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的申辯》解讀

2022-10-22 03:39:18 字數 1641 閱讀 8494

二、人生信念——永遠的追求

有一些教人辯論之術、傳授知識的人,存在於蘇格拉底生活的時代,尊稱他們為「智者」,而當時較多人們也視蘇格拉底為智者。智者教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增進人智慧型及知識,不是為了開啟人們心靈,只要有錢賺,便可顛倒黑白,教人如何詭辯。且只求駁倒對方,根本不關心善與惡、美與醜、對與錯、是與非,僅僅是憑藉譁眾取寵或煽情的方式打動觀眾,所以蘇格拉底明確性指出,自己並非智者。

蘇格拉底是淡漠名利的。憑藉他的學識及智慧型,過上「小康」或「溫飽」的日子較為容易,但是,貧困潦倒的人生路,卻是他的選擇。除此之外,蘇格拉底提出,心靈的善良,是要比錢財更加重要的,這是其提出的一條重要原則。

在他看來,人們忽略靈性修養,僅僅追求對錢財的積聚,是大錯特錯的。蘇格拉底還提出,德行可使人獲得利益,擁有錢財,但是金錢是買不來德行的,這一直都是社會中深刻的道理。蘇格拉底受人敬仰,因其哲學是一舉一動自然的流露,不僅是說出來的。

他對窘迫物質生活選擇,因其是以對人類靈魂改造為己任。而當前社會中,讓人們認清錢財和靈魂的關係,是現如今人文關懷的重要任務。

三、付出生命——只願追求真理

為了城邦的強大,蘇格拉底對其遇到每乙個人,進行苦口婆心勸導,他不惜到處奔走。儘管有人專門避開,也不願聽其聒噪,但是其仍然一如既往,不為所動。在決定其生死命運的法庭上,他呼籲「不論辭令之優劣,只問話本身是否公正。

這是審判官應有的品德,獻辭者的本分在於說實話」。字字無不告誡我們,不要說假話,那些毫無事實依據的。從此可看出,其滿腔誓死捍衛真理的赤子之心。

但是從當前社會而言,蘇格拉底並非不存在選擇。於真話假話間,其可選擇假話;於言說與沉默間,他可選擇沉默。但是,他在被惡人控告,仍然選擇申辯,沒有沉默和逃避。

他通過自己的申辯,在法庭上,他力圖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真相。當他被賜服下毒酒前,他鎮定地選擇了死,選擇了真理和正義。本可以用未成年的孩子,或妻子作為擋箭牌,也可用獻媚或服軟的話,可以悔過,博得陪審團同情,免於一死。

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的言行顯示,人可為堅持公正、自我尊嚴、思想自由、尋求真理而獻身,不僅僅侷限於為其他高貴事物,以及命運、名譽而死。他甘願赴死,決不屈服,堅持自己使命及原則。

蘇格拉底對社會問題,存在深刻且敏銳的洞察力,是社會中的思想者,他可批判性思考,存在的不合理現象,且發出吶喊。他用思想的利劍,彰顯人間的正義,揭露社會及人性的弊端。為了對正義及真理的追求,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孤獨應對他人的反對。

所以,真正的人文關懷,是站在更高處,尋求自我完善的途徑,把握時代,脈搏,並不是迎合多數人的需要。儘管蘇格拉底死了,但是在他死後的兩千多年,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成為知識分子的楷模,滋潤了無數的心靈。

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勸說人們關注自己的心靈,關注城邦自身。按這樣的品行,他認為自己最適合不過的待遇是在**大廳用膳。他不曾對誰行不義,至少不曾有意行不義,但是時間如此短暫,已不允許他說服雅典民眾。

他認為,死亡是靈魂的遷移,生死沒有必然的好壞之分。「我去死,你們去生。我們所去做的哪個事更好,誰也不知道,除非是神。

[1][英]阿諾德著,韓政中譯,文化與無**狀態:政治與社會批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202.

[2][古希臘]柏拉圖著,吳飛譯/疏,蘇格拉底的申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42.

[3][古希臘]色諾芬著,吳永泉譯,回憶蘇格拉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86.

[4][古希臘]柏拉圖著,郭斌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8.

蘇格拉底的名言

對哲學家來說,死是最後的自我實現。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它開啟了通向真正知識的門。靈魂從肉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終於實現了光明的天國的視覺境界。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懶!人可以犯錯,但是不可犯同乙個錯。乙個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與自信心兩個條件。人類的幸福和歡樂在於奮鬥,而最有價值的...

蘇格拉底的名言

蘇格拉底名言警句錄 認識你自己 know yourself 我們的需要是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神靈為自己保留了那對於最為重要的東西的認識 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美是難的 德性就是知識或 美德即知識,愚昧是罪惡之源 無知即罪惡 別人為食而生存,我為生存而食。智慧型意味...

蘇格拉底的名言

蘇格拉底的名言 推薦 2007 10 07 16 17認識你自己 know yourself 我們的需要是越少,我們越近似上帝。神靈為自己保留了那對於最為重要的東西的認識 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美是難的 德性就是知識或 美德即知識,愚昧是罪惡之源 無知即罪惡 別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