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東平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2022-07-16 12:48:02 字數 1306 閱讀 7550

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

武安市南關小學郝東平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我所擔任的六年級一班的學生原有的基礎參差不齊,高低不一。而且六年級兒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開始進入乙個新的發展階段——少年期,讓學生懂得珍惜和保護自己的生命,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並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分析一些社會事務和現象,珍視祖國及全人類的文明和歷史對於這個時期的學生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從而作為一名六年級品德與社會課教師更要端正思想,提高學生認識。

二、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個主題,本教材以六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乙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明白生命是寶貴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學會用技巧呵護自己的生命。

(2)初步形成學生保護自己的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學會用法律**呵護自己的生命。

三、教學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命,引導學生學會善待生命,養成健康的生活態度,具有初步的社會責任感。

(2)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

(3)了解民風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及豐富內涵,多樣性,能正確認識民風。

(4)教會學生學會收集、整理、運用資訊,探索人類文明,能夠清楚的與歷史文化名人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見解。

(5)初步了解科技的發展趨勢及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明白科學造福人類的重要性。

四、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五、教學方法: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和各單元教學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各種實踐、參與、辯論等形式的活動參與中體驗道德情感。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盡量多地呈現直觀性的教學材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公升學生素質。

4、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引領兒童關注自己、關心社會、關愛家園。

六、進度安排

2011—2012學年第一學期周次安排表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第三單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使學生知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巨變感受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嘗試參與社會生活增強學生的主人翁儀式和社會責任感。教材編排了春天的故事中國影響著世界和諧發展的社會共創美好明天四個主題的內容。第四單元 走進生活的舞台 本單元從關注學生自身生活入手,闡明小學生如何能夠健康成長。...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一 指導思想 1 貫徹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 的思想及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的要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 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課程目標。2 教材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有機融合各相關學科領域的內容,積極探索綜合課教材編寫的體系 途徑和方法。教材內容的選材和呈現方式有助...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畫

2016 2017年六年級 趙春富2016.8.28 一 指導思想 幫助學生認識社會 參與社會實踐 學習做人,初步形成社會意識 公民意識 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為逐步適應社會 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 品德與社會 課最為突出的特徵。二 教學重難點 實驗教材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