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保險的基本原則和特點

2023-02-14 20:33:02 字數 4854 閱讀 1097

一、工傷保險的模式

世界各國的工傷保險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工傷社會保險,另一種是雇主責任制。認識兩者的本質區別,了解工傷保險的發展史,有助於我們搞好工傷保險。

工傷社會保險由雇主責任制發展而來。最初,工人負傷由自已負責,工傷後的生活困難,求助於慈善機關救濟。社會化大生產後,工傷事故日益增多,慈善機關已難以解決這個問題,而工傷已成為工業化國家的社會問題。

這時民法規定,工人在工作中受到傷害,可以向法院申訴,要求雇主賠償損失。2023年,英國頒布了《雇主責任法》。此後,也有其他國家在《工廠法》的有關條文中規定了雇主賠償責任,這就是「雇主責任制」的模式。

一般規定,凡是證明工傷是由雇主或第三者造成的,雇主或第三者必須承擔賠償責任。為了避免繁重事務,由國家頒布法律強制實施雇主責任制,勞工部門監督執行,商業保險公司必須向勞工部門交納保證金,以便保險公司破產時,可以用這筆**支付工傷待遇。

在英國頒布《雇主責任法》後不久、德、法等國按照「職業風險」理論建立了以分擔風險和籌集**為特徵的工傷保險制度。世界上最早實行社會保險模式的是德國俾斯麥**,2023年就通過了《工人災害賠償法》。

據對世界上建立工傷保險制度的136個國家和地區的統計資料,實行社會保險模式的有110個,實行雇主責任制或雇主責任制與社會保險並存的有20多個國家,如美國和印度就是兩種方式並存。在我國推行和改革工傷保險制度中,有人主張引進香港的雇主責任制。為此,有必要將兩種保險制度加以比較。

雇主責任制的主要特徵:一是企業自保,社會不統籌調劑保險**。沒有共擔風險的職能;二是一次性支付工傷待遇,一般為3年工資;三是基於雇主責任制原則,只有證明工傷的責任在雇主一方,雇主才能負責賠償。

工傷社會保險制度的主要特徵:其一,在全國或地區籌集工傷保險**,統籌調劑,共擔風險;其二,工傷保險待遇包括短期待遇和長期待遇;其三,由**勞工機構或半官半民的事業機構統一組織保險事業;其四,社會保險的理論和原則,是基於「職業風險」理論和「無過失補償原則」。這種理論認為,工業化大生產社會中,從事工廠、礦山、鐵路等職業,本身存在危險,而且這一危險往往有突發性,在工業化社會中,工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對受到工傷的雇員應實行「無過失補償原則」,勞動者負傷致殘,有權獲得經濟補償。

「雇主責任制」保險模式的侷限性是:第一,在雇主責任制下,只有證明發生工傷的責任是在雇主一方,傷員才能得到經濟補償。雇主可以使用三種習慣法的抗辯來為自己開脫。例如:

(1)如果共有過失或互有責任,工傷者就不能獲得賠償;(2)如果傷害是由乙個在一起工作的夥伴的過失造成,工傷者也不能得到雇主的賠償;(3)根據風險自擔原則,如果工傷者事先知道某種職業具有潛在危險,也不能取得賠償。雇主用該理由否定自身負有責任的依據是:危險工作通常工資級別高,這一事實說是雇主已經為工人在工作中的風險支付了報酬。

由此可知,雇主責任法對於工人仍然是十分不利的。在打官司的過程中舉證雇主有過失是較為困難的;第二,在「雇主責任制」下因為是企業保險**不統籌,不共擔風險,小企業力量單薄,或者是保險公司對事故多的單位拒絕承保,以致這類生產單位的工人得不到可靠的工傷保障;第三,在雇主責任制下,一般說,待遇比較低,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而且多為一次性支付工傷待遇,使傷殘後的長期生活得不到保證。由於「雇主責任制」對工人的保障性不強,工人階級為爭取合法權益的鬥爭不斷發展,由於大機器生產日益推廣,工傷事故大量發生,工傷事故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資產階階級為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德國首先於2023年頒布了《工人災害賠償法》,逐步形成了工傷社會保險模式。

這種社會保險模式是:由國家立法強制實施,由**成立專門機構管理,在政治和財力上有**的支援,**運用大數法則進行社會統籌,風險共擔,有較大的經濟力量賠償工傷受害者的經濟損失。因此,工傷社會保險比雇主責任制更社會化,保障性更強,更能解決社會問題。

工業化國家先後效仿德國的辦法實行工傷社會保險,此種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得到了很大的發展。2023年國際勞工組織在東京召開了第六屆亞洲地區會議,在一項亞洲社會保障發展的決議中強調:對受職業傷害的工人應由社會保險代替雇主個人責任制,普及繳納社會保險**以確保工人權益。

目前世界上66%國家實行的是勞工局認為是過時的制度。在美國,實行雇主責任制的只有紐澤西、南卡羅來納、德克薩斯等3個州。大部分州已實行了無過失責任的基本原則。

至於香港的雇主責任保險,工商界也已提出意見,並邀請國際勞工局協助他們改革這種制度。由此可見,為了搞好工傷保險,我國推行的工傷保險模式應是「社會保險」而不是「雇主責任制」。

二、工傷保險的原則

實行工傷社會保險,其主要原則有下列三個:

1、「無責任補償」原則

此項原則又稱「無過失補償」原則。按此原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發生傷、殘、死亡事故,無論事故的責任在雇主或勞動者本人,雇主和企業都應依法給受傷害者以醫療和經濟補償,使傷者盡快恢復健康和保障其生活,給死者以安葬,使遺屬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實行「無責任補償」,使勞動者在因工負傷時,無條件地得到經濟補償,不因責任問題而影響本人及其家屬的正常經濟生活。

對因工受傷人員實行「無責任補償」的原則是基於「職業風險」理論。如前所述,在工業化社會中,工廠、礦山、鐵路交通等職業本身就存在危險,而工傷風險具有突發性,多屬不測事故。工傷又帶有不可逆性,其造成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工傷事故給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屬帶來經濟上的損失和精神上的痛苦,為世人所同情,並給企業生產活動造成損失,正因如此,資本家也能夠承認「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的口號,接受強制性的工傷保險和「無責任補償」原則。

實行「無責任補償」,不等於說可以不追究工傷事故的原因和後果,不等於讓工傷事故放任不管,相反,對事故發生的原因和後果,仍然要進行認真調查,每次事故的原因和責任,是在於加強勞動保護,接受教訓,以便消除和減少事故的發生,追查責任工作要由生產管理人員去做,對於社會保險事業來說,它關注的主要是傷殘者的經濟補償,以保障其生活。2、補償直接經濟損失原則

根據「無過失補償」原則,在生產過程中遭到工傷致殘人員有權獲得收入損失的補償。但勞動者的收入,除了第一職業外,也可能還有第

二、第三職業的兼職收入,如果有這類收入,在傷殘後也會相繼失去。工傷補償對此有嚴格界定,它只補償直接經濟損失,即只補償勞動者第一職業的工資收入,對第

二、第三職業的收入不予補償。因為,第一職業收入是勞動力再生產最直接的**,是維持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至於第

二、第三職業屬於兼職或業餘收入,非勞動力生產的主要費用,且此類收入具有不穩定性和隱性,很難準確核定,也不普遍,故不在補償範圍之內。

在經濟補償中,可以一次性支付,但多數情況下,補償應該是定期支付,採取年金制,按月支付。這樣做,可以避免領取人亂花整付補償金的可能性,可長期保障其生活,這樣做也可以使領取人具有安全感。因此,補償金待遇定期支付,也可以說是工傷保險的一項原則。

3、因工傷殘與非因工傷殘區別對待原則

因工傷殘與非因工傷殘待遇上應有所區別,對前者的待遇高一些,保障性也最強。從2023年到2023年,國際勞工大會通過了許多公約和建議書,例如《工人事故賠償公約》、《工人賠償最低限度建議書》、《工人職業病賠償公約》,以及2023年通過的《殘疾人職業**和就業公約》等等。對工傷保險,許多國家有專項立法和法規給以保障。

對非因工傷殘的社會保險,則無單獨立法,非因工傷殘期間的保險待遇,往往視同疾病對待。叫做「病傷社會保險」,帶有福利和救濟的性質。非因工傷殘社會保險的殘廢年金部分,在計算基礎、計算方法、家屬補助金等方面,多視同養老、遺屬年金對待。

而與老年、遺屬社會保險合併立法,叫做老年殘廢、遺屬年金保險。

三、工傷保險的特點

在社會保險體系中,工傷保險比之其他社會保險有許多特點,表現在:

1、工傷保險強制性最強,實施的範圍最為廣泛。工傷保險從其前身雇主責任制起,國家就以立法形式強制雇主必須對雇員的工傷負責。百多年來,雇主負責工傷賠償,並從法律強制變成了一種習慣。

許多國家有專項立法,工傷保險在19世紀80年代首次立法的佔10%,20世紀20年代立法的佔43%,20世紀30至40年代立法的佔43%,20世紀50年代以來,首次立法的佔4%。如前面已說到,工傷保險實施的範圍最廣泛,凡是實行社會保險的國家,95%的國家有工傷保險。

2、工傷保險保障性最強,工傷保險的專案最多,最全面。它不僅僅是一次性的經濟補償,更重要是對傷殘、死亡者全過程的保障。工傷保險專案眾多,它要解決醫療期的工資、工傷醫療費、傷殘待遇、死亡職工的喪葬、撫卹及供養直系親屬的生活待遇。

在醫療期,除免費醫療外,還有護理津貼、職業**、傷殘重建、生活輔助器具、傷殘人員的轉業培訓與就業,以及工傷預防等等。

3、工傷保險在社會保險體系中待遇最優。工傷保險,個人不繳納保險費;工傷保險待遇比疾病、失業和養老保險的待遇都要高。養老保險是保障基本生活;失業保險雖也保障失業者的生活,但帶有救濟性質;工傷保險除了保障傷殘人員的生活外,還要根據其傷殘情況補償因工受傷的經濟損失。

工傷保險待遇優厚,體現國家和社會對那些不畏艱險搞好生產、見義勇為、維持社會秩序,保障人民財產的勞動者進行保護和鼓勵。

4、工傷保險的給付條件最寬。享受工傷待遇不受年齡、工傷條件的限制,凡是因工傷殘的,均給以相應待遇。

總之,與其他社會保險相比較,工傷保險的待遇,制度和管理實施辦法比較複雜,在國際勞工局的出版物中,認為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障的「特殊分支」。荊軻,乙個四處為家的刺客,他的心猶如浮雲,心如飄蓬,是沒有根的,然而高漸離的築聲,卻成了他願意停留在燕國這片土地上的原由。

雖是初見,卻如故人。也許所有的遇見,早已經是前世的注定,沒有早晚,剛好在合適的時間遇見你,就是最美的相識。

他曾經遊歷過多少地方,自己已經數不清,但是沒有一處可以挽留他行走的腳步,唯有今日高漸離的築聲,讓他怎麼也捨不得離開。

從此二人心性相投,在燕國集市上,載歌擊筑,把盞言歡,歡喜處。嬉笑開顏,憂傷處,潸然淚下,即便這些神經質的狀態,被集市上的人譁然,可是對知己而言,又如何呢?

人生難得一知己,悲歡喜悅與何人相干呢?我們各自歡喜就好。生為亂世,能夠遇到如此懂得自己的人,是一件多麼難得的幸福事情啊!

然而,這快意的知己日子,總歸逃不過那個時代的殘酷,千不該,萬不該,荊軻不該是一位刺客,若不如此,又如何會被愚蠢的太子丹派去刺殺秦王,一去不復返。

倘若荊軻不是刺客,也就更不可能身如飄蓬,居無定所,也許不可能遇見高漸離,所有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知己的離去,讓高漸離心如刀割,整日獨自擊筑高歌,在痛苦中渾噩度日,這樣疏懶的生活,無人懂他,對他來說已經倦怠了,他厭倦了這種孤獨和苟且的日子。

公證的基本原則和程式

便民原則是指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公證工作要從方便群眾出發,深入實際 深入基層,及時準確 認真負責地辦好公證事務。2 公證的一般程式 公證程式是指法律規定的公證機關辦理公證事務時必須遵守的操作規程。它是明確公證活動中公證機關與公證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保證公證機關正確執行國家的法律 法規 依法行使...

建賬的基本原則

2010 9 21 14 26 中華會計網校 大中小 列印 我要糾錯 1 依法原則。各單位必須按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設定會計賬簿,包括總賬 明細賬 日記賬和其他輔助性賬簿,不允許不建賬 不允許在法定的會計賬簿之外另外建賬。2 全面系統原則。設定的賬簿要能全面 系統地反映...

黨務工作的基本原則基本職能和特點

黨務工作的整體性特點,是指黨務工作是由各個層次 各個系列的黨務活動構成的整體,是乙個系統工程。同時,各層次各系列的黨務工作在各自範圍內也是乙個自成系統的整體。黨務工作的這種整體性特點表現在全黨各個層次 各個系列的黨務活動都自覺地服從於本地區 本部門黨務領導機關的整體意志,從而保證了黨務工作的統一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