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中部夏季魚類群落結構及其多樣性分析

2022-07-21 01:48:04 字數 3138 閱讀 9106

萬方資料

第3期林楠等:東海中部夏季魚類群落結構及其多樣性分析43

斷增長導致過度捕撈和海洋環境汙染的加劇,該海域魚類群落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這種變化將嚴重阻礙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有必要對該海域魚類群落結構及其多樣性現狀進行研究12圳,以期為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科學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和方法

資料取自2008年8月在東海區主要漁場海域所獲得的魚類調查資料。在調查海域共設60個定點取樣站,站位分布見圖1。調查船為220kw雙拖,調查網具為4mxl00目底層拖網,網口周長400m,網囊網目25mm。

調查時每站拖曳lh,拖速為2kn。每站次隨機取樣約1箱(15k∥箱),樣品不滿l箱時則全部取樣,然後帶回實驗室進行分類鑑定,測定並記錄每種的重量、尾數。將每個站位的漁獲量統一標準化為每小時的漁獲資源數量。

同時每站均用ctd同步測定表層溫度、表層鹽度和水深。

圖1東海中部漁業資源調查站位

middleof

pinkasl5】的相對重要性指數(iri)被用來研究魚類群落優勢種的成分:k砌=(n+形)xf,式中,ⅳ為某一種類的數量佔總數量的比例;w為某~種類的體質量佔體質量的比例;f為某一種類出現的站數佔調查總站數的比例。

本文魚類群落多樣性分析運用下列公式:

margalef的種類豐富度指數16j:

d=(s一1)/law;

多樣性指數刖71:

日pielou均勻度指數j,【81:

j7=日』/lns。

以上式中,s為種類數,形為總重量,pj為i種魚佔總生物量的比例。

2結果與分析

2.1漁獲物種類組成及群落區係

通過漁獲物樣品分析,調查海域中共出現魚類88種,隸屬於16目54科,全部屬於硬骨魚綱。其中鱸形目魚類最多,共有23科,45種;其次黝目,共有3科,9種;其他依次為:嗇由形目8種;鰻鱺目5種;燈籠魚目4種;鰈形目3種;長尾鱈目、鯔形目、月魚目、鯡形目均為2種;海魴目、鱈形目、刺魚目、頜針魚目、鰣目、豹魴鯡目均為1種。

根據魚類的適溫型別可知,該水域由2種區係成分組成:其中暖水種(ww)有59種,佔67.0%;暖溫種(wt)有29種,佔33.o%。

相對重要性指數綜合考慮了研究種類的個體數、生物量組成和出現頻率等資訊,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魚類攝食生態和群落優勢種成分的研究13jj。因此,本文根據該指數的大小,來確定魚類在群落內的重要性。並規定iri值大於500的魚種為優勢種,結果如表l所示,東海中部優勢種類共有5種:

分別為帶魚、刺鯧、小黃魚、六斑刺純、鱷齒魚,其漁獲量佔總漁獲量的91.5%;iri值在100~500的為常見種,共4種;iri值在10-100的為一般種,共8種;iri值在l~10之間的魚類為少見種,共10種;iri值小於l的魚類為稀有種,共61種。

2.2優勢種魚類生物量分布

帶魚的生物量在舟山漁場和舟外漁場的海域以西)的最高(圖2);刺鯧的生物量在以西海域最高(圖3);小黃魚的生物量在31000'n周圍以及以西的近岸海域較高(圖4);六斑刺純的生物量在以西海域較高,及舟山漁場以南海域(圖5);鱷齒魚的生物量分布較為分散,無明顯的生物量的高值區(圖6

o第3期

林楠等:東海中部夏季魚類群落結構及其多樣性分析45

圖2調查海域帶魚的生物量(g,h)分布

fig.2

圖4調查海域小黃魚的生物鼉(g/h)分布

fig.4

圖6調查海域鱷齒魚的生物量(g/h)分布

fig.6

圖3調查海域刺鯧的生物量fg/h)分布

fig.3

圖5調查海域六斑刺純的生物量(g,11)分布

fig.5

2.3群落多樣性特徵

本文用3個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樣性特徵值來分

析研究研究海區夏季魚類群落多樣性特點。如表2

所示,在整個調查海域,種類豐富度指數d值波動

範圍較大,在0.10—2.3l之間,平均值為0.88、如圖7所示,東海中部海域d值分布基本上呈現北面

低,南面高,西面低,東面高。ⅳ值波動範圍為

平均值為0.87,,值波動範圍為

平均值為o.41,如圖8、圖9、表2所

示,東海中部海域舊值和,值的分布有很好的相關

性,基本上呈現北面低,南面高,西面低,東面高

的分布特徵,在舟山漁場,以及溫台漁場南部,和

最東面的幾個站點,是口值和,值高值集中分布的

區域。-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29卷

圖7margalef的種類豐富度指數(d)分布特徵

圖9pielou均勻度指數(,』)分布特徵

表3東海中部夏季魚類群落特徵

d,種類豐富度指數;目,多樣度指數;『,,均勻度指數

3討論3.1優勢經濟種的分布

本次調查(2008年8月)的帶魚分布圖和2000年帶魚分布圖il0j相比較,發現本次調查的帶魚分布範圍比2000年夏季(6月)調查的帶魚分布更廣,更偏向外海,這是因為2000年夏季的調查是在6月份進行的,而6月份是東海帶魚產卵的高峰期,因此帶魚主要集中在近海產卵,等到了8月份,部

圖多樣度指數(ⅳ』)分布特徵

分產完卵的群體向外海移動索餌。從分布圖上看,本次調查的帶魚分布正好是2000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兩個季度帶魚分布的過渡階段。

本次調查的刺鯧分布圖和2000~2002年刺鯧分布圖【10】相比較,本次調查的刺鯧生物量要明顯高於2000—2002年夏季(6月),分布範圍也比2000~2002年夏季(6月)要廣,接近與2000.2002年秋季(9月)刺鯧的生物量和分布。

本次調查的小黃魚分布圖和2000—2002年小黃魚分布圖【l0j相比較,發現2000—2002年東海中部夏季(6月)小黃魚主要分布在近海,而且生物量很低,這主要是由於小黃魚東海群系是在3~5月在浙江沿岸和舟山群島附近產卵,到了8月份的時候,分散到長江口一帶以及魚山漁場附近索餌。本次調查的小黃魚和2000—2002年小黃魚秋季(9月)分布圖接近,在以西存在乙個很明顯的高值區。

3.2群落多樣性

根據三個生物多樣性特徵值的分布圖,再通過和帶魚生物量分布圖的對比,可以看出,在帶魚生物量高的地方,往往都是多樣性指數低的區域,根據spss計算結果,帶魚生物量和多樣度指數(仲)呈負相關(相關係數r=0.658),這可能是由於帶魚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在帶魚生物量的高值區,其他魚類被攝食,或者逃離帶魚集中分布的區域,導致魚類多樣性指數降低。

根據三個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樣性特徵值可以看出,該水域=三種特徵值都比較小,這說明了該水域多樣性水平偏低,群落的穩定性不高多樣度指數(h

7)的變化範圍在其範

萬方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