不乏其人,然多屬「不求形似」任意點染之作。試想,王老如果沒有對繪畫的熱愛。如果沒有對「形是一切,一切是形」藝術觀點的堅持,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

正是由於王老在自己的繪畫活動中始終如一的實踐著自己的藝術主張,才使自己的繪畫創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王肇民綠蘋果2023年

二、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統一

王肇民先生認為,創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理想的方法,一種是寫生的方法。二者之間並無高下之分。

他認為,一幅好的寫生畫與理想畫有同等重要的價值。王先生畫的是寫生畫,崇尚的是自然美。他的作品,不管是花卉、靜物或是風景和人物,都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對自然美的讚頌。

與那些純客觀的機械描寫和一些純主觀表現不同,王肇民先生的水彩畫。既體現了對客觀規律的尊重,又強調了藝術規律的運用:既真實地反映了客觀物件,又融入了強烈的個人感情和獨到見解,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有機統一。

他堅決反對那些不尊重客觀物件的隨意描繪。同時堅決反對那些照相式的照搬照抄。在作畫時,王先生堅持「物件以形勝者則畫其形。

以色勝者則畫其色,不能主觀。不能求全。要因時制宜」。

他認為「粗獷不等於粗糙,精細不等於瑣碎」,「細緻未必深入。深入未必細緻」。這些都充滿了辯證的思維方法。

他的水彩畫的「形」不是忠實於物件的自然主義照抄的形,也不是虛無縹緲的空洞的形,是歸納整合出的形,是物體內在的形,是作者對物體理解、概括和簡化後的形,精練、具體、肯定。即使台布上的圖案、背景中的窗戶,花盤中的花紋,罐子口係的繩子,靜物上的高光,桌台的邊線等,從鉛筆稿到上彩,筆觸和色塊都非常明確、肯定、實實在在,從不似是而非,含糊不清。如他靜物畫裡面畫的水果,在形、色彩、質感、量感等方面,表現得是那樣的到位,是那樣的鮮活、生動同時從畫面裡我們又能感受到一種莊正、樸素、渾厚、大氣的風格存在。

這是一種在實際物件身上挖掘出來的一種真正能打動人心的藝術的美,是作者自身氣質、學養、胸懷及品格的集中體現。

正是由於王先生的水彩畫集達到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統一,所以才能為大眾所接受,才能帶給大家一種高階的藝術享受。

三、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藝術的發展在於不斷地繼承和創新。真正的創新都是在繼承的過程中發展變化而形成的,因此。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

二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絡,是藝術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的兩個方面。能將這兩個方面結合得比較完美的畫家並不多,王肇民先生應算一位。

王肇民荷花玉蘭2023年

首先,王肇民先生是真正具有創新精神的大家。第一,他的水彩畫別開生面,同傳統水彩畫不同,同當代畫壇的那些水彩畫家的畫也不同。個人特色非常鮮明。

他一反傳統水彩畫那種透明、輕快的特點,用色濃重,造型厚實,畫面充滿了張力,有一種不同凡響的新氣派,

在藝術表現上將水彩畫提到了乙個新的高度,創造了水彩藝術表現的新境界:第二,在繪畫理論上,王肇民先生有許多新的、獨到的見解。如我們最熟悉的他的「形是一切」的主張。

他指出傳統繪畫理論中那種形神分家的論調是錯誤的,認為任何精神特色都必須依附於形的力量,形以外的神是不存在的。他說:「形不是手段,神不是目的」,主張「以形為實質,以神為反映」,「形決定神,形備神全」。

這就同傳統繪畫中「以形寫神」的理論和一些人不求形似的做法拉開了很大距離。對於作畫和治學,他說道:「作畫要善變,而且要屢變屢奇。

變就是自我革命。是非同小可的」。「治學之道,在學人之所不敢學,知人之所不敢知,言人之不敢言,行人之所不敢行,而又不失其正」。

可見王肇民先生走的是一條探索與創造之路,一條純粹的藝術家之路。當改革開放後的乙個時期裡,我國的繪畫乃至其他文藝領域,正越來越普遍化,鋪天蓋地而來地被一種商品包裝意味的廉價的賣弄裝扮的風氣所逐漸統治。而在這樣不可免的俗風之中同,王肇民先生一點也不趨時。

而是依然按自己的路子走,這才是真正的敢於獨創。

王肇民先生又是優秀傳統的真正繼承者。他涉獵廣泛,除了水彩。他還擅長素描、國畫、書法、詩詞。

除了讀畫論。他還讀諸子百家,讀歷史,讀辯證法。最後再把這些修養體現在他的繪畫當中。

他認為在學習上要多從師、多轉學,多走幾個地方,多接受先進思想,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兼收幷蓄,多多益善。

切不可留戀過去,固守門庭,甘做乙個某家某派的小嘍羅。在談到水彩畫的民族風格時。王肇民先生說:

「學習民族風格,是把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各種藝術品放在一起作同模擬較。上自內容下至形式,中至工具和材料,在氣質的差別上,辨別什麼是中國的民族風格,久而久之,自然明了」。他認為具體的做法有四點:

「一、多看中國的畫論、詩論、文論、樂論、歷史,以便在文藝理論上和人物的作風上,有乙個比較系統的概念。二、通過實踐,了解中國文藝作品的意境和筆法。三、結合西洋現代的畫論和畫作和自己實踐的心得,使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現代化。

四、在作畫時,多多依賴現實的啟發。總的來說,如此而已。」通過以上這些言論可知,王肇民先生是很善於學習一切優秀的東西的。

靳尚誼先生說他的水彩畫抓住了西方繪畫本質的東西,即塊面造型。他自己承認學習了塞尚的厚重。李可染先生稱讚他的水彩畫是「把中國畫的用筆、素描的功底、油畫的色彩和詩的境界融合在作品中,形成了他鮮明的藝術風格」。

之所以這樣,正是他善於繼承吸收一切好的傳統所取得的成果。

王肇民香山老槐2023年

從以上論述可知。王肇民先生是繼承與創新的統一者。他的創新不是故意玩一種什麼新技法或者什麼新概念,而是在對古今中外優秀傳統深刻體會的基

礎上。在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中自然形成的,是藝術表現上一種內在的需要。

四、人品與畫品的統一

繪畫是精神的勞動。即使形式主義的、唯美的作品。也都是作者思索創意的結果。

在形式上的某種追求。都是乙個人思想追求的某種物化,是作者的人格、氣質、胸襟的顯露。你情操的高下、胸襟的大小、思想的深淺、思索的境界,就決定了這一作品的高低與厚薄,雅俗與優劣。

畫家們常提及的「畫品即人品」就是這個道理。

傳統的文人士大夫畫家,大多都非常注重畫品與人品的統一。他們把繪畫看成是修身養性,培養個人高尚情操,達到自無完善的有效途徑。他們的繪畫是用來表露個人胸懷,展現個人的情操和品格的。

畫品與人品並重,是中國千百年形成的繪畫批評傳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畫家。王肇民先生曾經說道:「學畫畫先學做人,人品就是畫品」,「畫品的清濁,是作者人品清濁的直接反映」。

他認為:「畫人。表情重要,品質更重要。

品質好的人,笑也可親,哭也可親。品質壞的人,笑也討厭,哭也討厭。畫人,應當以表現人的品質為第一,以表情表現品質」。

可見他也是很注重畫品與人品的統一的。

現實中的王肇民先生,一生過著清淡儉樸的生活,對菸、酒或文玩雜物諸器具無所好。除了畫畫。就愛寫詩,也常讀些書經畫理:

他待人真誠,對後學特別謙和謹厚。如有一次幾位年輕人冒昧造訪,他馬上熱情接待,並就繪畫上他們提出的一些很幼稚的問題,進行認真回答,毫不馬虎,沒有一點大畫家的架子。他不但讓他們看他的成功作品。

還拿出自己畫壞的畫和大家一起討論,找毛病。這種平等待人的誠懇態度實在令人感動。所有親近過他的同行都說,王老是一位正直的、講骨氣的、堅持操守的人。

他不善交際和應酬,性格寬厚正直,磊落坦蕩。在多年的政治風雲變幻中,從不隨波逐流,始終保持著做人的平實本色。

他的畫同他的人一樣。沒有花裡胡哨趕時髦的東西,有的只是平實、厚重、莊正、大氣。他的畫畫得拙,但不是故意筆態的拙,而是平實本色意義上的拙,

日常物什草草擺放,就在這裡頭能發掘出普通東西的品性來。它們是極普通的,人人可以得到而使用的東西。它們又是自然生成的這種本來樣子。

沒有經過「包裝」的「美化」。這拙、重、本色,就是畫家所選擇的一種審美品格。王畫之卓越。

關鍵的就是他達到了這樣一種可貴的審美品格。

如果我們將畫家的性格和為人與他的畫聯絡起來,就會發現「畫品即人品」的道理在這裡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可以認為。王肇民先生是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水彩畫大家。他對於我國水彩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他的藝術創作道路是正確的,代表了先進的藝術發展方向。他的畫品和人品令人敬仰,他豐富的繪畫實踐經驗和繪畫理論,給了我們許多可資借鑑的東西和有益的啟示,是我們寶貴的藝術財富。我們今天承認他的人和畫。

但並不想把他本人神化,因為那樣就失去了研究他、學習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