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家經濟常識

2022-12-06 20:15:04 字數 4175 閱讀 4440

儘管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家,我對經濟學研究頗有興趣。雖然不是人人都對經濟學有著同樣的關注,我還是認為人們應該對它有一定的了解;畢竟對於認識周遭世界來說,經濟學很是重要。

下列排名中的觀點有爭議,但目的不在於激怒讀者或挑起論戰;之所以選擇這些觀點是為了對一些當下面臨的,且較少人知道的世界性經濟問題作出一些解釋,啟發讀者思索。歡迎通過評論就所述問題發表意見。

10. 價值悖論

又稱鑽石與水悖論。價值悖論的矛盾在於:從生存的角度來說水比鑽石更為有用,然而鑽石的市場價值卻要比水高。

論點認為,鑽石比水稀有,因而供不應求,其**隨之增高。然而我們要考慮的乙個事實是,地球上的總水量中僅有不到1%可供飲用;同時更要考慮的另乙個事實是,潔淨飲用水的短缺,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全球問題之一:每年有200萬人由於得不到適於飲用的水而死去,另有5億人患病。

該悖論也許能通過主觀價值理論得到解釋。根據該理論,價值是由社會的需求和慾望決定的,而不是物品所內在固有的。在發達國家,飲用水不但取之不盡,更被視為一種權利。

正因為我們不需為飲水付錢,多出的錢可以用來購買鑽石等非生活必需品。相比下對發展中國家人口來說,飲用水就有更高的價值。

9. 卡祖姆—布魯克斯假想

由丹尼爾?卡祖姆和李昂納德?布魯克斯兩位經濟學家提出。

他們認為,能源效率的提高反而往往會帶來更高的能源消耗:這在上世紀90年代得到了證明。其中玄機何在?

維基百科作出了明晰的解答:

「更高的能源效率,可以通過三種方式使能源消耗繼而公升高。首先,能效提高降低了能源使用成本,鼓勵更高的使用量;其次,能效提高帶來更大的經濟增長,從而帶動整個經濟體系的能源使用量隨之提高;最後,任何一種瓶頸資源的效率提高,會導致其限制下的所有伴生技術、產品和服務的使用量翻倍。」

8. 有限理性

經濟理論一般都會假設個人是完全理性的,因而有能力作出理性的決策。近期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論著,尤其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卻提出證據表明人們所作出的選擇其實一點都不理性。

根據有限理性的觀點,個人作出的決策會受到個人知識、認知侷限和時間的制約。

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是人的行為都是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們所做的舉動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效益」,或快樂感;為實現這一目的而作出理性決策看似合情合理。然而由於資訊不對稱理論(下文細述),認知偏見(參見作者之前的文章)以及其它因素的協同作用使我們的理性受到限制,人們所作出的抉擇往往導致同期望相反的結果。

7. 口紅效應

「商品」在經濟學中有若干分類。「奢侈品」是那些隨著收入增加,其購買量也提高的商品;相對的是「必需品」如食物和居所等,這些商品的需求同收入沒有關聯。奢侈品的例子包括珠寶首飾、豪華跑車和高階服裝。

根據口紅效應的理論,在經濟災難肆虐時,人們會轉而購買更多的低價奢侈品:放棄購買皮草的同時,他們會購買**較高的口紅來代替。觀點表明即使在手頭拮据時人們也不會停止購買奢侈品,只是這時所買的東西都不那麼昂貴罷了。

除化妝品外,其它**較低的奢侈品可以是高階啤酒或電子裝置。

乙個有趣的事實是:在美國遭到911恐怖襲擊後,口紅的銷量翻了一倍。

6. 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所指的情況是,多個獨立個體透過其自主行為,過度利用一種共享資源而導致其枯竭;即使這種結果不符合其中任何個體的利益。當今最好的例子是漁業。地球上的漁業資源並非為任何人所有,因而是共享資源。

全世界人口都在消耗魚類這一商品,所以會有多個漁夫為捕魚展開競爭;為了最大化自身收益,每個漁夫都會嘗試捕撈盡可能多的魚。然而對漁夫來說,保持魚類種群數量最符合其利益,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留下一些魚使其繁衍生息,避免將來無魚可捕。假如每個漁夫都關注可持續利用——如果不打算很快轉行,這是必須的——理論上他們就會注意維持魚的種群數量。

然而問題來了: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在同行大肆捕撈的時候,乙個漁夫若選擇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限制捕撈量,他將很快出局;別的漁夫捕魚比他多,收益比他高,最終魚還是要**光。結果就是,每個漁夫都抱著這種想法,認定同行的捕撈量不僅僅限於可持續的份額為止,從而自己也開始大肆捕撈;最後全球的漁業資源從此枯竭,儘管這種結果不是任何人所希望的。

5. 反公地悲劇

與上面所述的公地悲劇相反,反公地悲劇指的是眾多的權利所有者(以及官僚作風)的存在,導致社會期望的積極結果難以實現。專利機制就是乙個典型例子。當一種產品所涉及的多種部件或技術由不同的個人或企業享有專利時,同全體專利所有人進行磋商將是乙個艱難、漫長而昂貴的過程;最終可能導致產品無法生產。

當該產品碰巧又有高需求,或者能夠帶來相當的社會效益時,這一切將造成巨大的損失。最後的結果是誰也沒有從中獲益:無論是專利持有人、計畫製造該產品的廠商,還是有意向購買的消費者。

乙個有趣的事實是:一片小小的微晶元中包含了多達5000項不同的專利。只有在獲得了所有這些專利持有人的授權後,生產微晶元才成為可能。

4. 不當誘因

不當誘因指的是一種誘因導致了意外的、非希望的結果,並同預期的利益相背。作為未預期後果的一種,不當誘因是誠實的善意帶來的結果。歷史上乙個例子能夠證明該問題的存在:

19世紀古生物學家到中國時,當地農民每交給他們一片恐龍骨化石都能夠得到錢。之後發現這些農民每次找到恐龍骨後,會首先將其打碎成更小的碎片,從而獲得更多的報酬;然而這種做法嚴重破壞了化石的科學價值。接近現代的例子包括,在根據專案開支給建築師和工程師支付報酬時,後者會有意增加不必要的開支來加大自己的收入,最後導致專案成本過於高昂。

3. 資訊不對稱性

資訊不對稱性是經濟學中的普遍問題。在大部分交易行為中,賣家比買家掌握了更多的資訊,因而有機會將劣質或有瑕疵的產品以超乎其價值的**脫手。因而產生了買家對賣家的不信任,以及「買家自負」這句習語。

逆向選擇,是一種資訊不對稱性在其中導致了負面結果的市場過程。乙個較好的例子是健康保險。保險公司要維持運作,必須依賴某種特定的客戶搭配:

他們需要一定的健康人群(低風險)來支付保險費,這類人實際很少需要補償,由此保險費可以在客戶間分攤。然而,最可能購買健康保險的人群是由於有健康問題才購買(高風險)。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這類客戶成本更高,因為同健康人相比他們需要更多的補償。

保險公司無法了解每一位新申請人的健康狀況(儘管他們會通過所有可能的渠道去審查),這種資訊的缺乏迫使保險公司抬高保險費來降低其風險;保險費的抬高又迫使最健康的那部分保戶取消投保;現在保險公司面臨的整體風險更高了,保險費隨之再度提公升,從而剩下的保戶中最健康的那部分也選擇取消投保……如此周而復始,產生了「逆向選擇螺旋」,最後只剩下生命垂危的一批保戶堅持投保。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收取的保費,甚至已經無法抵銷生病的客戶所帶來的成本了。理論上這會導致健康保險行業的崩潰;然而這不大可能在現實中發生,因為用工企業投保等因素的存在給保險公司帶來大批健康人群,通過分攤降低了風險。

另乙個資訊不對稱性的例子是「檸檬市場」,該術語由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提出。二手車市是品質不確定性的乙個典型例子。

一台有缺陷的二手車(「檸檬」),其缺陷的成因往往難以追溯,比如車主的駕駛行為、維護習慣和事故等。因為買家沒有這方面的資訊,他們只好假定該車為平均質量,只願意支付均價。結果擁有一輛狀況良好的二手車(「櫻桃」)的車主,將無法獲得這輛好車應得的價錢。

最後,擁有好車的車主將不會把車帶到二手市場**;這導致二手車市裡車的質量下降,再導致買家出價的再度降低,繼而又進一步降低車輛的質量……如此反覆。

2. 眼鏡蛇效應

指的是針對某問題的解決方案,反而使該問題惡化。「眼鏡蛇效應」一詞來自殖民時期印度的逸聞:英帝國**計畫要減少眼睛毒蛇的數量,因而頒布法令說每打死一條眼鏡蛇都可以領取賞金。

然而印度人為了賞金反而開始養殖眼鏡蛇。當英**意識到這種情況而取消賞金後,養殖蛇的人把蛇都放了;放出去的蛇繼而大量繁殖,結果眼鏡蛇種群數量反而上公升。現今該術語用於形容政治和經濟政策下錯誤的刺激機制。

很不幸的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問題,的確**於為解決問題而作出的正當嘗試。

1. 慈善的兩難困境

該觀點認為慈善援助會減少個體自助的動機。當獲得援助時,被援助者有兩個選擇:使用援助來消除貧困,或直接依賴援助生存。

顯然樂施好善者作出援助時希望被援助者能夠選擇第一種方式,利用援助來改善自身狀況;例如,當乙個國家為另乙個遭受自然災害的國家提供財政援助時,會假設這些錢將被用於幫助災民、清理受災地區和重建等。對慈善事業持反對觀點的人會利用該兩難問題,聲稱該援助的受益者會失去重新就業,或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動機。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打算給無家可歸者施捨

一、兩美元的人們放棄了念頭,因為他們擔心後者會用錢去買酒。當幾美元的「財產轉移」在能夠負擔援助的一方同願意使用援助改善自身狀況的一方之間發生時,這是最理想的情況。然而當接受援助的一方不把錢用於正當理由,而是用於購買違禁藥物時,情況就不怎麼理想了;這時大部分行善者都會拒絕提供援助。

問題在於,要知道被援助者具體將如何使用這些錢是很難的,因而人們很可能選擇完全放棄援助無家可歸的人;這時候,那些會使用援助去改善自身狀況的人就遭受了損失。

2012-5-8閱讀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