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合十式,出刀即斃命的日本劍道

2022-11-17 20:18:03 字數 4630 閱讀 8140

居合十式,出刀即斃命的日本劍道。

《居合十式》 對劍道熟悉的人大概對居合道也略有所聞,但為什麼叫居合道則可能有些陌生,其實「居」、「合」二字是對峙雙方的互稱,是一種在瞬間拔刀不給敵人有隙可乘,進而克敵制勝的刀技。微助點第一式刀技前(正面)

意義: 互相對峙,預感對手有殺意,制先機向對手太陽穴(目和耳一條線附近)拔擊,瞬即由正面斬下得勝。

動作:一、向正面正坐,行三呼吸(吸第三次氣息時)後,兩手穩靜握刀柄和鞘口,同時推開刀離鞘口,也浮起腰部,豎起雙足之足尖,伸腰垂直上身,一面將鞘扭向左,穩慢拔出刃,至刀尖尚餘約10公分時,踏出右足同時將刀水平,向對方太陽穴淚厲拔擊。

注:刀拔出時,左手握住鞘口,小指押,擦左腰帶,左肘要充分拉後,此動作稱謂鞘引(sayabiki)。(拉鞘)

拔付時,上身向左後拉約45度,左拳在離身體中心線右斜前約45度處停住。刀刃高度與右肩成水平,刀尖微較水平低下(如滴下鉏附近之水,能慢慢向刀尖流移程度)停住右拳內側。踏出時,兩膝要成直角(90度)充分挺出腰部,垂直上身,力氣貫注下丹田。

二、拔擊後,瞬即將左膝移靠右踵(腳跟),依左耳高度,刀持水平,右手肘向內彎,像刺突後方的心意迅速將刀振舉頭頂,同時左手移握刀柄,瞬即踏出右足同時由正面斬下。

注:左手移握刀柄時,左手握住鞘口要移至水月近處才鬆手。,

振舉兩手盡量高舉頭頂,斬下時體姿與前項注同,斬下時左膝不動。

斬下時雙拳掌,要像扭毛巾的要領向內扭停住在臍前,雙手腕首上端伸出,刀尖稍低。

從振舉至斬下不待分秒,行一貫連串動作。

三、斬下後,左手離開刀柄,移貼左腰帶,同時右手稍向前刺之氣氛,手掌心向上,刃向左,展伸肘,像刺右斜後,水平大迴旋至與正面成90度時,彎肘右拳移靠太陽穴附近,站起同時,袈裟斬的要領擺下振血。

注:站起時稍彎兩膝,成落腰姿勢,此種姿勢稱謂"居合腰"。

振向是振落雨傘上水滴要領動作。

振下時,右拳頭的高度與左手掌水平,刀尖向前低下約45度,而在右掌稍微內側止住,此時刃部要朝振下方向。

四、保持「居合腰」原狀,後足(此時是左足)移前與右足併攏,稍停,右足拉後,左手離腰移握鞘口,移到在**(臍前),刀鍔近處刀棟移至左手拇指和彎曲食指所作成洞口上,向右斜前展伸右肘同時將鞘拉後(此時左手小指貼在左腰帶著移後),將刀尖滑入鞘口,將刀慢慢納入,同時左手推鞘口至肚臍前停住,一面降腰徐徐合攏雙手納畢,同時右膝跪著地板。

注:納刀時鞘口由中指握住,拇指和食指要鬆握,刀不可用拇指和食指挾住刀身。

刀納畢時,鍔內側要在臍正中前,刀大約保持水平。

五、納畢後起立,同時後足(右足)移靠前足併攏,右手松離刀柄,成佩刀姿勢,退移至次式刀技開始位置(以下至十式止均同)。

微助點第二式刀技後(向後面)

意義:感受坐在後面對手有殺意,制先機迴旋,對正背後對手,同時拔擊太陽穴,接著從頭頂斬下得勝。

動作:一、身體向正,向右轉180度向後正坐,穩靜雙手握刀,足指豎起,依照第一式刀技動作

一、將刀拔出,浮開左膝,用右膝為軸點,向左迴旋180度,對正對手,左足稍踏左邊,同時向對手太陽穴激厲拔擊。

注:此招技與第一式刀技「前」之動作大致相同,唯一不同處是由後迴旋180度回覆正面拔擊,踏出的腳與第一式有所差異,要注意踏出左足。

以下之動作

二、拔擊,三、振血,四、納刀,五、起立與第一式相同,只是,足之運法有左右之差異。

微助點第三式刀技受流(向右)

意義:坐在左側對手,突然站起,斬下來襲時,一面起立架開來刀,從對手左肩口「袈裟斬」砍斬取勝。

動作:一、由正面向右(正面為左)正坐,面朝視左方對手,同時雙手握住柄鞘,浮腰豎立右足尖,一面伸直腰部,左足稍踏右邊(參照圖)(此時足尖向外側)同時將刀貼近胸前,站起,左手拉下鞘,右手將刀往上拔出面額前上方,刃向右斜上,刀尖向後下垂,保持架開(受流)姿勢。

注:注視左側對手動作,不僅面部如此,也要稍微推出右肩的心境施行,則接下去的動作會較流暢。

往上拔速度,要依拔擊動作「徐、破、急」速率施行。

刀往上拔時,左手保持握住鞘口,左肩稍移後面,用刀掩護上體姿態。

二、接著,右足移踏左足側,一面起立(同時「受流」架開對手斬下之刀瞬間),刀尖由後迴旋右上方身體正對對手,左手移握刀柄,動作連貫不可停頓,左足拉退後方同時,由對方左肩口袈裟斬下。

注:從起立至斬下止,不可停頓,要像流水般,一連貫串施行。

斬下時,雙手停止在臍前,刀尖要較水平稍低。

三、斬下後,保持原狀,稍彎右膝,左肘伸直,刃部向前,雙手移上左前,將刀斬擊部位(刃尖七吋部位)移置右膝上。

注:刀用雙手移止左前上時,右手松握,掌心向上,刀柄挾在拇指和食指中間,由下面保持輕輕支托形態。此時左肘要充分伸展,握住刀柄之左拳移上左斜前方。

刃部向外,刀柄在上,刀尖朝下四五度橫一文字,與上體成平行。

刃尖七吋部位,輕托置在右膝頭上。

這亦是振血之一種,要把殘心的意境充份表現出來。

四、右掌鬆開刀柄,反掌從上逆手換握。

注:逆手是不可用力強握。

五、右手反掌逆手握時,左手離開刀柄,移握鞘口,右手再反掌向上,刀尖由下方,迴旋左方,將鍔附近移靠鞘口,反掌(「逆手」掌手向上)姿態納刀,緩慢蹲下,左膝頭著地皮同時納畢。

六、刀納畢,起立同時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右足,右手離開刀柄,回覆佩刀姿勢。 感受坐在後面對手有殺意,制先機迴旋,對正背後對手,同時拔擊太陽穴,接著從頭頂斬下得勝。

微助點第四式刀技柄當(柄撞)

意義: 前後遭遇襲擊,先以刀柄頭撞擊對手水月(心窩)連著用右單手刺擊,後面對手水月再次以凌厲氣勢將前方對手劈斬得勝。

動作:一、向正面依居合膝坐穩,雙手迅速握住刀柄同時浮腰,豎起左足尖伸直腰部,右足踏出,同時用雙手並握刀與鞘整體激厲向前撞出,依柄頭撞擊對手水月(suigetsu)心窩。

注:居合膝「作法」參照居合膝專案。

雙手握刀時,右手將刀柄橫面握住。

撞擊時,柄頭高度約標準本身水月高度。

二、撞擊後,右手保持伸展右肘姿勢,急速用左手將鞘往後拉引,一面以左膝為軸,把身體向左轉約45度,刀同時拔出,刃尖朝向後面對手,刀尖刀棟貼在左胸(乳)保持水平,上體垂直,充分伸展右肘刺擊後方對手心窩(水月)。

注:刀拔出時,握住鞘口之左手要充分拉盡刀鞘。

刺擊後方對手時,左手握住鞘口移送臍前。

三、刺擊後,依左膝為軸,向右迴旋,抽出刀刃之意境振舉頭上,左手移握刀柄,回覆正面向對手,同時以淚厲氣勢從頭頂斬下。

注:不可忘記,抽出刀刃心境動作。

回覆正面時,雙目要較身體回轉向正面之前,先注視對手。

振舉至斬下動作要一連貫串,不待分秒空檔。

斬下時,刀尖稍較水平低。

四、斬下後,保持原姿勢,將刀向右拂開,同時左手離柄移貼左帶。

注:這亦是振血動作之一種,此時右拳位置要在身體中心線右前約45度處附近,其高度與移貼在左帶左手成水平,刀尖要較水平低一點,而稍在右掌內側止住。

五、振血後,左手由左帶移握鞘口,一面納刀,將前足(右足)引退靠左足穩定身腰,跪著左膝,保持蹲踞姿勢。

注:納刀要領同第一式刀技。

引退前足(右足)時,要自然直線引退,不可向右描半月(弧形)般引退。

單膝著地蹲踞是豎起足尖,把且門格置在左足踵(足跟)上,右足引退,保持立膝形狀,浮著右踵,移至左足尖附近。

六、落定腰部,隔一呼吸之後,伸展腰部,右足踏出,起立同時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右足,右手離柄,保持佩刀姿勢。

微助點第五式刀技袈裟切(袈裟斬)

意義:前進中,前方對手振舉刀欲斬下來時,從右?酉巒?上拔擊,反刀從左肩口袈裟斬下得勝。

動作: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將鞘向左外反轉一面拔刀,踏出右足,同時右單手從對手右?酉履驃賣耐?上斬。

注:前進都由右足起步(以下至第十式刀技均同)。

往上斬時右拳停止在右肩上方,刀不出體側,約肩幅程度,扭挺出腰部為要。

二、往上斬後,雙足保持原位(不移動),左手離鞘口移上握柄不待分秒,由左肩口袈裟斬下。

注:一和二要一貫連串動作,斬上和斬下時注意不得停頓。

往上斬同時反掌斬下時,想要斬對方左耳心境袈裟斬下。

左手要離鞘口時,必須把鞘往內扭轉復原,鞘口移至臍前。

斬下時,不移右手反掌將刀垂直豎起而無須擺振後方。

斬下時,雙拳停止在臍前,刀尖稍較水平低下(同第三式刀技「受流」)。

三、斬下後,引退右足採取八相架構,表示殘心。

注:雙目不離受斬倒下的對手,穩靜地將刀引上右肩採取八相架構。

八相架構時,鍔要保持在口之高度,離口乙個拳,注意不要引上過高。

四、由八相架構,約停半拍呼吸,引退左足,一面左手離柄移握鞘口,同時將袈裟斬下振血。

注:注意左手。不像於其他刀技,移貼左帶,而直接移握握鞘口(準備納刀)此時鞘要保持水平。

五、振血後,保持原姿勢納刀。

六、後足(左足)移前並齊前足,右手離柄復佩刀姿勢。

微助點第六式刀技諸手突(雙手刺突)

意義:前進中,遭受前後對手襲擊,先將前面對手拔擊其右斜面部,瞬即依雙手刺擊其心窩,繼即將後面對手從正面斬下,再次由前面來襲的其他對手,從其正面斬下而得勝。

動作:一、前進中,左足踏出同時雙手握刀,右足踏出,身體同時向左後拉開,瞬擊對手右斜面部。

注:「拔付」和「拔擊」注意二項不同之處。

瞬擊時,刀尖停在顎之高度,刃都向右斜下。

二、刀卸下架中段一面將後足移前足踵,左手移握刀柄,瞬即右足踏出,同時用雙手,刺突對手心窩。

注:左手移握刀柄時鞘口不要忘記移至臍前。

刺擊動作要像如閃電般。後足移靠前足踵,瞬即右足踏出刺擊。

刺擊時刀尖,稍較水平高。

三、刺擊後,左足為軸,向左後迴旋,同時一面將刀振舉頭頂,正對後面對手,瞬即正面斬下。

注:向左迴旋振舉刀時,將刺入體內之刀,要以抽出之要領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