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2022-12-19 15:24:06 字數 5632 閱讀 7864

自然觀是人們對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總觀點,它既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方**。自然觀以概括和總結自然科學的重大成果為基礎,並且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劃時代的發現,必然會改變自己的形式。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三種自然觀是:

古希臘樸

素辯證法自然觀,17、18世紀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20世紀在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上,總結概括現代科學技術新成就產生的系統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

第一章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創立

教學要求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在概括總結自然科學發展成就的基礎上,揭示自然界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以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發展。因此,要密切結合19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闡述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創立的自然科學基礎和自然哲學思想淵源,掌握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觀點。

一、古代自然科學與樸素辯證法自然觀

古希臘還沒有系統的、以實驗為基礎的、近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它的樸素辯證法的自然觀是人類歷史上自然觀的最初形態。古希臘樸素辯證法的自然觀認為:自然界是「一幅由種種聯絡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或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

它把自然界當作乙個統一的有機體,並且力圖「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找這個統一」。

這種自然觀包含在當時關於自然的研究與探索的自然哲學中,尚未建立在科學的實驗與分析的基礎上,因而這種自然觀帶有直觀、思辨和猜測的性質。它只是直觀地勾畫了整個自然界的輪廓,不能說明構成自然界總畫面的各個細節。二、17、18世紀自然科學與唯物主義自然觀

16、17世紀,開始了以實驗與理性方法相結合的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牛頓在伽利略、克卜勒等人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經典力學體系。牛頓力學正確地反映了巨集觀物體的機械運動規律,對於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基礎。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本觀點是:自然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的性質取決於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數量組合和空間結構;物質具有不變的質量和固有的慣性;一切物質運動都是物質在絕對、均勻的空間和時間中的位移,都遵循機械決定論的因果關係;物質運動是由於外力的推動。於是,自然界、宇宙被設想成一架處於自然之外的神操縱的龐大機器。

人與自然是分離對立的,人處於自然之外,是與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與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狀況相適應,形成了觀察、實驗、分析、還原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這種分析方法、還原方法,是近幾百年來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步的基本條件。但是,它也給人們留下了一種習慣:

把自然界的事物和過程孤立起來,撇開廣泛的總的聯絡去考察,堵塞了人們從了解部分到把握整體、洞察普遍聯絡的道路。近代自然科學的這種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移植到哲學以後,就造成了最近幾個世紀所特有的侷限性,即形上學的思維方法。三、19世紀自然科學與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自然科學從蒐集經驗材料的階段進入系統整理這些材料和理論概括的階段,在天文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各個領域湧現出一系列重大發現。特別是由於物理學的兩次重大的理論綜合(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和電磁轉化理論的建立)和生物學的兩次重大的理論綜合(細胞學說和生物演化論的建立),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聯絡和發展的辯證性質,從而使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取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成為歷史的必然。

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總結了當時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繼承了古希臘自然觀中的辯證法觀點,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上學性質,批判地汲取了德國古典自然哲學思想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它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即認為: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即自然界的產物本身賴以生長的基礎;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東西。

它的方法是辯證的,即認為:整個自然界是乙個普通聯絡和相互作用的整體,它在永恆的流動和迴圈中運動著,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它們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由此推動著自然界的運動和發展;自然界各種運動形式的相互轉化過程「是乙個偉大的基本過程,對自然的全部認識都綜合於對這個過程的認識中」。

它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質的,物質結構的層次是無限的,物質處於永恆的運動中,運動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都是不滅的,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運動是有規律的。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創立,意味著凌駕於自然科學之上的、思辨地構造體系的自然哲學的終結。它無論對於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完善,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還是對於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章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系統自然觀

教學要求

了解系統自然觀產生的自然科學前提,明確系統是自然界物質的普遍存在方式,把握自然界物質系統及其層次結構的基本特點,認識自然界是過程的集合體以及漸變和突變(突現、分叉)是自然界演化的基本方式,闡述自然界演化的自組織機制和發展的無限性。一、系統自然觀產生的現代自然科學前提

系統自然觀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它植根於相對論、量子力學、分子生物學和以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突變論、混沌理論等為代表的系統科學的基礎之上。相對論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揭示了空間與時間、空間時間與物質及其運動、質量與能量之間存在的辯證聯絡;量子力學標誌著對微觀世界認識的深入,揭示了連續性與間斷性、波動性與粒子性的辯證統一,突現了量子現象的整體性,突破了機械決定論的觀念;分子生物學由細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層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結構和生命活動的高度一致性;系統論以「系統」的觀點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統與要素、結構與功能等新的範疇,揭示了自然界物質系統的整體性、層次性、動態體和開放性;

非平衡系統自組織理論不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組織的、自己運動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組織機制;混沌理論則提供了一種關於系統演化的分叉與混沌方式,它把簡單性與複雜性、有序性與無序性、確定性與隨機性、必然性與偶然性等統一在新的更為深廣的自然圖景之中。

二、自然界的系統存在方式

系統是由若干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結構與功能的有機整體。它是自然界物質的普遍存在方式。不僅整個自然界是乙個系統,而且其各個組成部分又自成系統、互成系統。

自然系統具有物質、能量和資訊「三要素」,根據系統與外界環境是否交換物質、能量、資訊,可以將其分為孤立系統、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現實的自然界是乙個開放系統。自然界物質系統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開放性等基本特點。

自然界的普遍聯絡與相互作用構成自然界物質系統的層次結構。整個自然界可以劃分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非生命世界又可以劃分為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凝聚態物體、行星系、恆星系、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總星系等層次;生命世界又可以劃分為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種群、生態系統、生物圈等層次。

不同層次之間具有不同的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是部分與整體、間斷性與連續性的統一。自然界物質系統之間及其與子系統之間、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的縱向聯絡與橫向聯絡,形成了無窮巢狀的立體網路結構圖景。

三、自然界的系統演化

自然界不僅存在著,而且演化著。自然界的系統演化,既有有序和進化,又有無序和退化。有序性就是對稱性的破缺。

對稱破缺導致豐富多彩的自然現象。自然界不僅在空間上展開其多樣性,而且有時間上的歷史。時間是與不可逆過程相聯絡的有箭頭(方向)的。

現實的自然過程是不可逆的。區域性的、暫時的、相對的可逆過程,並不否認自然界系統演化的不可逆性。進化是指複雜性與多樣性的增長。

自然界的系統進化,大體上由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所構成,是微觀系統與巨集觀系統的共濟進化。分叉、突現是自然系統演化的基本方式,體現了穩定性與不穩定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確定性與隨機性的統一。一般認為,非線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是複雜性的根源。

確定性的非線性系統能夠內在產生出隨機性,即所謂「內在隨機性」。它體現了隨機性存在於確定性之中,從根本上消除了拉普拉斯決定論的可**性的幻想。

自組織是自然界物質系統自行有序化、組織化和系統化的過程。乙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其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資訊交換,能夠形成有序的結構,或從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開放性、遠離平衡態、非線性相互作用和漲落,是自然系統演化的自組織機制。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單調地走向有序和進化,也不是單調地走向無序和退化。有序與無序的不斷轉化,進化與退化的不斷交替,使自然界處於永恆的物質迴圈之中。

教學要求

正確認識人類在地球生態系統中(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確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思想;熟悉生態自然觀的生態學基礎;掌握生態自然觀關於人和自然關係的基本觀點;從理論及實踐層面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要求。

第三章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生態自然觀

一、生態危機與生態自然觀

生態自然觀是當代人針對現代生態危機進行反思結果,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發展。生態自然觀的核心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關注人類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

20世紀之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對自然界的巨大衝擊帶來了事關人類命運的大問題,即生態危機問題。當代生態危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

生態危機是人與自然對立衝突的必然結果。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它的哲學基礎。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打破了神、人、自然的**結構,卻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

傳統工業生產方式加深了人與自然的對立,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最主要原因。工業社會高投入、高產出、高消費的生產消費方式把人與自然的對立推向高峰,造成「人類生存困境」。二、生態自然觀中的人與自然

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人及其生產活動的基本前提。出現了人,產生了人類生態系統。人類生態系統的特點是:

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生產,向自然界索取滿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這樣人類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

馬克思恩格斯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出以下基本觀點:(1)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2)人工自然是科學技術的物化,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3)要區分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

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時面對三種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環境。人工環境本質上也是人工自然。三、生態自然觀的現代科學基礎

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的發展為生態自然觀提供了現代科學基礎。人口問題實質上是人口數量與環境容量的矛盾(即生態承載力問題),人口不可能無限增長,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這個矛盾人類可以通過自覺控制出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環境容量的方式加以解決。

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實質上是人工環境、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的矛盾。人工自然一方面提高了生產力,另一方面導致了生態系統的失衡。創造生態產業(人類生產生態化)將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生態產業的建立將大大緩解人工環境、人工自然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最佳選擇。

生態學研究了人與自然關係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決定作用。人類對環境的開發利用必須持謹慎態度,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類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工業化生產方式,關注全球價值,注重生態規劃,開展生態質量評價,研究生態工程及生態工藝設計,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指導下組織生產、消費。

四、生態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生態自然觀是可持續發展的指導觀念,可持續發展是生態自然觀必然要求和實踐形式。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作出了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定義,並就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要點形成共識;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把可持續發展推向新階段。

總結20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黨的十六大強調指出,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畫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提出了穩定低生育水平,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等重大戰略措施。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以生態產業為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走生態化的「農業━━知識業━━資訊業━━工業━━服務業」道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突出的矛盾。

生態產業是各個產業部門中,以生態學基本原理為指導,以生態系統中物質迴圈、能量流動、資訊交換規律為依據,以「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為目標,以生物資源與非生物資源為勞動物件與勞動資料,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勞動手段進行的經濟活動。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主幹知識表

一 辯證 的 唯物論 二 辯證唯物主義 的 認識論 三 唯物 的 辯證法 科學 的 人生觀 注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包括三大組成部分 辯證 的 唯物論 唯物 的 辯證法與辯證唯物主義 的 認識論。其中 的 加括號,指 的 在中間是可有可無的。如辯證的唯物論 辯證的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論。疑難解析 1 意識...

1 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和實踐觀的相關原理

3 意識觀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是社會的產物。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與屬性,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影響。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人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意識能動性或主觀能動性是指意識具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其表現有 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與計畫性 高度創造性 對...

考研政治知識點總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可以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中的具體應用部分,在奠定了科學的物質世界觀後,認識了整個物質世界的變化與發展,需要我們人類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合理的改造世界。馬克思說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一章就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落腳點。因此,在這一章中認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