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德格爾《論真理的本質》的看法

2022-05-02 16:12:03 字數 3849 閱讀 6160

10經管實驗(1)班 q10500127 盛宇東

《論真理的本質》這篇文獻的重要性已不必多言,在承認有所謂「海德格爾思想轉折」這一前提下,人們公認它是這一轉折的關鍵標誌。眾所周知,海德格爾畢生傾力思考存在問題,那麼,一篇**真理之本質的文獻何以能成為其思想轉折的關鍵標誌? 那麼這就首先迫使我們去追問存在問題與真理問題的內在關聯。

德國學者比梅爾曾經指出,海德格爾思想中有著雙重核心,即「它既是對存在的探索又是對無蔽的探索。」鑑於海德格爾曾經長期將「真」思為「無蔽」,則比梅爾的觀點事實上是指,「存在」與「真」是海德格爾思想的雙重核心。縱觀海德格爾的前後期著作,我們很難見到他只談「存在」或只論「真理」,這兩者始終處於同乙個追問之中,畢竟,「哲學自古把真理與存在相提並論」,而「『存在之意義』與『存在之真理』說的是一回事情」。

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乙個初步解釋,即《論真理的本質》的重要性在於其致力於存在之真理問題。那麼如果海德格爾畢生都在思考存在問題,所謂海德格爾思想之轉向究竟意味著什麼?

當海德格爾將「存在之意義」問題確立為其思想之根本問題之際,「意義」問題就已經被把握為「真」之問題,並且在《存在與時間》中也一再出現了這樣的強調:「真理乃是此在的展開狀態」,「真理源始地與存在聯絡著」。那麼,《論真理的本質》究竟在「存在與真理」問題上實現了什麼樣的「轉折」,我們有必要給予《論真理的本質》以整體性的透視。

《論真理的本質》一文結構嚴謹,共分為九節,前八節為正文,最後一節為註解。就內容來看,全文結構可以簡要分為兩部分: 第一節到第七節解釋問題,最後兩節則闡明宗旨。

為論述方便,我們將把最後兩節的**併入對本文思想宗旨的**中。首先來看前面七節:第一節以「流俗的真理概念」為標題對傳統真理概念進行了分解,真理就是陳述與事情的符合一致。

第二節「符合的內在可能性」追問上述「符合」真理觀的依據,得出 「符合」依賴於對「正確性」的確立,而行為的開放狀態賦予陳述以正確性,但這又激發了另乙個問題,即開放的和先行確定標準的行為的內在可能性的根據問題。第三節「正確性之可能性的根據」嘗試回答上一問題,鑑於這種定向的自行開放只有「作為向敞開域的可敞開者的自由存在才是可能的」,因而其答案是「真理的本質乃是自由」。在第四節「自由的本質」中,經過一番展示,自由的本質被規定為「讓存在者存在」。

自由乃是對存在者本身之解蔽過程的一種參與。第五節「真理的本質」並未重複以上諸節已經獲得的洞察,而是悄然開始實施一番「向轉向的跳躍」。這一「跳躍」預先呈現在這樣一番陳述中:

「讓存在總是在個別行為中讓存在者存在,對存在者有所動作,並因之解蔽著存在者; 正是因為這樣,讓存在才遮蔽著存在者整體。讓存在自身本也是一種遮蔽。在如此存在的綻出的自由中,發生著對存在者整體的遮蔽,存在著獉獉獉遮蔽狀態」。

這意味著,作為「解蔽著的讓存在者存在」,自由是一種「解蔽」,是真理的本質,但還不是真理的源始本質,因為這樣一種對存在者的「解蔽」同時就構成了對存在者整體的「遮蔽」。從第六節「作為遮蔽的非真理」開始,海德格爾開始了關鍵一躍,他指出: 「從作為解蔽狀態的真理方面來看,遮蔽狀態就是非解蔽狀態,從而就是對真理之本質來說最本己的和根本性的非真理。

存在者整體之遮蔽狀態,即根本性的非真理,比此一存在者或彼一存在者的任何一種可敞開狀態更為古老。它也比『讓存在』本身更為古老」。一方面,解蔽之為去除遮蔽,必須「首先」有遮蔽狀態。

另一方面,解蔽始終只是對存在者的解蔽,然而總會發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種對「區域性」的解蔽始終又是對「整體」的遮蔽。在第七節「作為迷誤的非真理」中,海德格爾進一步指出「人固執地孜孜於一向最切近可達的存在者。但另一方面,只有作為已經綻出的人,人才能固執,因為他確實把存在者之為存在者當作標準了。

人離開神秘而奔向方便可達的東西,匆匆地離開乙個通行之物,趕向最切近的通行之物而與神秘失之交臂,這一番折騰就是誤入歧途。對被遮蔽的存在者整體的遮蔽支配著當下存在者的解蔽過程,此種解蔽過程作為遮蔽之遺忘狀態而成為迷誤。如此一來,按這種尺度展開的解蔽始終只是無視尺度之本源的對存在者的解蔽,而從根本上對存在者整體之遮蔽狀態進行了雙重遮蔽。

進一步來說,存在者整體的解蔽是罕見的。情形倒是相反: 存在者不為人所熟悉的地方,存在者沒有或者還只是粗略地被科學所認識的地方,存在者整體的敞開狀態能夠更為本質地運作。

從當下可敞開性的存在者那裡無論這種存在者是自然中的存在者還是歷史中的存在者,我們是把捉不到這個『整體』的」。

如果就這個問題聯絡其後期思想作為參照,我們就會看到一種差異:一方面,在《論真理的本質》中,海德格爾所憑藉的核心邏輯是「對存在者之解蔽必然同時是對存在者整體之遮蔽」,

另一方面,海德格爾認為,存在者整體的解蔽被把握為「自然湧現」。《論真理的本質》對「遮蔽」之本性的思考只是一種開啟,海德格爾主要是在**「遮蔽」的發生過程,而在由此得以拓展的路徑上就徑直**「遮蔽」之本性了: 「無蔽如此直接地歸屬於遮蔽,以至於遮蔽能夠為無蔽之故而自行隱匿」。

在第八節「真理問題與哲學」中,海德格爾指出,「我們眼下所闡述的嘗試使真理之本質的問題超越了流俗的本質概念中習慣界定的範圍,並且有助於我們去思考真理之本質的問題是否同時必定是本質之真理的問題。意在表明,真理之本質並非某種『抽象』普遍性的空洞的『一般之物』,而是那種獨一無二的歷史所具有的自行遮蔽著的唯一東西; 這種獨一無二的歷史乃是我們所謂的存在的『意義』的解蔽的歷史。這表明,真理之本質問題最初與最終都是「存在之真理」問題,並且這裡所思考的「存在」,鑑於它與傳統哲學視野中的定向於存在者而被思考的存在有著根本區別,即它乃是從自身而被思考的存在自身。

正是如此,當海德格爾聲稱,從「真理之本質」到「本質之真理」思想完成了對存在自身之歷史範圍內的乙個轉向的道說」,他才真正逼近了真理之源始本質的「遮蔽」與作為存在與存在者之差異的淵源的「存在自身」的純一性。

形上學因為遺忘存在自身,所以其對真理問題的**最終只是**了存在者之真理,從未自覺也從未進展到對存在自身之真理的探問。如果看到存在論差異,那麼我們必然會對此有所洞察: 對存在的展現方式要有別於對存在者的展現方式。

如果說海德格爾的「唯一問題」是「存在」,那麼,「真理 」問題乃是海德格爾「存在」

問題的「不二法門」海德格爾一直在嘗試追問「真」之本質,將之把握為「無蔽」、自行顯現、展開狀態。「真」之追問對海德格爾的「存在」問題之所以是關鍵性的,且作為哲學授課者,海德格爾必須對古老的「存在與真理」問題作出一番適度的回應,海德格爾在其思想程序中早已清楚地看到,存在問題首先是存在自身問題,但若沒有存在自身之顯現,存在自身就仍然是乙個純概念。

從真理的本質到「本質」的真理,《論真理的本質》之轉向實踐的關鍵在於「本源規定性」之追問途徑上的徹底突破,遮蔽之對於無蔽的本源性。這種突破的「徹底性」不僅僅在於它是對《存在與時間》之生存問題「本真與非本真」的一種強力拓展,更根本地在於,前期海德格爾思想在探問存在之意義問題時,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未能直接而有力地將「存在自身之真」問題置於追問視野的核心區域。儘管前期海德格爾也試圖直接討論此問題,但這一**並不成功。

海德格爾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不僅僅是存在與真理的問題,亦是存在論差異的問題:「唯當真理在,才『有』存在,而非才有『存在者』。而唯當此存在,真理才在。

存在和真理同樣源始地『在』。海德格爾已經對在其後期思想中才明確成形的基本問題有了一定把握———唯有真正透徹洞察到存在自身、意義( 真) 、存在論差異這三者的彼此構成作用,才能真正繼續思想之旅程。「存在與時間」時期的海德格爾最終將突破口定位於「澄清存在的意義和存在之領悟的全部範圍」,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重演」,以求「界說存在的意義」。

海德格爾在這裡遭遇了乙個「屋上疊屋」式的迷誤。事實上,「存在的意義和存在之領悟的全部範圍」不在於其它而只在於存在自身,當海德格爾反省到問題之根由,隨即**存在論差異,是試圖通過存在論差異來思考存在自身,這或可被視為所謂海德格爾思想轉向的開啟標誌,這種突破的意義最終呈現為,通過對「存在自身」和「真」的雙重探問,海德格爾得以集中全部精力去直接探問「基本問題: 存在自身如何顯現?

但轉換後的語言並不能保證我們就消解了原有問題,毋寧說,這樣開闢出來的追問本源的道路仍然是艱難的,其艱難性並不比一條從「真理之本質」到「本質之真理」的道路更多或更少,因為它們乃是同一條路,這條道路始終受到這樣一種洞察的激勵與祝福: 對形上學的克服最終只有作為對形上學之承受才是可能的。我們一直在此路上,也只有當我們將此尷尬處境承認為我們的最高可能,我們才真正開啟自身於歷史程序中。

開題報告 海德格爾的詩性語言觀

1.2.開題報告方法介紹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型裁是隨著現代科學研究活動計畫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式化管理的需要應運而生的。開題報告一般為 式,它把要報告的每一項內容轉換成相應的欄目,既便於開題報告按目填寫,避免遺漏 又便於評審者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