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血常規化驗單

2021-04-08 23:31:57 字數 3877 閱讀 5598

血常規是最常見的化驗,現在一般稱為血液分析。就是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這三個系統的量和質進行檢測與分析。通常包括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指數分析、血小板計數,但由於現代實驗室中做血常規檢查使用多引數血細胞計數儀,一次測定可得到十幾項至幾十項引數。

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發生病理變化,都會影響全身的組織器官;反之,組織或器官的病變可引起血液成分發生變化,因而血液學分析及其結果對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幫助。

最有臨床意義的指標:血常規的化驗單上往往會有一長串的化驗專案,有一些是比較專業的專案,不必去深究。最需要關注的有三個方面:

一、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測定(hb):

紅細胞的主要作用是給全身的各組織器官輸送氧氣,並把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而完成這一重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hb)。一般情況下,紅細胞的數量和血紅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對固定的。在貧血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比值就會發生變化,如發生低色素性貧血時,血紅蛋白含量的降低就會十分明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比例就會公升高。

所以,一定要首先注意這兩項的數值。

下面是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測定的正常值:

1.紅細胞(rbc):男性為 4.0×1012/l~5.5×10^12/l,女性為3.5×1012~5.o×1012/l;

2.血紅蛋白(hgb或 hb):男 120~160g/l,女 110~150 g/l;

3.紅細胞壓積(hct. hct):男0.42-0.49 (42%~49%),女0.37~0,43 (37%~43%);

4.紅細胞平均壓積體積(mcv):80-100fl;

5.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7-3**g;

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c):320~360 g/l;

7.紅細胞平均直徑(mcd):6-9μm(平均7.2μm);

8.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11.5%~14.5%。

1、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是貧血診斷主要指標之一。機體發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礙、紅細胞破壞嚴重或紅細胞異常增生等問題時紅細胞數量都可發生變化,

(1)紅細胞增多:生理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僅見於初生嬰兒,但以後可逐漸降至正常。在嚴重嘔吐、腹瀉或出大汗等機體脫水狀態下,因血液濃縮,可引致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數量的相對增多。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和部分骨髓增殖性腫瘤病人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也會增多。

(2)血紅蛋白與紅細胞數量的減少:此即臨床上所說的貧血,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在臨床上更常見,且病情嚴重、複雜。 一般情況下,血液中rbc與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測定方法比較直接、精確,因此常以hb作為優先的參考指標。

成年男性 hb小於 120g/l(女性小於 110 g/l)為貧血。臨床根據hb減少的程度將貧血分為4級:輕度:

hb小於正常值但大於90 g/l;中度:hb 60~90 g/l;重度:hb 30~60 g/l;極重度:

hb<30 g/l。

臨床上貧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紅細胞生成減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伴發的貧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貧血。

(2)rbc破壞過多:由於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造成rbc破壞過多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一些化學、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 (3)失血過多:

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傷、手術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潰瘍、鉤蟲病、女性月經過多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還有各種慢性疾病或惡性病如慢性腎病、惡性腫瘤等也可致貧血,這一類貧血雖伴隨著有關疾病繼發,但不可忽視,有些惡性疾病就是因為貧血的症狀而被診斷出來。

血常規報告中還有紅細胞壓積(hct,hct,又稱紅細胞比積),是指在一定容積的血液中紅細胞與血漿體積的比值。各種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漿滲出等使血液濃縮,可使hct增高;各種原因所致的貧血會使hct減低。紅細胞平均體積(mcv),表示每乙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

正常人的mcv為80~100fl,mcv小於80 fl則紅細胞為小細胞,mcv大於100 fl為大細胞。無論大細胞還是小細胞,都表示貧血,只不過貧血的型別不同而已。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即每個紅細胞內所含的hb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表示每公升血液中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平均直徑(mcd)、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紅細胞平均厚度(mct)等的變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貧血型別。

二、白細胞計數(wbc)和白細胞分類計數(dc):

白細胞計數(wbc)是指測定血液中白細胞的總數,而分類計數是指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白細胞計數(wbc):(4.

0~10)×109/l;白細胞分類計數:正常參考值:中性粒細胞(n):

0.50~0.70;淋巴細胞(l):

0.20~0.40;單核細胞(m):

0.03~0.08;嗜酸粒細胞(e):

0.00~0.05;嗜鹼粒細胞(b):

0.00~0.01。

(一)白細胞增多

1、中性粒細胞增多:急性化膿**染、粒細胞性白血病、溶血、急性出血、手術後、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鉛中毒等。

2、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反應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寄生蟲病:如鉤蟲病、吸蟲病;**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細胞增多症等。

3、嗜鹼性粒細胞增多: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轉移、鉛中毒等。

4、淋巴細胞增多:在兒童時期,淋巴細胞可生理性增多。病理性淋巴細胞增多見於:

感染性疾病:主要為病毒感染,也可見於百日咳桿菌、結核桿菌、布氏桿菌、梅毒螺旋體等的感染;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其他疾病:組織移植後的排斥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等。

5、單核細胞增多: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急**染的恢復期,活動性肺結核,一般單行粒細胞明顯增高.

2.某些血液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粒細胞缺乏恢復期,多發骨髓瘤,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也會有單核細胞增多。

(二)白細胞減少

1、中性粒細胞減少:某些感染性疾病:如傷寒、病毒性肝炎等;血液系統疾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組織細胞病等;物理與化學因素所致;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其他:系統性紅斑狼瘡、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其臨床意義較小,可見於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在某些急性傳染病如傷寒的極期。

3、淋巴細胞減少:應用於腎上腺皮質激素、烷化劑、抗淋巴細胞蛋白等的**;接觸放射線;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種球蛋白缺乏症等。

三、血小板計數(plt):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沒有它,就可能因乙個小傷口而出現生命危險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計數是我們在觀察化驗單時應該注意的第三個重點,如果血小板明顯增多或減少的話,可能存在血液方面的疾病。

正常血小板計數:(100~300)×109/l

1、血小板減少:血小板<100×109/l稱為血小板減少。可見於:

(1)血小板的生成障礙:再生障礙性貧血、放射線損傷、白血病、巨幼細胞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2)血小板破壞或消耗亢進: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惡性淋巴瘤;過敏性藥物損傷(奎寧、磺胺類藥);病毒感染;血小板同種抗體(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症、輸血後血小板減少症);消耗亢進(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自身異常(先天性血小板減少症)。(3)血小板分布異常:如脾腫大(肝硬化);血液受到稀釋(輸入大量庫存血)。

2、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400×109/l,稱為血小板增多。原發性增多:見於骨髓增生性疾病。

其代表疾病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反應性增多:見於急性或慢性炎症、缺鐵性貧血、癌症患者。這種增多是輕度的,多在500×109/l以下,這種異常在原疾病得到**後會得到改善。

人體和疾病都是動態變化的,每一次的血常規檢查結果,也會稍有不同的變化的。對於血常規檢查結果,要結合臨床症狀和其它情況,綜合考慮,必要時要多次複查,以使醫生能夠做出更加正確的診斷。

教你如何看懂血常規化驗單

2015 10 21 17 20 科普中國 每次去看病,尤其是有發燒症狀的時候,醫生都會開個單子讓你去做驗血。生著病還要被扎指頭,心裡一定很鬱悶吧,更鬱悶的,你不覺得是那一張張讓你看得雲裡霧裡的化驗單嗎?血液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因此關於血液的一般化驗就有了針對血細胞的血常規和針對血漿的血生化。這麼多...

怎麼看B肝化驗單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g 1 第一項B肝表面抗原 hbsag 陽性,其餘陰性。說明曾經被B肝病毒感染,但多半已經痊癒,部分人體內仍然存在B肝病毒,仍具有傳染性 2 第一 第三項陽性,即B肝表面抗原陽性 hbsag 和B肝e抗原陽性 hbeag 其餘三項陰性。表示感染...

免疫化驗單怎麼看

二 哪些運動可以提高免疫力 三 吃哪些水果可以提高免疫力 免疫化驗單怎麼看1 免疫化驗單怎麼看 1.1 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 正常值 6 16g l 增高 慢性肝病 結締組織疾病等 降低 蛋白丟失性腸病 腎病症候群 混合性免疫缺陷症候群 遺傳性或獲得性抗體缺乏症等。1.2 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