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電永不消逝的電波觀後感

2021-09-13 18:26:36 字數 1683 閱讀 8587

繼承傳統,更應面向未來

——觀《永不消逝的電波》有感

在戰爭年代誕生,折**中國革命的縮影,伴隨著黨的成長與光榮。西電從一開始便被深深烙上了中國革命與戰爭的烙印。

半部電台起家,西電的誕生不可謂不艱辛。當國民黨軍隊的裝備已是飛機坦克、無線通訊時,紅軍的戰士卻還不知電台為何物。摔碎的半部電台是愚昧,留下的半部電台是覺醒。

或許正是從那時起,共產黨軍隊燃起了對軍隊裝備的渴望,甚至可以認為說那半部電台也是現代中國國防現代化和科技強軍的星星之火。共產黨的軍隊不再只是靠意識戰鬥,現代科技開始成為這支軍隊的如虎之翼。

在戰爭中誕生,西電繼承了戰爭年代軍人般堅強的意志和戰士一樣戰鬥的激情。無論是在江西簡陋的平房裡,還是在長征充滿危機的路途中;無論是在河北的小山坡上,還是在西安的新址處,西電的學子一刻也不曾放棄過學習。環境的困苦絕不是學生們堅持學習的障礙。

那個年代的西電人有著對知識極度的渴望,那個年代的西電人有著堅定的信仰和無比頑強的毅力。在行軍途中,前人背黑板,後人學習。沒有物資供給,有的只是追兵和空襲。

不敢說在這樣的環境下究竟能學到什麼知識,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批人意志和堅持絕對超越了一切,而這種毅力和堅持將是這批人、這所學校最珍貴的財富。

當走出戰爭的廢墟,走進和平年代,進入真正意義上的高校建設的新階段,西電成功吸引到了一大批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無論是當年的五樓研究組,還是來自大連的一批專家,西電正是因為這些學者的注入而登上中國資訊科技的巔峰。這些人才是學校的中流砥柱,我始終相信有人才有學校。

我覺得對人才的重視、對人才的發掘和對人才的吸引應該始終是一所學校發展的動力。

進入新世紀,進入資訊時代,伴隨著學校的體制改革,應該說西電迎來了發展的東風。在21世紀,這個以資訊科技為主導的新世紀,西電的通訊電子特色其實正是符合了新時代的要求,而西電也確實是在新世紀中重新找準自己的定位。餘跡流星通訊、綜合業務網理論、探月工程影象壓縮技術、國產新型預警機,西電取得了乙個又乙個令人矚目的成就。

這一系列的成就讓每乙個作為西電人的我們都感到驕傲,也激勵著我們走向資訊科技的高峰,為國家社會民族做出更大的貢獻。

從歷史中走來,我們可以看到西電繼承了腳踏實地、埋頭做科研的務實精神,但在新的時代,在我們引為依託的高科技資訊領域,我們不僅需要務實地追求先進技術,先進的資訊行業要求我們更加的需要先進的理念。不能侷限於當下,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開放包容的胸懷和更加積極活躍的創造意識。只有理念的更新,我們才能跟緊高速發展的資訊行業的步伐。

既然我們選擇了這樣乙個日新月異的行業,我們就必須做好準備,以更加國際化開放化的姿態融入其中。

革命的傳統給西電貼上了紅色文化的標籤,紅色的西電文化是支援西電這麼多年繁榮發展的精神支柱。在如今這樣乙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從紅色文化出發,同時賦予紅色文化新的時代精神。當今的紅色文化絕不再是革命和政治鬥爭,也不應該只是艱苦奮鬥和腳踏實地。

作為一種精神動力,我覺得當今的紅色文化應該引申為愛國主義和社會責任感。西電培養出來那麼多的將軍哪乙個不是對我們國家和民族有著強烈的認同和熱愛,為國家探月工程和國防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西電科技專家哪乙個不是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種愛國意識和社會擔當或許不像宣傳的那樣明顯,但絕對是他們前進的深層精神源泉。

然而,現在我們的西電乃至全國高校的大學生都是缺乏這種國家意識和社會擔當的。一切以就業為目標,一切從現實出發,雖然說這樣的做法更加的實際,但總覺得比那一代人少了點什麼。而這種國家和社會信仰的缺乏究竟能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呢?

輝煌的歷史造就了今日輝煌的西電,今日我們的努力將成就西電明日的輝煌。繼承傳統,更加面向未來,相信西電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