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經典名句

2021-03-04 01:48:47 字數 4798 閱讀 3495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佛說八大人覺經》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經卷二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捨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既覺。亦無漸次。--圓覺經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八大人覺經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八大人覺經

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八大人覺經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八大人覺經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方廣佛華嚴經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亦謂「賅羅八教,圓攝五宗。

」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卍新纂續藏經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

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大正新修大藏經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大正新修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大正新修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知見立知,即無名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愛慾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乾隆大藏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一捲

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鐵圍山外蓮花國,掣斷情韁始放行。--卍新纂續藏經省庵法師語錄

印光法師經典名句

第一集  1、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貪心隨物質享受而激增,稍不遂,則競爭隨之。

又不遂,則攻奪戰伐隨之,則死亡流離隨之、則疫癘饑饉隨之、則一切災禍隨之。瞋火熾然,世界灰燼矣。

2、惟我如來,闡苦空之諦,以治眾生之貪;巨集慈悲之旨,以治眾生之瞋。

3、復說淨土法門,示眾生以離苦得樂,方便橫超之路。

4、為佛**者,信法界平等之體,明苦樂因果之相,知自它感應之用,起無緣之大慈,興同體之大悲。眾生之苦一日不除,匹夫之責一日未盡,則請法、隨學、懺悔、供養之事業,一日不可以已。

5、需知因果無虛,禍福自致。貧病夭獄,皆由別業。水旱刀兵,則自共業。業熟禍至,無能倖免。

6、欲求得福免禍,必先能泯惡力善。隨時、隨地、自勉、勉人。戒殺、茹素、崇佛、惜福(惜物、節用、薄享、厚施)、**、利生。

多念觀音聖號,為眾生回向消災解劫。則人己兼利,為德無窮,獲福亦廣也。

7、護國息災,根本方法在於念佛。一切災難,皆為眾生惡業之所感召。若盡人能念佛,則此業即可轉移。如能有少數人念佛,亦可減輕。

8、念佛法門,雖為求生淨土、了脫生死而設,但其消除業障之力,極其巨大。

9、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閒邪、存誠,敦倫、盡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需明白因果,自行化他。

10、世間一成不變之好人少,一成不變之壞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壞之人,所以教化最為緊要。

11、只要加以教化,即無不可以使之改惡歸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12、念佛之人,需注意教育其子女,使為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果能盡人如此,則災難自消,國家亦可以長保治平矣。

13、念佛法門,根本妙諦,在於淨土三經。而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14、茹素,即可培養其慈悲心,而免殺機。

15、修淨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

16、人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自能國家得護,而災禍不起矣。

17、古書有云: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蓋已亂之治難平,未亂之治易安。

18、念佛力善,戒殺吃素,深明三世因果之理。欲免苦果,需去苦因。

19、苦因,貪瞋痴三毒是。善因,濟人利物是。能明此因果之理,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災禍自無從起矣。

20、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21、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其理與我佛所講之因果正同。

22、果能盡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自然天下太平,人民安樂。閒邪、存誠,敦倫、盡分,則不但國運可轉,災難亦可消。

23、若人皆能念佛行善,則共業可轉,而劫運亦消矣。

24、現在之人,真髮信心者少,無信心者甚多。若盡人能發信心,又能行善,亦何災不可消哉。

25、為父母者,於其子女幼小時,當即教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

26、孕婦果能茹素念佛,行善去惡,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身不行惡事,口不出惡言,使兒在胎中即稟受正氣,則天性精純。生後再加以教化,無有不可成為善人者。

27、母若賢,則子女在家中,耳濡目染,皆受其母之教導,影響所及,其益無窮。

28、子女幼小時,切需養其善心,嚴加管教。

29、治國平天下之要道,在於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母實任其多半。子女在胎稟其氣,生後又視其儀、受其教,故易成賢善。此為不現形,能致太平之要務。

30、須認真茹素,古語云:「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信不誣也。並勸自己之父母、子女、及親友,共同茹素。要知此亦是護國息災之根本方法也。

31、因果報應,彰明顯著,如響應聲,如影隨形,絲毫不爽。

32、如果洞明因果之理,而又能篤信力行,則世道人心自可挽回。

33、正心誠意,必由致知格物而來。物乃心中私慾,因有私慾障蔽自心,故本具真知,無由顯現。能格除私慾,則其本具之真知自顯。

真知顯,而即意誠心正矣。雖愚夫愚婦一字不識者,亦做得到。

34、孔子以德不修、學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為憂。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

35、助人即是助己,救人即是救己。因果昭彰,絲毫不爽。若己身有災,無人為助,果能稱念聖號,亦定蒙佛菩薩冥加佑護。

36、今人但貪目前便宜,不能看破。每為錢財而吃虧,其例甚多,不勝列舉。

37、明因果之理而篤行之,能發信心,必有善果。且私偽之心既消,心中光明正大,任何災難皆冰雪消融矣。

38、甚望大家大發信心,秉乾為大父、坤為大母之德,存民吾同胞,物吾同與之仁。凡在天地間者,皆愛憐之,護育之,視之如己。更能以因果報應,念佛求生西方之道勸化之。

倘盡人能實行此,則國不期護而自護,災不期息而自息矣。

39、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其因,必有其果,不差毫釐。所以不獨世間人皆在因果之中,即菩薩、佛亦不出因果之外。

40、必能護持法身慧命,斷生死煩惱,方算盡息災之能事。

41、「律」為佛法根本。嚴持淨戒,以期三業清淨,一性圓明,五蘊皆空,諸苦皆渡。

42、「教」乃依教修觀,離指見月,徹悟當人本具佛性,見性成佛。

43、「密」以三密加持,轉識成智,名為即身成佛。此亦但取即身了生死為成佛,非成福慧圓滿之佛也。

44、「禪」則專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實益。

45、「淨」則兼仗佛力,凡具真信願行者,皆可帶業往生。其間難易,相去天淵。

46、永明曰:「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47、禪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

48、有淨土,即實行發菩提心,深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事也。

49、雖修淨土,心念塵勞,或求人天福報,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巨集揚佛法,教化眾生者,皆不得名為修淨土人。

50、不知真旨者,每謂參禪便為有禪,念佛便為有淨土,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51、徹悟禪宗,明心見性,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於諸法中,惟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之通途正行。觀經所言讀誦大乘,解第一義,即此是也。

佛經經典名句

經典一 一切皆為虛幻。經典二 不可說。經典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經典四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經典五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經典六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經典七 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

佛經經典名句

歲月黯淡了青春的容顏,閱歷書寫著人生的答卷,時間沉澱了淡泊的心田,我們與過去絲絲相連 最近很喜歡看佛學方面的書籍,簡單的語句裡,總是蘊涵著深刻的哲理.乙個人幸福與否,不是因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佛經裡還有許多經典名句,都被喜歡文字的人貼上了愛情的標籤.其實個人有個人的理解,個人有個人的評...

愛情佛經經典名句

誰是埋妳的人 從前有位書生,原本約訂好的終身,未婚妻卻在婚前改嫁他人。受此打擊的書生,鬱鬱寡歡,終致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方法,仍是回天乏術,眼看只剩奄奄一息。適巧一位遊方僧侶經過,決定點化他,來到榻前,僧人從懷中拿出一面銅鏡,讓書生觀看。鏡中出現一片大海,一名遇害女子身無寸縷地躺在海邊,一人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