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回憶幾許收穫良多感悟

2022-06-04 23:33:02 字數 1819 閱讀 3206

國培,讓我不斷提高

接到學校參加「國培」的通知,我是不以為然的——乙個小學老師,還有什麼培的,每個學期的教材培訓、假期全員培訓、聽一上二上三上……的教研課、示範課,公開課,聽專家講座已經夠多了,再說每天自己三四節課,備課、上課、改作業、做學生思想工作,還有就是成長冊,教後記,教師專業發展報告,每學期兩本書的學習筆記,什麼各種心得體會呀,**呀,計畫呀,總結呀,各種檢查呀等等,已經是窮於應付了,夠受了,那還有什麼時間去參加「國培」呢,唉,真是的,心裡很是覺得又添了乙份累贅,老大的不舒服,但這是學校安排的任務,還是勉強答應了下來。

於是註冊、選課、聽講座,認為也是那麼回事而已,聽這些專業性很強的講座,很枯燥,很乏味,聽了一節課,然後就我叫一些老師幫忙「掛掛」。兩天後的乙個晚上,偶爾有一些空閒,又想起「國培」,於是又上機看了看,聽的是漸漸地被教師結合實際的講授吸引了,聽著聽著就聽出了些門道,到了最後,聽了《評價》對比自己的教學工作,我發現自己教學工作存在多麼多的不足呀,尤其是自己的美術課中的評價所存在的問題。

一是自己的評價方法太單一了

我總是自然而然地這樣對學生的美術作業進行評價的:一節美術課後,學生交上作業我都是畫個分數就完了。這樣的評價是很簡便,易行,但教學工作中我發現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卻在下降。

這不是有問題嗎,是呀這樣評價學生作業,教師重視的是學生在畫面上所表現的終結效果,然後以教師的喜好去進行評價去衡量幾十個學生的一幅幅最後完成的美術作品,事實上是缺乏對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情感態度、興趣愛好、創造能力等方面評定的。

評價學生的美術作業,一向來大都是老師一人說了算的!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學生沒有主體意識,沒有學習的積極性,趣味性,看不到自己的成就,長此以往,怎麼會不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呢?   二是自己的評價標準太單一了

在給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定打分時,我常常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標準」評價學生的作業,常常忽視了因材施教的個性化評價,這是扼殺了學生的藝術個性的,同時也削弱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自信心,抑制了他們創作的靈感,於是到了中高年段,到初中,出現兩極分化現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學習美術是為了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材料及表現手法,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和體驗豐富多彩的世界」。兒童的作品是兒童表達內心世界的一種特殊語言,因此我們是不能以一種標準去評價他們的作品的,這會對他們的審美和創作能力產生錯誤的引導。如果光用「好」與「不好」,「對」與「不對」「像」與「不像」,「美」與 「不美」去評價他們的成果,也就忽視了作品中的豐富的想像,獨特的手法,與眾不同的創意。

因此,聽了這些講座,我開始在學生的作業評價中都是用放大鏡去看學生的點滴優點,而對學生的不足卻視而不見,對存在的不足雖然也講,但主要是在講評時不點名的講,學生聽得進,也很有效果。

還有就是自己的評價時間也要多在課堂上,創作中,講授中也可以進行的,而不是單一針對學生交上的作業。

對學生作業存在的差異,老師也應寬容對待,對取得很大進步的學生,老師還應大大的肯定。在教學實踐中,我大膽嘗試對一些後進行寬容對待,他們平時由於畫得不怎麼樣,但我對他們的一點進步就給予好評,而不去評說他們的不是,這樣他們表現好的方面不斷的好了起來,而不足之處還不斷地得到了改進,美術作業進步了不少,羅凱朋,何夢良,謝幸覺,這些美術後進生的作業現在已經在全班中很是優秀了。這是讓美術後進生增強信心,不斷進步的好方法。

而就美術教學的直觀性較強來說,學生的互相影響,互相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多讓學生學他人之長,發現自己,展示自己,這也是相當重要的。現在我不但讓學生畫好後上講台展示,還在班上不定期的舉辦一些作業展,使學生能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學生的點滴進步讓我感到無比的欣慰和幸福。

自此那以後,我知道,培訓學習的不是任務,是一種興趣的培養,是一種理論知識的攝取,是文化知識的提高,是教學工作的不斷改進的加油站。只有不斷的學習培訓,才能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的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與方法,去適應時代的發展,去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