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網交換機體系結構和效能詳細介紹

2021-03-04 05:32:40 字數 1351 閱讀 8646

多層交換體系結構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區域網的速度,對多層交換體系結構排隊模型、交換實施和交換結構等方面的了解,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區域網交換機在效能上的提高。

排隊模型

交換結構是指資料從乙個端點到達另乙個端點的「高速路」,排隊是一種用於控制擁塞的緩衝機制,當交換結構出現擁塞時,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交換機的效能,所以進行擁塞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多個埠爭用同乙個埠時就需要擁塞管理,對資訊包進行排隊處理。

排隊可以採用動態緩衝區排隊或固定緩衝區排隊,其中動態緩衝區排隊時緩衝區長度為固定增量(如每次64k位元組),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緩衝區資源;而固定緩衝區排序時緩衝區的長度是固定的,這樣緩衝區的使用效率不高,但比定製控制器(custom controllers)成本低。

排隊可以在交換結構的輸入埠進行,即輸入排隊,也可在交換結構的輸出埠進行,即輸出排隊。在輸入排隊時,資訊包在進入埠處得到緩衝,最高可將吞吐量減少60%,但會造成線路端阻塞;在輸出排隊時緩衝區設在輸出埠,無線路阻塞,但在流量高峰期間會造成緩衝區溢位。

交換實施

交換實施用來說明交換決策的地點和方式:是在本地還是在**地點,是最長匹配還是準確匹配。

交換決策的地點是**地點時,就是集中交換。集中交換採用集中傳送表,針對交換和識別提供集中控制,為達到實施的快速處理,查詢由asic完成,集中交換可以執行第2層或第3層查詢。

在分布式交換時,交換決策由埠或模組在本地進行,其第2層和第3層表必須實現同步化,以便說明新增、移動或修改。

交換實施還可分為基於流量的交換和基於**資訊庫的交換。基於流量的交換是基於需求的交換,入口包含源位址、目標位址和/或第4層資訊,處理的第乙個資訊包由路徑處理器交換,此流中後面的資訊包由路徑快取記憶體交換,流量快取記憶體決策在本地和/或**進行,所有資訊包都在第3層交換。

基於**資訊庫的交換是基於拓撲的交換,快取記憶體根據路由表而非流量預裝來進行。資訊包進入路由器無需過程交換,決策支援在本地或**進行,與交換結構無關。

交換結構

交換結構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是匯流排,其二是共享記憶體。

採用單個匯流排時,fddi上行鏈路模組、atm上行鏈路模組、乙太網交換模組和快速乙太網交換模組都連到乙個**結構元素(central fabric element)上,每個埠必須為接入仲裁,採用單個匯流排易於進行廣播和多點廣播,但容易造成過載。

採用交叉匯流排結構時,多條輸入匯流排可實現縱橫結構的建立,一般情況下不會造成阻塞。但在進行廣播和多點廣播時比較複雜,如進行查閱表的**時。

交換機內部有乙個記憶體庫(memory pool),交換機的各個模組一起來共享這一記憶體庫。其中到記憶體的交換輸入由asic管理,交換核心(switching core)執行查閱功能,將目標位址分解到記憶體中的指標,然後交換資訊包。其中緩衝區可以為固定式或動態式,如果體系結構無阻塞,所需緩衝區就可以少一些。

交換機工作原理和虛擬區域網

本專題內容 通過學習本專題掌握交換機的工作原理 虛擬區域網的工作原理及其配置。一 交換機原理 1 概述 九十年代初,隨著計算機效能的提高及通訊量的聚增,傳統區域網已經愈來愈超出了自身的負荷,交換式乙太網技術應運而生,大大提高了區域網的效能。與現在基於網橋和路由器的共享 的區域網拓撲結構相比,網路交換...

集線器與區域網交換機的區別

一 實驗目的和要求 驗證hub與switch之間的區別。了解抓包軟體iris的使用以及如何分析當中的資料。了解ip位址以及閘道器的相關知識。二 實驗原理 集線器是一種廣播模式,也就是說集線器的某個埠工作的時候,其他所有埠都能夠收聽到資訊,容易產生廣播風暴,當網路較大時網路效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當交...

四種核心交換機體系結構綜合比較

在核心交換機的體系結構設計中,通用cpu一般僅用於網路裝置的控制和管理,這是核心交換機體系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核心交換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這裡我們主要介紹四種常見核心交換機體系結構綜合比較,處理效能是使用者在選擇交換機時最為關注的一點。同時,由於使用者的網路環境紛繁多樣,總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