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學過關寶典

2022-12-01 07:57:03 字數 4790 閱讀 5868

1、 環境問題:由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引起的全球或區域範圍內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現象。

2、 原生環境問題:由自然過程或自然力引起的環境問題。

3、 次生環境問題:人類利用自然不當和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與環境不協調所產生的環境問題。

4、 生態學:研究生物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5、 環境生態學:研究在人類干擾條件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理和規律以及對人類的響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及保護的科學。

6、 環境:以人類社會為主體的外部世界的總體。

7、 環境要素:構成環境整體的各自獨立的、性質不同而又服從總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

8、 環境系統:地球表層圍繞人類的各種自然要素或環境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整體。

9、 生態環境:環繞著人群的空間中可以影響到人類生活、生產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和能量的總稱。

10、 生境:具體的生物個體或群體生活區域所有生態因子的總和統稱為棲息地,即生境。

11、 耐性定律:任何乙個生態因子在數量上或質量上的不足或過多,即當其接近或達到某種生物的耐性限度時會使該種生物退或不能生存。

12、 生態幅:生物對各種生態因子最低衰點和最高點之間的範圍。

13、 光補償點:當植物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質恰好抵償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機物質時的光照強度。

14、 黃化現象: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細胞縱向伸長,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植株為黃色軟弱狀。

15、 光周期現象:日照長度的變化對動、植物都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由於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動植物長期生活在各自光周期環境中,在自然選擇和進化中形成了各類生物所特有的對日照長度變化的反應方式。

16、 貝格曼規律: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恆溫動物,其身體往往比生活在低緯度地區的同類大。

17、 有效積溫:通常稱生物在整個生長發育期或某一發育階段內,高於生物學零度以上的溫度總和。

18、 溫週期現象:由於地表太陽輻射的週期性變化產生溫度有規律的晝夜變化,植物對溫度有節奏的晝夜變化的反應。

19、 物候:溫度的季節變化形成相對穩定的年週期性,生物長期適應於一年四季的溫度變化而形成相應的生長發育節律。

20、 溼生植物:陸生植物的一種,生長在浸水或潮濕以及森林下部弱光、高濕環境中,根系缺氧,對水分需求量大。

21、 旱生植物:包括少漿液植物和多漿液植物,生長在旱生或極端乾旱環境中。

22、 土壤質地:土壤中粗砂、細砂、粉砂和粘粒這些不同大小顆粒組合的百分比。

23、 土壤結構:是土壤顆粒排列狀況,如團粒結構、片狀結構等。

24、 沙生植物:生長在以沙礫為基質的沙區,形成了抗風蝕、耐沙埋、抗日灼、耐乾旱瘠薄等特徵。

25、 風媒植物:許多禾本科植物和森林樹種的傳粉是靠風做媒介的,這類植物統稱為風媒植物。

26、 旗形樹:在高山、風口常可看到由於風力的作用,有些樹木形成畸形樹冠,是由於樹木向風面生長的葉芽受到風的襲擊、摧殘或過度蒸騰而引起區域性傷損,背風面由於樹幹擋風,枝葉生長較長。

27、 趨同適應:不同種類的生物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條件下長期生活,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適應方式和途徑。

28、 趨異適應:同種生物由於分布地區的間隔,長期生活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適應方式和途徑。

29、 種群: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同種個體及其相互關係的總和。

30、 種群密度:單位面積或單位容積內某種群的個體數目。

31、 種群的年齡結構:指種群內個體的年齡分布狀況,即個年齡或年齡組的個體數占整個種群個體數的比例結構。

32、 種群的出生率:泛指種群以任何方式產生新個體佔總個體數的比例。

33、 生命表:用以分析種群出生和死亡的過程,分動態生命表和靜態生命表。

34、 種群分布格局:指種群內個體在其生存環境中的空間配置方式。

35、 生態入侵:指由於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某種生物帶入其分布區以外的適宜其棲息和繁衍的地區,種群不斷擴大,新分布區逐步穩定地擴充套件的過程。

36、 生態對策:指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於所生存的環境並朝一定方向進化的策略,也稱為生活史對策。

37、 互利共生:指兩個生物種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雙方得益,如果離開對方就不能生存。

38、 他感作用:指一種植物分泌次生代謝物質對其他植物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現象。

39、 生態位:生態位不僅包括生物占有的物理空間,還包括了它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他們在溫度、濕度、ph、土壤和其他生活條件的環境變化梯度中的位置。

40、 種群環境容納量:某種群在乙個有限的環境中所能穩定達到的最大數量,常用k表示。

41、 種群生態學:是生態學的乙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學科,主要研究種群內各成員之間,它們與其它種群之間,以及它們與非生物因子之間的相互關係,研究的重點是種群的數量動態規律及其調控機制。

42、 競爭:指兩個或多個物種生活在一起,爭奪資源和空間,導致雙方不利的現象。

43、 捕食:是乙個種群對另乙個種群的生長與存活產生負效應的相互作用。廣義上講,捕食指所以高一營養級的生物取食和傷害低一營養級的生物的種間關係。

44、 寄生:乙個物種從另乙個物種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物質獲取營養並對宿主造成危害,稱為寄生。

45、 生物群落:在特定時間聚集在通一地段上的各種生物種群及其相互關係的總和。

46、 最小面積:指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型別植物種類的面積。

47、 優勢種:對群落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制作用的植物。

48、 建群種:植物群落中,每個層次均有優勢種,其中優勢層中的優勢種,就是建群種。

49、 多度:是對植物群落中物種個體數目的多少的一種估測指標,多用於植物群落的野外調查中。

50、 密度:是單位面積或單位空間上所有物種的個體數,一般多用於喬木層和灌木層。

51、 蓋度:是指植物體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積佔樣地面積的百分比,又稱投影蓋度。

52、 頻度:群落中某種植物出現的樣方數佔所有樣方數的百分比,表示某物種在群落中分布的均勻程度。

53、 物種多樣性:指地球上生物有機體的多樣化,具有兩層含義:一是種的數目或豐富度,二是種的均勻度。

54、 群落交錯區:是兩個或多個群落之間或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區域。

55、 邊緣效應:指群落交錯區種的數目及一些種的密度增大的趨勢。

56、 中度干擾假說:中等程度的干擾水平能維持較高的物種多樣性。

57、 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內乙個植物群落被另乙個植物群落相繼替代的過程。

58、 原生演替:開始於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59、 次生演替:從次生裸地或任一演替階段開始的群落演替。

60、 進展演替:群落向所在區域內結構最複雜,穩定性最高的群落發展。

61、 逆行演替:在外力的作用下,群落向結構簡單、穩定性下降的方向退化。

62、 頂級群落:在一定區域內,按照演替的過程,植物群落相繼替代,通過一系列演替階段,當演替最終處於乙個相對穩定階段的群落。

63、 生態系統:一定空間範圍內,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通過物質迴圈,能量流動和資訊傳遞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構成的生態學功能單位。

64、 生產者:能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將環境中的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並把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的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

65、 消費者:凡是不能利用太陽能和無機能中的能量,只能之間或間接地利用生產者所製造有機物獲取能量的生物,主要是各種動物。

66、 分解者:以動植物殘體和排洩物中的有機物質作為維持自身生命活動的食物能源的生物,主要微生物。

67、 營養結構: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產者、。

68、 食物鏈: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按其取食和被取食的關係而排列的鏈狀順序。

69、 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取食與被取食關係並非是一條簡單的食物鏈,而是很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線,形成網狀結構。

70、 捕食食物鏈:由植物開始到草食動物,再到肉食動物,這樣一條以活有機體為營養源的食物鏈,又稱草牧食物鏈。

71、碎屑食物鏈:從分解動植物殘體或糞便中的有機碎屑顆粒開始的食物鏈,又稱腐食食物鏈。

72、營養級:處於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所有生物種的總和構成乙個營養級。

73、生態金字塔:反映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之間生物數量、生物量及能量比例關係的乙個**模型,通常是基部寬,頂部尖,類似金字塔形狀。

74、初級生產: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將環境中的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的過程,又稱第一性生產。

75、總初級生產量:綠色植物在初級生產過程中,所固定的太陽能或所製造的有機物質總量。

76、淨初級生產量:在初級生產過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或生產的有機物質有一部分被植物自身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於植物生長和生殖的那部分生產量。

77、現存量:對綠色植物來說,淨初級生產量被植食動物取食、枯枝落葉凋落等以後剩下部分的生物量。

78、生態效率:能量在流動過程中,在食物鏈不同點上的能量轉化比率關係,稱為能量轉化效率。在生態學上,將營養級這內和營養級之間的各類能量轉化效率統稱為生態效率。

79、庫:物質在迴圈中被暫時固定、貯存的場所,又稱分室。

80、交換庫:容量較小、物質交換活躍的庫一般稱為交換庫。

81、生態平衡:生態系統經發育和調節所達到的一種相對穩定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相對穩定,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相對平衡,有機質與環境協調一致。

82、生物放大:指在生態系統中某種元素或難分解化合物在生物體中的濃度隨著營養級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現象,又稱為生物學放大。

83、生態系統服務:是指支援和滿足人類生存的自然系統及其組成物種的條件和過程。

84、周轉期:庫中物質全部更換一次平均需要的時間,是周轉率的倒數,又稱周轉時間。

85、生物濃縮:指生物有機體從周圍環境中蓄積某種元素或難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體內該物質的濃度超過環境中濃度的現象,又稱生物學濃縮或生物學富集。

86、生化需氧量:指在酸性條件下用強氧化劑一重鉻酸鉀,將有機物氧化為h2o和co2,此時所測出的耗氧量稱為化學需氧量。

87、荒漠化:是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所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

環境生態學作業

於電閃雷鳴間 從7月2日凌晨2時開始,大連市區出現了雷暴天氣,降雨接踵而至,截至早上6點雷聲才完全停歇。凌晨這場雷陣雨主要是強對流天氣導致的,雷暴在市區從凌晨2點持續到4點。市氣象台預報室有關人員說,這場雷陣雨是受高空冷渦影響,其逆時針旋轉,不斷帶動極地冷空氣南下,冷空氣與大連暖濕空氣相遇後,出現強...

環境生態學課程報告

植物與傳粉動物的協同進化 應用化學09 3 楊蘭森 20096842 摘要 昆蟲與植物存在協同進化的關係,兩者之間不斷互相適應,是其演化的其中乙個動力。在被子植物的形成過程中,傳粉昆蟲起了促進作用,而且蟲媒花的進化與昆蟲的進化相互影響,在生物界中形成了最密切的協同進化關係。關鍵詞 蟲媒植物傳粉昆蟲協...

環境生態學複習試題

一 名詞解釋 1生態學 是探索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理與規律,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即運用生態學理論,闡明人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生態途徑的科學,2環境 環境是指生物有機體周圍一切的總和,它包括空間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有機體生活和發展的各種因素,如大氣 水 土壤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