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古民居宜章

2022-12-21 05:30:04 字數 1122 閱讀 6500

詮釋蠟園村古民居群落的古代防火措施

蠟園村古民居群位於湘粵邊境的宜章縣白沙圩鄉,周長1.3公里,占地面積6萬餘平方公尺,現村中儲存完整的清代古民居有200餘棟。蠟園村南倚莽山山麓,西靠嶺南山脈,為山區腹地。

考其淵源,明永樂九年(1411),湖廣兩省邊境匪患猖獗,擾民滋事,百姓極度恐慌。朝廷便從茶陵衛調千戶陳聞中等率兵駐防宜章南部,築堡屯田,剿匪安民。因鎮邊保民有功,朝廷加封其為四品都尉。

退役後,便擇地建宅定居於此。數百年來的繁衍生息,陳氏後裔發展成幾千人,村落也逐漸演變成乙個聲名遠播的蠟園陳姓大村,在宜章南半天猶為顯赫。

時至今日,蠟園村的清代古建築群依然儲存完好。青磚黛瓦,線縫齊整,巷道寬敞,布局新穎。多數門楣的雨棚,庭院的照壁上都書有「和為貴」、「謙受益」、「忠厚傳家」、「耕讀為本」、「渾金璞玉」、「春華秋實」、「青屋藏書」等警世格言和人文理念。

有書法、有繪畫,還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精巧靈動且具有育教意義的灰塑,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居住觀念與陳氏先祖遵循的「晴耕雨讀,忠孝傳家」的儒家思想。

在古民居建造伊始,以及後來的擴建者們,陳氏村民都具有較強的防火意識,合理規劃布局。俗話說「水火不容情」,來不得半點馬虎,否則追悔莫及,傷痛一生。因此,在古村落形成之初,村人就在村前掘有一口畝餘寬,約1.

5公尺深的水塘。水塘平時儲水灌溉田土,長年不涸。一旦古村發生火警,村人便可取用塘水源源不斷進行撲救,避免造成更大災害。

在房屋建造方面,先人們也是對防火慎之又慎。蠟園村的主巷道均有兩公尺寬,叉巷道也有約1.5公尺寬,留有足夠的防火隔離帶。

在牆體相連的牆垛上,也砌成用沙灰封嚴出頭的椽檁木料的封火牆,隔斷火勢,以免一家失火,殃及四鄰。

蠟園村更具特色的,還是房前屋後的水圳。陳氏先民將從後壠山瀉下的山水引進村里,環繞四周,家家戶戶門前均有歡暢流淌的山水,給古村增添了許多靈氣。平日裡,村民就在自家門前洗洗刷刷生活用品,給村民帶來了諸多方便。

萬一家裡不慎小失火災,自己就可在門前舀水澆滅,杜絕火勢蔓延。

村里在合理的部位,還挖掘了5口水井,像5顆明珠點綴在村中。井水清澈甘甜,供村民飲用,養育了數千勤勞彪悍的陳氏後人。同時,村里人家失火時,這些水井也不可小視,也能起到「小材大用」的效果。

總之,蠟園古民居群落的「布局之工、結構之巧、營造之精、功能之全」,算得上是湘南古民居建築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防火安全方面更有她的獨到之處。

皖南古民居建築感受

黟縣境內至今還儲存著3500多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其中西遞村 巨集村有古民居361幢。有950年歷史的西遞村面積近13公頃,整個村落呈船形,現有從14世紀到19世紀的祠堂三幢 牌樓一座 古民居224幢。這裡至今完好地儲存著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風格,被譽為 古民居建築博物館 巨集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

7培田古民居導遊詞

請大家沿著腳下的村道往前步行五分鐘。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夫第,大夫第又名 繼述堂 取自於古書中庸裡的一句話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大夫第建於清朝道光9年,1829年,歷時11年完成,占地6900平方公尺,其結構為九廳十八井。實際上大夫第是由18廳24井72個房間所組成的。九廳十八井是客家人結...

古民居景區週末節假日值班方案改

古民居景區週末 節假日值班方案 討論稿 一 為進一步加強景區節假日 週末期間的管理工作更加規範,以增強各級值班人員的工作責任心,有效控制和督導景區正常的遊客接待等經營活動,及時處理解決景區安全生產問題和突發事件,推進創4a級旅遊景區的工作,特制定本制度。第一條開發公司全體幹部均參加景區週末及節假日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