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體力學實習報告

2021-09-28 09:03:19 字數 4990 閱讀 5748

試驗一岩石點荷載強度試驗

一.試驗目的

岩體的點荷載試驗是將岩石塊體置於一對點接觸的加荷裝置上,岩石破壞主要是呈劈裂破壞的性質,破壞的機理是張破壞。用來測定岩石的抗拉強度,又根據岩石的抗拉強度與抗壓強度之間的內在聯絡,由點荷載試驗結果換算出岩石的抗壓強度。

二.試驗原理

試件在一對點荷載作用下發生破壞iao,主要是由於加荷軸線上的拉應力引起的,其破壞機制為張破裂。試驗表明,不同形狀的試件在點荷載作用下,其加荷軸附近的應力狀態基本相同,這為採用不同形狀的試件在點荷載作用下,其加荷軸附近的應力狀態基本相同,這為採用不同形狀及不規則試件進行點荷載試驗提供了理論依據。點荷載試驗得出的基本力學指標是點荷載強度指數,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p——作用於試件破壞時的荷載值(kn);

de——等效岩芯直徑(mm),對於採取的鑽孔岩芯徑向試驗,de2==d2(d——岩芯直徑),對於岩芯的軸向試驗,方塊體以及不規則岩塊試驗(a=dw,d——試件上、下兩加荷點間距離,w——試件破裂面垂直於加荷軸的平均寬度)。

試驗表明,同一種岩石當試件尺寸不同時,對點荷載強度會產生影響,因此試驗方法標準中規定以d=50mm時的點荷載強度為基準,當d值不等於500mm時,需對點荷載強度進行修正,其修正公式為:

式中:f——尺寸修正係數;

m——修正指數,由同類岩石的經驗值確定,2023年國際岩石力學協會(isrm)建議m=0.45,近似取m=0.5。

由點載荷強度指數可進一步計算出岩石的單軸抗壓強度()及抗拉強度()計算公式如下:

三.試驗步驟

(一)試件製備

1.試樣應取自於工程岩體,具有代表性。可利用鑽孔岩芯,或在基岩露頭、勘探抗槽探硐、巷道中採取岩塊。試件應完整,在取樣及製備過程中避免產生裂縫。

2.試件尺寸應符合以下規定:

(1)應採用岩芯試件作徑向試驗時,試件的長度與直徑之比不應小於1.0;作軸向試驗時,加荷兩點距離與試件直徑之比為0.3~1.0;

(2)當採用方塊體或不規則塊體試件時,加荷兩點距離宜為30~50mm;加荷兩點間距離與垂直於加荷軸向平均寬度之比為0.3~1.0,試件長度應小於加荷兩點間距離。

(3)若採用岩芯試件,每組試驗試件數量應為5~10個;採用不規則試件時,每組試件數量為15~20個。

(4)同組試驗的試件應保持基本相同的含水狀態及風化(新鮮)狀態,以免試驗資料出現較大的離散性。

(二)開始試驗

(1)首先用游標卡尺測量試件的尺寸並記錄;

(2)用高壓油管連線點荷載儀框架、壓力表、油缸與手動油幫浦;

(3)採用岩芯徑向試驗時,將巖芯試件放在球端圓錐之間,使上、下錐頭與試件直徑兩端緊密接觸,接觸點距試件端麵的最小距離應不小於加荷點間距1/2。岩芯軸向試驗時,將巖芯試件放在球端圓錐之間,使上、下錐頭位於岩芯試件的圓心工與試件緊密接觸。採用方塊體或不規則岩塊試驗時。

一般選擇試件最小尺寸方向為加荷方向。半試件放入球端圓錐之間,使上、下錐頭位於試件中心並與試件緊密接觸,接觸點距試件自由端的距離應不小於加荷點之間距的1/2。

(4)用手動油幫浦均勻施加荷載,使試件在10!60秒內破壞,記錄破壞荷載。

(5)試件破壞後,確認試驗是否有效,對於有效試件量測破壞麵加荷點距及垂直加工荷軸向的試件平均寬度。

四.試驗資料整理

注:試驗記錄及資料整理樣表見附表1、附表2

試驗二回彈儀測岩體抗壓強度

一.試驗目的

回彈儀是一種簡易輕便地質人員可隨身攜帶,並能取得定量指標的「代錘工具」。這種儀器可以對軟弱、不易取樣的岩石及風化的裂隙壁面進行原位測試,取得定量指標。建立岩石表面回彈值與岩石單軸抗壓強度之間的相關曲線和經驗公式,獲得岩石回彈值與貫入阻力、彈性模量等力學性質指標之間的相互關係及經驗數值,還可利用回彈值和岩體**波速、半波長相配合來評價岩體質量,利用岩體波速與回彈值進行最優地確定地下工程的開挖方式和支護型別。

二.試驗原理

通過回彈儀的加荷杆衝擊岩石表面,其衝擊能量的一部分轉化為使岩石產生塑性變形的功,而另一部分能量則是衝擊杆的回彈距離——回彈值。岩石的表面硬度不同,其回彈值亦不同,回彈值越大表明岩石表面硬度越大,其抗塑性變形能力也越強,利用岩石的硬度與其單軸抗壓強度的關係,確定岩石的抗壓強度。

三.實驗步驟

(一)試驗前準備

1. 回彈儀的標準狀態檢查

質量合格的回彈儀應符合下列標準狀態的要求:

1) 當回彈儀水平彈擊時,彈擊錘脫鉤的瞬間、回彈儀的標稱動能應與其型號相符。

2) 彈擊錘與彈擊杆碰撞的瞬間,彈擊拉簧應處於自由狀態,此時彈擊錘起跳點應相應於刻度尺上的「0」處。

3) 在洛氏硬度hrc為60±2的鋼砧上,回彈儀的率定值[n]應為80±2。

4) 當以上標準狀態檢查不具備條件時,在下列情況下,應把回彈儀送檢定單位校驗:

a. 新回彈儀啟用前;

b. 超過檢定有效期限(有效期為一年);

c. 累計彈擊次數超過6000次;

d. 彈擊拉簧、拉簧座、彈擊杆、緩衝壓簧、中心導桿、導向法蘭、彈擊錘、指標軸、指標片、掛鉤及調零螺絲等主要零件之一經過更換後;

e. 彈擊拉簧前端不在拉簧座原孔位或調零螺絲鬆動;

f. 遭受嚴重撞擊或其它損壞。

2.測試試件和測試點區的選擇

1). 測試試件

岩塊尺寸要求:在鎚擊方向上岩塊的厚度應大於10cm,鎚擊面積大於20×20cm2。

岩心的尺寸要求:長度和直徑的比為2:1或2.5:1,其長度不應小於10cm。

室內經過加工試件的尺寸應為φ5×10cm;5×5×10cm,不宜小於相應尺寸。

2). 岩體測試點區

每一層位或相同岩性、同一岩體結構型別中所選取的測試點區數應不小於10個。 測試點區的岩體表面應盡可能清潔、平整和乾燥。

測試點區的面積,以能容納16個回彈測點為宜。測點不宜重複,測點距試體稜角邊緣不宜小於3cm。

(二)開始試驗

1. 在做好以上試驗前的準備工作以後,即可操作回彈儀按以下步驟進行試驗。

2. 將回彈儀的彈擊杆頂住試體表面,輕壓儀器,使按鈕鬆開,彈擊杆緩緩緩緩伸出,並使掛鉤掛上彈擊重錘。

3. 手握回彈儀使其對測面緩慢均勻施壓,待彈擊錘脫鉤衝擊彈擊杆後,彈擊錘即帶動指標向後移動,直至到達一定位置時,即在刻度尺上指示出某一回彈值。

4. 按住回彈儀、進行讀數並記錄回彈值,如條件不利於讀數,可按下按鈕,鎖住機心,將回彈儀移至它處讀數。

5. 換個測試位置,重複上述步驟即可進行下個測點的測試。

四.資料整理

1. 測點數及取捨計算方法

國內規程一般常採用的方法,捨去測點區內測得的16個回彈值中的3個最大值和3個最小值,然後將餘下的10個回彈值按下列公式計算出平均回彈值:

式中:n為測試點區平均回彈值,計算至0.1;

ni為第i個測點的回彈值。

2、確定岩石的單軸抗壓強度

根據每個測試點區的n值和岩石的容重值,查表5-4(58頁)得岩石的單軸抗壓強度。

3、回彈試驗結果具有一定的隨機性,故需多次試驗取平均值,以盡可能地消除誤差,現對本次試驗中4個測點,64個回

彈值分析 ,分析結果見上表5-2。

注:試驗記錄及資料整理樣表見附表3

試驗三岩體聲波探測-模擬圍岩鬆動圈測試

一.實驗目的

運用聲波探測技術探測由於應力重分布而引進的圍岩鬆動圈的範圍,為硐室支護提供重要依據。

二.試驗原理

岩體與其他介質一樣,當彈性波通過岩體時要發生幾何衰減和物理衰減。岩體中不同力學性質的結構面傳播聲波時要發生繞射、折射和熱損耗,使彈性波能量不斷得到衰減而造成波速降低。彈性波的速度和岩體的聲學特徵有關,它取決於岩石或岩體的動彈性模量 、泊松比及密度 。

岩體中縱波波速可表示為:

硐室圍岩處在重分布應力狀態之中,在重分布應力作用下其動彈性模量 、動泊松比以及密度值都發生變化。這些引數的改變導致岩體中縱波波速的變化。當圍岩中應力集中即應力較高時,其波速相對較大,而在應力鬆弛的低應力區中岩體的波速相對降低。

根據這個原理,對硐室圍岩的鬆動圈進行聲波波速測試,然後結合圍岩的工程地質條件對測得的岩體波速進行分析,確定圍岩是否產生鬆動及鬆動圈的範圍。

三. 試驗步驟

(一)試驗準備

1. 首先選擇有代表性的圍岩硐段,在硐的橫剖面方向各打一組φ40mm鑽孔,分布在邊牆,頂拱和拱角等部位。每個測點可打2—3個測孔。

孔間距離視岩體完整情況而定,完整岩石可相距1—2m,破碎岩本可0.5—1.0m。

每個測量剖面一般可打10—15個測孔,當跨度較大可適當增加孔數量。測孔深度應根據硐室圍岩的岩性、完整程度、地應力大小、硐室斷面等因素而定,一般應穿過重分布應力區,深入到岩體的天然應力區內的一段距離。

2. 向測孔內注水,注滿測孔為止。

(二)開始試驗

1. 將聲波儀與換能器實行正確連線,若發射和接收換能器有標記時,不可互用。

2. 正確接通電源,若用外接電源,注意一定不能正、負極接反,否則會燒壞儀器。

3. 開機並設定測試引數,根據硐室圍岩地質情況選擇發射脈寬及發射電壓,圍岩較完整時可選擇較小脈寬及低電壓,否則選用大脈寬及高電壓。

4. 先將發射及接收換能器插入測孔內並注入耦合水,進行「取樣」後,顯示屏出現波形,調整「取樣間隔」及「掃瞄延時」及「放大倍數」,使波形穩定。

5. 將換能器從測孔中拔出,測孔中重新注水,然後從孔口向里每隔20cm進尺,測讀聲時。測試過程中,應始終保持測孔中注滿水,因為水是控頭與孔壁岩體間的耦合劑。

6. 待整個測孔測試完畢後,不拔出測桿和探頭,用軟盤沿測杆測量孔的產狀,即測孔的方位角和傾角,記下兩測孔之間的方位角差(α)和傾角差(γ)及孔口距離(s)。

7. 測試結束後,拔出探頭及測桿,按上述步驟,測試不同方向分布的其它測孔。

四.試驗資料及處理

本次試驗選擇測點乙個,共三個測孔,分布如圖3-4-1

1號孔400mm

2號孔900mm 3號孔

圖3-4-1 .測點分布圖

由圖知:①②號孔的方位角差α為2°,傾角差γ12為4°;①③號孔的方位角差α13為2°,傾角差γ13為2°。

1. 按以下修正公式對孔距進行修正:

式中:s為修正測距;

s′為孔口距離;

l為測試深度。

1.由式: p計算縱波波速,其中tp為縱波聲時。 試驗資料記錄及計算結果見表5-2-1:

2.根據上表所計算得的波速,繪製縱波波速vp與測點深度l的關係曲線(見圖5-2-2)

岩體力學複習

圍岩 由於人類開挖使岩體的應力狀態發生改變,而這部分被改變了應力狀態的岩體稱作圍岩。圍岩壓力 地下洞室圍岩在重分布應力作用下產生過量的塑形變形或鬆動破壞,進而引起施加於支護襯砌上的壓力。圍岩抗力係數 使洞壁圍岩產生乙個單位徑向變形所需要的內水壓力。rqd值 大於10cm的巖芯累計長度與鑽孔進尺長度之...

岩體力學考試專用複習

岩體 是指在地質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由岩塊和結構面網路組成的,具有一定的結構並賦存於一定的天然應力狀態和地下水等地質環境中的地質體。結構面 是指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岩體內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長度,厚度相對較小的地質介面或帶。結構面的成因型別 一 地質成因型別 1 原生結構面 2 構造結構面 3...

岩體力學知識點

有充填結平面接觸。結構面之間被膠結物質充填,初始抗剪強度較大,充填物被剪壞後,接觸面變為平面接觸,抗剪強度迅速下降至殘餘強度。此時,初始強度即為最大強度,由充填物質的抗剪強度決定,而殘餘強度受充填物質的顆粒級配 結構壁的強度和形態等因素的影響。無充填齒狀接觸。隨著剪應力的增加,上下接觸面逐漸進入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