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與天才的孤獨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2021-07-23 11:31:44 字數 4519 閱讀 8573

藝術家與天才的孤獨

觀《海上鋼琴師》

作者:顧聿瑾

世界上總是有那樣一些人,他們充滿思想、智慧型,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卻很難與俗世和諧共生。我們稱他們為藝術家或天才。

奧斯卡王爾德可以說其中的代表。我喜愛他、讚美他、崇敬他,卻還是無法真正地理解他。王爾德有言:

「我們都處在溝中,但有些人在仰望天上的星星。」我想,他不僅是那在溝裡仰望星星的人,更是那被人少數人仰望的星星。

尼采也說:「在這兒,我的孤獨在於個人與世界無法達成共識。」

我想,也許這句話幾乎概括了所有藝術家與天才孤獨的原因——個人與世界無法達成共識。

《海上鋼琴師》就是讚頌藝術家與天才的孤獨的一部偉大的影片。

在電影中,1900就是所有天才藝術家的代表,維吉尼亞號輪船是孤獨者棲身的小小家園,陸地是庸眾生活的俗世天地,而大海就是那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鴻溝。

初次**這部影片還是我初中的時候,當時只是覺得喜歡,並不理解。直到現在第四次將它重新看過,才意識到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想表達的,遠比觀眾看到的要多得多。而那些多出來的韻味與深意,更多地是通過不斷地回味和思考得到的。

影片以一位鋼琴師作為藝術家與天才的代表,本身就是意味深長的。叔本華認為,「絕對的」藝術把人的思想從可鄙的日常生活中轉移開去,並使它擺脫意志的束縛。**是與物質世界最無關的藝術,而且它與平庸的現實生活離得最遠,因此它是最理想的藝術。

他宣稱:「變成和**一樣是所有藝術的抱負。」所以,海上鋼琴師1900不僅是所有藝術家與天才的濃縮,更是他們的精華。

他所體現出的那一群人的共性,恰恰是將他們與其他人區別開來的最鮮明的個性。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也提出了審美判斷與利害無涉的假定。1900就是最不物質的一位天才藝術家。影片開頭就說,「每艘船上都有乙個人最先看到美國。

不要以為這是偶然或是視覺幻想,這是命運。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你看他們的眼睛,就能清楚地看見她——美國。」美國,是1900所在的維吉尼亞號的目的地,也是許多人心中的聖地——美國意味著財富和榮譽。

但是對於1900來說呢?美國連同其他物質的事物一樣,對他只是乙個虛無飄渺的概念,甚至是乙個讓他感到恐懼的感念。大部分的乘客登上維吉尼亞號,是為了旅行到另乙個地方,而1900則是把家安在了船上。

和外面的物質世界相比,似乎船上的天地更加的實在、可以觸碰。所以當人們勸說他下船謀生時他才會斷然拒絕,當公司來給他錄製唱片時他才會那麼緊張。影片中有意味深長的一幕,1900在三等艙裡為窮人們彈奏。

人們和著他的節奏歡快地舞蹈。突然有人大叫一聲:「美國到了!

」所有的人都作鳥獸狀散開,只留下1900一人孤單地坐在鋼琴前,無奈地搖頭。美國對船上的其他乘客意味著太多太多,對1900來說,只意味著他所有的聽眾都要離他而去,剩下新的不斷迴圈的孤獨感。這種孤獨,來自於1900和他人的追求的不同。

影片中反覆提到的「爵士」二字及片場的場景樣貌,讓我們有了設想故事發生時間的線索。「你吹的那是什麼?」 「我不知道。

」 「你怎麼會不知道?那是爵士樂。」一戰(1918)結束後,經濟大蕭條(1929)還未到來,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稱它為「爵士樂時代」,他說:

「這是乙個奇蹟的時代,乙個藝術的時代,乙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乙個充滿嘲諷的時代。」1900就是這個時代中「奇蹟」於「藝術」的代表,同時更體現了對「揮金如土」之人無比的「嘲諷」。影片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情節,陸地上某位號稱「創造了爵士樂」的人向1900發起了挑戰,1900始終無心應戰,最後在那人充滿挑釁與侮辱的話語中演奏了一曲技驚四座的《永無止境的航行》,使那位原本心高氣傲的樂手無地自容。

最後,1900在船上看著他離開,只說了一句:「**** the jazz.」(去他的爵士),這就是1900對那些充滿了功利色彩的**的評價,更是他對整個陸地上的庸俗生活的態度,他始終站在高高的甲板上俯視一切,他根本不在乎。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因為1900對世界的物質一面無欲無求,所以常人所遵循的各種規章禮節對他也都不起作用。當他很小的時候,在有一次看到大廳中人們歡快地演奏、跳舞之後,他在晚上乙個人坐在了鋼琴前彈了起來,吸引了很多人側耳傾聽,直到引來了一位船員。

船員對他說:「1900,你所做的這些都是違背常規的。」小時候的1900就回了他一句:

「**** the regulations(去他的常規)。」這是他關於**的啟蒙教育,更是關於人生的一堂課。所以當我們聽到成年後的他說出那句:

「**** the jazz」時,就會覺得是那樣的耳熟。1900後來把他對教條的蔑視運用到了創作中,他從不會演奏別人的曲目,他不願意按照已規定好的樂譜演奏。但是人們對他是那樣的喜愛,以至於當他讓他的鋼琴聲跳脫出其他樂器的曲調的時候,乘客們選擇的是和著他的節奏,隨心所欲地舞蹈,不去在乎既定的規則,把繁文縟節全都拋之腦後。

1900不僅自己做到了不同尋常,他還有力量帶動別人追隨他的調調。

所有的這些,也就都可以解釋為什麼最後1900會選擇一條常人無法理解的路了。我們的思維已經存在某種定式很久了,我們會用合理與不合理、值得與不值得、甚至應該與不應該來判斷事物,但這些在1900眼裡都是煙塵,他根本不把任何規則或體制放在眼裡,又或者,他自己就已經建立了乙個制度。陽明先生有言:

「吾心即宇宙」,我想,這句話適用於所有的藝術家與天才。

也許正是因為上面所說的這一點——藝術家與天才都固執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中,所以他們對於平庸的世俗世界來說,和不存在幾乎沒什麼兩樣。當然,這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並不是俗世隔離了他們,而是他們主動拋棄了俗世。「世上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沒有一座城市、乙個教會、乙個醫院、監獄或是棒球隊知道他的名字。

他沒有國籍,沒有家人,甚至沒有生日。他八歲了,但是官方說來,他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影片中,這種「不存在感」貫穿始終,但實際上,這種傳統意義上的「不存在」卻恰恰對比出了1900對於他自己內心世界的強烈的「存在」。

這不僅讓我聯想起了當代西方哲學的乙個流派——存在主義。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1900不正是符合存在主義的觀點嗎?

他做到了在無意義的存在的基礎上創造出無限的精彩生活。他根本不需要任何乙個組織、機構來證明他的存在,他就這樣在一艘小船上度過了一生,但他的實際生活,卻遠遠超越了這艘船、甚至大海的承受範圍,飄到了無窮無盡的地方。「他在神遊,每次都去往不同的地方——在倫敦的中心,在穿過田野的火車上,在火山的邊緣,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數著石柱,仰望著神靈。

他在神遊。」藝術家與天才享受不存在的「存在感」,孤獨地跋涉於虛無之境,卻又能從其中發掘出無限的意義。

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1900不願下船了吧。實際上,是他根本就不用下船。他可以從船上乘客的臉上看出**,他可以在**中遊覽紐奧良……馬克斯問:

「世界就在那兒,只有乙個跳板的距離。什麼是跳板?就是幾步而已。

天哪,美好的生活就幾步而已,為什麼不試一下?就一次。為什麼就是不下去?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1900答:「我認為陸地上的人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去想『為什麼』。

冬天擔心夏天的到來,夏天會遲來,夏天擔心冬天將至。這就是你為什麼不會厭倦——永遠在追尋著**永遠是夏天。我並不羨慕。

」1900到哪兒都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不在於周圍的人多人少,孤獨是作為藝術家與天才的一種生活態度,他們在世上任何地方都選擇站立成孤獨的姿態。他們的高傲迫使他們選擇了不融入、不妥協。

1900更是其中的代表,連「隱於市」都不要了。1900站在舷梯上,望著眼前的景象,他看到的是和我們眼中完全不同的模樣。「你有沒有真正觀察過你所生活的城市?

它給你帶來的是什麼樣的感覺?」天天身處城市中的我們,有認認真真地考慮過這兩個問題嗎?還記得某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題是「觸控城市」,只是這樣的經歷我們有過嗎?

似乎真的是「不識城市真面目」了。真正的城市和我們的關係究竟有多近,抑或有多遠?其實城市又何嘗不是一座「圍城」呢?

在裡面呆久了的人想出來,在外面的人又拼了命地想進去。1900是乙個特例,他始終置身城市之外,並且也不想去身處其中。我也憧憬「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境界,只怕,在城市中很難實現。

也許看完《海上鋼琴師》的我們都會去費心思考關於1900在最後的最後到底要不要下船的問題吧。在看了這麼多遍後,我終於有所領悟了。這個世界,既需要有選擇下船的人,也需要有甘願留下的人。

薩特有言:「存在先於本質」,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乙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1900最後選擇和維吉尼亞號一起沉沒,就是因為他有選擇的自由。

而現在,真正有「選擇的自由」的人能有多少?所以1900孤獨。所以漸漸地,這種孤獨的選擇成了一種荒誕的行為。

所以,我們會費心思考。

馬可奧勒留作《沉思錄》,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一句話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1900並沒有什麼奇異的地方,他只是按照了自己的本性生活。

我們把他的故事看作傳奇,只是因為我們不能真正做到這點。藝術家與天才就是這樣孤獨地存在著,他們的孤獨被我們景仰,但惟有他們自己才知道這種孤獨,實際上是一種隨性的姿態。

蔣勳先生在《孤獨六講》中說:「其實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藝術家與天才們就這樣,行走在自負的孤獨歲月。他們把自己的孤獨上公升到美學與哲學的高度。

1900說:「倘若我下船,在陸地上感受幾年,生活幾年,然後我就會變正常了,像其他人一樣。」

我想說:「只讓我們的生命簡單平和像一架鋼琴,讓你來奏出**。」

謹以一部《海上鋼琴師》,讚頌所有孤獨並絢爛著的藝術家與天才。我無法走近你們的世界,但至少,我從中發現了美的痕跡。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danny boodman t.d.lemon 1900,這個被danny收養的孩子,danny給他取了這個奇怪的名字。1900在船上快樂的成長著,danny偶爾也會找一些賽馬報來教1900認字,當1900奇怪的問danny 媽媽是什麼?danny晃了晃大腦袋,皺著眉頭告訴1900 哦!媽媽是世界上...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故事是從這艘船上講起,也是在這裡結束。1900,故事的主人翁,他是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好心人的收養好像也不能改變他在這個世界裡的孤兒角色。憑藉自己過人的天賦再加上後天的勤奮,他對音符的掌控令人難忘。從乙個小角色到一位大人物,不應該用幸運來理解,因為他只是一直在這艘蒸汽船上,獨自乙個人去領悟這生活...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有那麼一些電影,它沒有震撼的鏡頭,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只是毫無修飾地講述了乙個故事,但銀幕前的你心中卻掀起了驚濤駭浪。這是乙個虛幻的奇蹟,乙個傷感的故事,也是乙個關於他的傳奇。大海 輪船 鋼琴 陸地 孤獨 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看完這部影片後,心中感慨萬千卻又無從下筆,海上鋼琴師 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