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導遊詞完整版

2021-03-13 19:13:15 字數 4933 閱讀 1240

楚悠聲音遊記——三坊七巷

0 開篇

福州從漢朝開始就先後六次修築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充套件,整個布局以山為屏障,形成面向大海的簸箕狀。

三坊七巷是唐宋時期「坊巷體制」的活化石,應該說,「巷」早於「坊」。三坊七巷整個街區占地40公頃,以南後街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坊、巷,呈魚骨狀散開。「三坊」指的是中軸線以西的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而「七巷」呢則是以東的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這樣大型的非字形結構街區在當今中國都是絕無僅有的,簡直就是中國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據說,清末民初時候,這裡就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十分繁華,柴公尺油鹽、日常生活所需得的各類東西一應俱全,每到元宵節、中秋節這裡還有熱鬧的燈市呢。

在三坊七巷裡可以看到唐末分段築牆傳統的痕跡,也可以領略西風東漸後的小洋樓。馬鞍牆與羅馬柱,雕花窗與發券門並存,構成了具有閩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1 楊橋巷

我們的遊覽從街區的最北端開始,首先走的就是楊橋巷。據說,楊橋巷因為巷子通楊橋而俗名楊橋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稱叫「登俊坊」。 一百年前,這裡還只是一條小巷。

**初期,它被人們從楊橋巷改造成了楊橋路。在繁華與時尚中日益變遷。

楊橋巷東起東街口,西到雙拋橋。雙拋橋規模不大但是傳奇多。一是在古代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可以看到「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

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結成連理枝的 「合抱榕樹」,大樹的背後還有個青年男女殉情的淒美愛情故事,流傳久遠。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如今的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了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楊橋巷17號是林覺民故居,現在是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林覺民是辛亥廣州起義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與妻書》現在分別成為了海峽兩岸中國人的中學教材,一代接一代地感動著後來的人們。

故居古樸的朱門灰瓦曲線山牆雖然有些異樣,卻仍然在訴說著這個老屋曾經見證過的滄桑往事。老屋據說建於清中葉,最初的主人是誰無從知曉。往上查,只有乙個別號叫崧甫的男人,他是林覺民的曾祖父。

除了林覺民與陳意映演繹了愛情傳奇之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曾經活躍在中國文壇上的閩籍三大才女,林徽因、謝冰心和廬隱,其中有兩位,竟然都與楊橋巷17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與林覺民是堂兄弟,因此這裡算得上是林徽因的祖居。當年,林覺民慷慨就義之後,林家人為了避禍舉家搬遷,而將房屋賣給了冰心的祖父謝鑾恩。

隔牆外南邊兒的「紫藤書屋」花廳,就是當年冰心祖父設立的私塾,這裡走出了不少當時社會中堅人物。屋裡的柱子上還有許多的楹聯,都是冰心的伯父叔父們寫下的。冰心小時候在這裡居住過。

雖然時間不長,卻給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我的故鄉》一文中,曾經對這幢房子有過生動的描寫。

2 郎官巷

走過了楊橋路,沿著南後街往南來到了郎官巷。據說,在過去的七巷裡,這郎官巷是最長的一條,因為其他六條巷都是筆直的,只有這條巷子略微彎曲,當然就長了一些,不過現在只剩下了可憐的一百多公尺了。

楚悠瞧見,在郎官巷原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講的是,宋代在這條巷子裡曾經住著一位叫劉濤的人。

因為這個劉濤,也因為劉濤的兒子是郎官,孫輩也接連做起郎官,郎官結隊成行,滿巷生輝,於是巷子改了名,乾脆叫郎官巷。

郎官巷裡的名人也很多,宋朝著名學者陳烈就住在這裡。在這條巷裡住過的還有清代愛國詩人張際亮、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

提到嚴復,我忍不住先往巷子最東邊的郎官巷24號嚴復故居去看看了。從嚴復故居出來,往西走不遠就是有名的二梅書屋,這裡曾經是清代的進士林星章的住宅。

二梅書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一屋跨兩巷。建築的前門開在郎官巷,後門開在塔巷。書屋總面積2400平方公尺,坐南朝北,是一座三進大院的明清時期典型的民居代表。

院落始建於明末,清光緒至**年間都有修繕。現在人們將整座院落統稱為「二梅書屋」,而實際上真正意義的書屋是在二進西牆邊兒上,由書屋與藏書室組成。

一進門就是花廳園林。參觀書屋的過程中,楚悠發現,這裡的建築不帶油漆,保持了木頭的原色,看上去古香古色。只有燈桿和插屏門是帶有顏色的。

而且插屏門的不同顏色代表了不同的建築年代。插屏門上的貼金飾紋,也是有講究的。根據風水學上有「金生水、水火相剋」的說法,插屏門貼金除了吉祥如意之外,還有防火的寓意。

楚悠還發現個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中柱上方的燈桿。據說它的擺放位置也很有講究。據說以前的主人如果將宅院賣掉,還會將燈桿帶走,新的主人會在上面放一根新的燈槓,圖個人丁興旺。

3 塔巷

從二梅書屋的後門出來,我們直接到了塔巷。塔巷有千年歷史。顧名思義,在這條巷裡曾經有座塔,是唐代閩王王審知的部下建造的「育王塔」。

育王塔曾經被當做是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可惜在明代就廢棄消失了。到了清代,有人在巷門上立起了一座袖珍塔,作為紀念。

返回南後街上,塔巷西口對面是有名的刻書雕塑和同利肉燕。刻書雕塑表現的是南後街上的傳統工藝行業——刻印印書。歷史上的三坊七巷居民大多是縉紳官眷、巨商富戶,因此後街上集中了大量書坊、裱褙店,傳統的文化氛圍十分濃厚,書坊的出書量很大,刊刻了許多著名的地方文獻,其中最出名的是「閩都別記」。

當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西洋**《巴黎茶花女遺事》就刊印在「閩都別記」中。

肉燕是福州的傳統小吃,傳說最早出現在明朝嘉靖年間。煮好的肉燕看起來就像餛飩。但是這餛飩的皮可不一般,皮子是將豬瘦肉用木棰敲打成茸,加入蕃著粉,做得像紙一樣薄,被當地人叫作燕皮。

在福州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找到燕皮店。不過,要買正宗上好的燕皮,還得到福州南後街澳門路的同利肉燕老鋪。「同利肉燕」始創於清光緒年間,至今已經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在福州的名氣不亞於全聚德、東來順、狗不理等老字型大小。

4 衣錦坊

穿過南後街,來到了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錦坊。衣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據說,當年西湖的湖水與巷子裡的溝渠相通,充滿鄉野情趣。

衣錦坊裡最值得一提的是清嘉慶進士鄭鵬程私宅裡的水榭戲台。鄭鵬程的私宅距今已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宅子裡自西向東分別有三座建築:主座大院、別院、花廳園林,每座都有三進。

其中花廳的水榭戲台最具特色。

在封建社會裡,戲台一般是搭建在祠堂、祠廟、或是戲院裡,能夠把戲台搭建在自己家院子的水池中在全國是非常少見的,在三坊七巷僅此一處,而且這也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上戲台。

看過幾間古民居之後,楚悠發現每座深宅大院呢,都建有高高的波浪形風火牆,很有氣勢。風火牆的形狀因為像馬鞍,所以又稱「馬鞍牆」。為什麼會有「馬鞍牆」的出現呢,這是因為三坊七巷的房子都是相連的。

有了這「馬鞍牆」,一家**災,也不用擔心火勢波及到鄰居家了。

5 黃巷

走出衣錦坊,我走進了南後街東邊兒的黃巷,據說這條巷子是三坊七巷歷史最古老的里弄。

黃巷也是古代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聚集地。根據史料的記錄,黃巷最老住戶要數36號的黃璞了。

黃璞故居以前叫黃樓,現在叫小黃樓。「黃樓月色楊橋水,照遍鍾山萬點春」說的就是它。清道光年間,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梁章巨住進了黃樓,在道光十二年全面整修了黃樓,築假山、挖水池、架小橋、建涼亭,終於建成了西花廳,也就是現在的小黃樓。

在這裡,梁章巨和福州文人吟詩作對,留下過大量的文學作品。

6 安民巷

沿著南後街往南走,我們的眼前很快又出現了一條巷子——安民巷。據說,安民巷最初的名字是「錫類坊」,後來改名「安民巷」,也跟唐朝末年黃巢農民起義有關。

根據《福州地方志》的記載:當年,農民起義軍占領了閩都福州,在那個沒有電視、廣播和報紙的年代,為了宣告勝利、安撫百姓,防止謠言,唯一的辦法就是張榜「安民」。當時。

這條城鄉交接處的無名小巷就與「安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元代,安民巷還曾改名「貞節坊」,就因為當時住在這裡的福建行省都事賈訥要紀念他母親的貞節德行。

安民巷53號原本是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駐福州的辦事處,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土木建築院落。像這樣的院落,安民巷還儲存了不少。比如52號的「程家小院」、47號和48號的「鄢家花廳」、34號的「觀我頤糕餅商故居」和44號的「謝萬豐禮餅商宅院」等。

7 文儒坊

隔著南後街,與安民巷相對的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文儒坊長460多公尺,是現在三坊七巷中最長的一條。

其實你單看文儒坊三個字,就可能會猜到,在當年這裡住的,是一些什麼樣的人,據說當時住在這裡的人,是以鴻儒自居的。

文儒坊這個名字宋代時候就有了。《榕城考古略》裡說,文儒坊最初的名字是儒林。文儒坊裡歷代武將文人輩出,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都曾經住在這裡,更有五代都中進士的清代陳承裘故居。

8 宮巷

走出文儒坊,我又轉進了安民巷南邊的一條巷子——宮巷。很早以前,宮巷因為巷子內的紫極宮而得名「仙居」。現在,宮巷的東口坊門上還保留著「古仙宮裡」的石刻直匾。

那麼,這座紫極宮在宮巷的哪個位置呢?據考證,今天巷尾靠近南後街的舊宮巷小學就是當年的紫極宮了。

走進巷子不到一百公尺,我們就看見一幢紅漆大門的民居,門口立著一塊青石碑,上面寫著:沈葆楨故居。

沈葆楨一生有兩大功績,一是創辦了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學堂,為近代海防與海軍專業人才做出卓越貢獻,後來被譽為「近代海軍之父」;二是2023年,日本入侵我國台灣,沈葆楨以欽差大臣前往巡視,作戰備部署,挫敗了日本野心,並對台灣開發和民心穩定起了很大作用,事後被提拔做了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

9 吉庇巷

吉庇巷是三坊七巷中最南邊的一條巷子。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拆建拓寬後,吉庇巷逐漸發展成了一條商業街,成為當時福州市主幹道南街通往光祿坊和西南郊的交通要道。

關於吉庇巷的巷名來由有很多的故事。在宋朝以前,巷子叫「魁鋪裡」。據說,到了宋朝,巷子裡曾經出了位鄭狀元,狀元衣錦還鄉,巷子裡的居民因為都曾經**過他而趕緊迴避,因此就更名「急避巷」了。

明朝時候,「急避巷」 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討的是吉祥如意的好意頭。

吉庇巷還曾經有永定會館、福建政法學堂、國民海軍總司令藍建樞、著名教授董子良、著名民主人士、農工民主黨第一屆福州市主委李得光等名人的故居。吉庇巷裡的還有一處謝家祠,是福州近現代****的發源地,具有特別重要的紀念意義。

10 光祿坊

從吉庇巷出來,拐上南後街,繼續往南,終於來到了三坊七巷中的最後一坊——光祿坊。

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俗語中「三山藏」之一。

在光祿坊的西側有一條小巷,叫早題巷。當年,辛亥黃花崗起義烈士林覺民殉難廣州之後,他的家從南後街遷出,曾經避難棲身在早題巷裡。

附:三坊七巷地圖

三坊七巷導遊詞

三坊七巷導遊詞 1628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 三坊七巷。榕城福州,鼓樓區繁華鬧市的高樓之側,有一片巷陌縱橫 青石鋪地的古老街區。這就是被建築界譽為 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的福州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 光祿坊,向西三...

福州三坊七巷導遊詞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儲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三坊七巷 的 三坊 係指衣錦坊 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後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 七巷 相通.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 1119 1125年 陸蘊 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

三坊七巷導遊歡迎 歡送詞

北京青年的大學生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福建中國國際旅行社的導遊,我姓程,大家叫我小程或程導就好,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參觀福州的 三坊七巷 首先我代表福州的鄉朋好友歡迎大家的到來,近代詩人陳衍就有詩云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就是所謂來福州不到 三坊七巷 就不算真正到福州,三坊七巷 是國家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