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菩提樹下聽禪的故事》

2021-03-03 23:50:56 字數 3161 閱讀 1237

阮楨芳正如《論語》是孔子**編纂的孔子語錄那樣,古今禪門公案即是禪師考驗或印證**悟道程度的對答,是禪師獲得禪悟體驗後,匯集而成的典範文獻記錄。禪門公案具有經典性與權威性,從作用上說,它一方面成為啟悟學人,傳達禪之真理的學習資料,另一方面公案成為一種勘驗、衡量禪悟的正確性,禪悟的有無、深淺的標準、尺度、依據。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這本《菩提樹下聽禪的故事》即是一本禪門公案集。

于丹說:乙個人的視力本有兩種功能:乙個是向外去,無限寬廣地拓展世界;另乙個是向內來,無限深刻地去發現內心。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不為五斗公尺折腰的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寫道: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既然已經把自己心靈當做身體的奴役,這是何等地令人惆悵而悲涼啊!二百多則對答,三分生活體悟,這是否也是一本能夠安撫我們心靈的書籍呢?她是否能令我們的眼更著眼於內心,向內去無限地發現心靈最真實樸素的追求,幫助我們尋得內心的安寧呢?

讀罷此書,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讓我們一起摘讀部分章節,感受這本公案集的魅力吧。

語冷心慈講的是一位**請求禪師開示而不得,心灰意冷辭別禪師終日與大自然做心靈的問答。一日**進庵房**睡覺時將虛空之處誤認為牆壁,糊里糊塗地跌了下來。在跌倒的一剎那,他不覺失笑出聲,豁然開悟,脫口做偈:

多年掘地覓青天,添得重重礙膺物;一夜暗中揚碌磚,等閒擊碎虛空骨。

這則公案很典型,似乎重複了老套的將問題懸置的方法去解決疑問,因為在禪師們看來,執念便是離道愈行愈遠。實幹家說這是逃避。按照西方資本主義推崇的精神便應當是盡可能地刺激人的慾望達成事先設定的鮮明準確的目標,這才能給予人類終極動力。

使人類能夠不斷地積極自主地不惜一切地充分認識環境與自然抗爭,獲得人類生存享樂所要需要的一切。只是禪師們笑了,他們會問:拖著死屍的是誰?

人們的日常生活完全在一種不自覺的意識下被相同的物質慾望向前推動著,沒有了個人心智真正的自由,物質慾望的目標是明確的,而讓心靈獲得自由的方式總是變化的。最典型不過的即是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相同的城市面貌、商業圈結構。導致我們從乙個國家千里迢迢地飛向另乙個國度的時候,坐在異國的麥當勞餐廳裡時還在那裡困惑著:

我出國了嗎?夢想中的那個度假勝地是否早已成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了?將虛空之處誤認為牆壁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吧?

只是牆壁總是在移動著的,不那麼容易讓我們貼到它的邊。

聽到過這麼一句話:生活的真諦就在wonderful和terrible這一正一反間,就像每次衝浪的時候,我們總是覺得在最低谷和最高峰的中間是最爽快的。或許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為自己的生活創造乙個又乙個低谷和高峰,使得我們的人生波瀾壯闊,精彩紛呈。

何必在意小事說的是師徒倆一年未見,**詢問徒兒一年的生活,徒兒答道:開荒種地。**隨意說道:

你這一年過得很充實啊。回答徒兒同樣的問題時,**答道:我過了白天就過晚上。

徒兒也隨意地說道:你這一年也過得很充實啊!剛說完徒弟就覺得自己這樣說有欠妥當,話語中似乎含帶著諷刺的意味,於是漲紅了臉,情不自禁地咂了咂舌頭。

他的窘態被**看破,**責備地問道:只不過是一句話,你為什麼要看得那麼嚴重呢?

偶爾造成的小疏忽,只要是無意的並且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那就隨他去吧,不必太放心上。只是此公案的理解似乎不那麼簡單。單單分析徒兒的這句「你這一年過得很充實啊」,就至少包含了兩層的含義:

其一,徒兒在諷刺**。其二,徒兒帶著敬佩的心情猜測這白天黑夜間的迴圈定給**帶來了不少的禪悟,由衷地感嘆**生活的充實。倘若是第一種情況,**自然不必在意,正如**所說:

只不過是一句話而已,**早已放下,徒兒何有不放的道理。然而,相由心生,佛語之所以澄明通達是因為有著一顆中正平和的佛心。徒兒的言語若確為譏諷之詞,其向禪之心就另有他圖了。

所要需修為的,又何止不必在意小事呢?倘若是第二種情況,徒兒確有讚嘆之情,則其赤子之心著實令人感慨不已,**又怎會責備於他。只是他的紅臉咂嘴,將其心中之隱諱暴露無疑。

徒兒所需修為的,則應當為坦然澄淨。然而無論哪條路,**的選擇——責備都是對的。因為無論是哪種理由,徒兒的表現都有違了求道的純淨之心。

心滿意足的故事非常著名。講的是禪師為前來求學的學者沏茶,茶水很快注滿了杯子,但禪師熟視無睹,以致茶水四溢,流了一桌。在學者的急切要求下,禪師放下了手中的茶壺,注視著學者說:

你的心像這只杯子一樣,裝得滿滿當當。你不把它倒空,叫我如何說禪呢?

這讓我想起了一種銷售的說辭:你不給我時間闡述,我怎能讓你了解產品的優勢呢?這二者之間有無異同?

倒空內心的杯子是否意味著對於固有理性的背叛?我該如何倒空?新知識體系的構成又是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的呢?

關於銷售說辭我們似乎很容易解釋,一切以人為本,對於自己目前不需要的物品,完全可以在當下說no!然而最新的商業理念又告訴我們,當你踏上一座無人著履的孤島銷售nike跑鞋時,你不能對你的老闆說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在那兒沒有人穿鞋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培養他們穿鞋的習慣,並且讓他們樂於穿nike跑鞋!或許在21世紀的今天沒有一位女士會說化妝真是多餘,而就在40多年前的中國,沒有女人習慣化妝。

這樣的真實案例就在我們身邊發生。我們似乎已經迷失了方向,無法認知哪些事物、哪些知識、哪些理念會是有用的,會是真正對我們的生活有所改善的。別說我該倒空內心哪個角落的杯子,連目前的這壺茶水我是否需要倒入都產生了懷疑。

這樣是否意味著作為個體的人注定是被支配被封閉,被形形色色的**所擺弄的呢?倘若我是生在塔利班所控制的基地組織,我是否也會像他們一樣去發動自殺式炸彈襲擊呢?達利、福柯、達文西、尼采、梵谷等等這樣的瘋子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下變得偉大的吧?

他們是在思考著的人。而就我們一般的人來說,我們有工作,我們在乙個更加微觀的世界裡實踐著屬於微觀世界的哲學。比如:

如何在健康愉悅的身心下達成工作要求的指定目標。在身心的健康快樂與達成目標的痛苦求索中來回激盪,我們也有我們的道,那便是中正之道。精神的世界是在有限的生命裡唯一能夠實現的無限拓展,這樣的話,我的杯子應該就不只乙個、幾個、幾十個,何必要倒空杯子呢?

心靈的重量說的是師徒倆雲遊問道,**一路上嘀咕行囊太重。**途徑村莊時,故意握住一位婦女的手,被婦女家人鄰居疑為非禮,齊聲喊打。徒兒不顧一切地奔跑,終於脫離了人群,休息片刻時感嘆道:

很奇怪,剛才奔跑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行囊重了!

行囊重時,是心中有行囊揹負著,不重了,是心中放下了行囊。重與不重即在一念之間。人的潛力是無窮的,然而人所不經意間感受到的五音五色五味皆會擾亂心智。

人的潛能是依靠信念的力量發揮到極致的,內心要十分地莊嚴,要有著堅定的信仰,向著陽光的,關乎夢想的,具有生命力的。這種生命的力量會將你的行囊托起,與其共榮共生。

這本《菩提樹下聽禪的故事》沒有告訴我我的夢想什麼,然而我相信,人人心中皆有夢。這本公案集給了我思考的契機,去想一想我的夢,我的生活,以及關乎生命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