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接受新事物

2023-02-14 04:51:05 字數 3423 閱讀 7605

生活變化這麼快,科技這麼發達,隨時都有家長沒有思想準備的新東西出現。  近年來,家長對網路的控訴一年比一年強烈,孩子陷入網路的一年比一年多,因此,父母對於這些新生事物,彷彿與生俱來地有著一種恐懼和牴觸。

可是不管家長願不願意,這些新生事物一年比一年多,隨時都有我們沒有思想準備的新東西出現。

就拿家長自己的成長過程來說吧,在家長從乙個孩子到成年人的過程中,家長經歷了那麼多的新生事物:喇叭褲、燙頭髮、高跟鞋、流行歌曲、桌球、電子遊戲、紋身……每一件新生事物的出現,社會上哪一次不是對我們孩子如臨大敵?

記得剛剛街上流行喇叭褲的時候,大人們對孩子們教了又教,叮囑了又叮囑:「穿那東西的都是壞傢伙,我們不去學壞樣。」實在是哪乙個勇敢地孩子率先穿了,他屋裡父母就覺得家裡出了見不得人的事情,偷偷地趁孩子不在家,把孩子的喇叭褲剪爛。

在學生守則中,也曾經明確規定過,要孩子們不穿奇裝異服,可是哪一次服裝流行,不是從我們這些孩子身上開始的?……事實證明,儘管每乙個年代都有壞孩子,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為新生事物而「學壞」啊!

對於流行歌曲也是這樣的,當流行歌曲剛剛進入大陸時,當流行歌曲剛剛在學生中流行時,報紙、電視等**何嘗不是到處圍剿?討論、強行干涉、堅決阻止……這幾項事情有哪些父母沒有幹過?可是,我們越圍剿,結果流行歌曲越深入人心,哪怕是現在學前班的孩子,早在前幾年已經唱響了「妹妹你坐船頭,哥哥我岸上走」。

聽流行歌曲的這一代孩子學壞了嗎?沒有。一些知名作家還寫文章說,自己當年為學唱流行歌曲寫過檢討書、罰過掃地,現在我們聽起來,只能夠當飯後笑話。

扳著手指頭數一數,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經歷了多少新生事物?可是,我們的孩子究竟變壞沒有?沒有,事實已經證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為新東西而變壞了啊!

那麼,我們對新生事物為什麼要害怕呢?

我想,家長恐懼的乙個原因,是自己對這些東西不了解,怕因此而控制不了孩子。他們滿足的,從思想根源上來說,是自己對孩子的控制欲。家長為什麼要控制孩子呢?

而不是與孩子共同分享?這就是乙個觀念問題,家長要改變觀念。

我們還沒有學會勇敢地接受新生事物,或者說,當年喜歡接受新生事物的孩子,一旦自己做了父母之後,就開始思維老化,就開始和孩子們有代溝,有距離了。據社會學家調查研究表明,現在代溝已經由原來以代為單位,縮小的以年為單位了。5年,對,5年就可以形成一代人和另外一代人在文化、思想、生活習慣上的差異。

如果家長再也不肯接受新生事物,別說與孩子,就是和我們年齡相差不很大的人,都會有代溝的。

家長害怕接受新生事物,而孩子們卻喜歡接受新生事物,喜歡接受新生事物是孩子的乙個重要的心理特徵。我們大人緊張,但是孩子們最喜歡。你看,街上流行的服裝,是誰最先穿在身上?

是孩子們。社會上流行一些新詞語,是誰最先使用?是孩子們。

「超級女聲」裡流行的髮飾,成年人還在猶豫、欣賞的時候,孩子們已經率先在自己身上實踐了。你到街上去看,有哪些女孩子,她們的髮型不是**於「超級女聲」?

孩子渴望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因此,他們需要最新的事物來吸引大家的目光。孩子們天生就有創造精神,因此,他們喜歡嘗試新的生活。可以這麼說,孩子是常常維新的,創新和接受新生活,是孩子的天性。

家長要想與孩子有共同語言,就不能夠排斥新事物,就不能夠排斥新生活。我們要主動地接觸孩子喜歡的東西,和孩子保持一樣的激情,家長才和孩子有共同語言,家長的思想才能夠相通,孩子才會接納家長。

孩子們把那些不喜歡學習、不喜歡接受新事物、不接受新生活的父母稱之為「老古董」,他們的話也就成了「老話」。孩子們覺得「老話」思想僵化,又太土了,因而鄙而遠之。江山代有人才出,新人新事層出不窮,我們只有與時俱進,在「新」字上下功夫,才能對現在的孩子產生吸引力。

所以父母的話要有新思想,把準社會、時代、孩子的脈搏;要有新的思維方式,不要老是用過時的眼光,站在不變的立場、角度觀察事物,看待、評價問題;要常關注孩子們關注新生事物、新生現象,同樣的道理如果能溶鑄進富有時代氣息的鮮活材料來講解,也會講出新意,給孩子們新的收穫,新的感覺。

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只搬抄別人的套話,尤其是我們的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那些老套話,那樣的話孩子們不喜歡聽。現在的家庭,四個祖輩、二個父輩、乙個孩子已經取代了傳統家庭的結構模式,大人們爭相把愛給予孩子,使之養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狀態。很多問題的處理,我們大人又不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也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只是把那些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套話搬出來,孩子怎麼喜歡聽呢?

愛的時候只想灌輸,講道理的時候也只想灌輸,就是沒有想到這個道理和愛,到了孩子有選擇能力的時候,他喜不喜歡聽。

比如說處理上網的事情。很多家長根本就是乙個網盲,自己不懂電腦,也不願意主動接觸,一看到孩子摸電腦,就感到事情很大,來了洪水猛獸。他們沒有辦法了,就搬用別人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套話來教育孩子:

電腦害人啦,你不要去摸啦,上網的都是壞孩子啦……其實電腦只是乙個工具,而不是玩具,更不是洪水猛獸。簡單粗暴地反對孩子上網,只能夠引起孩子的反感。

講到這個上網的時候,我還要多講一點。因為這是乙個現在大家都很關注的新生事物,也是廣大家長最為頭疼的乙個問題。現在好多孩子都在上網,好些孩子為了上網,不但連生活都不顧及了,甚至連死亡,都感到冷漠、疏遠。

武漢的乙個孩子,哥哥因為上網死了才幾天,弟弟又照常上網,母親恨得幾乎自殺,孩子都無動於衷。因此,網路的問題,已經不是乙個小家庭的問題,而是乙個社會大問題。

但是孩子為什麼去上網呢?不知道我們的家長分析過沒有。現在孩子這麼迷戀上網,其實和他們的精神生活空虛是分不開的。

我在不少學校做過調查,也和不少老師交流過,我發現那些留守孩童,沒有幾個不上網的,而父母在身邊的孩子,上網和成癮的比例就要低得多。看來,孩子迷戀上網和我們家長分不開。當我們家長痴迷於錢財而忽略孩子精神生活的教育時,孩子自然就找到網路作為精神寄託。

乙個上網成癮的、12歲的孩子告訴我:「在網路上,我能夠找到一種歸屬感,一種團隊感。在現實生活中,我只是乙個人的存在。

我起床、吃飯、穿衣、上學、回家、做作業,我的生活都與別人無關。但是在網路上就不同,我們每個人互相照顧,大家都是朋友,我感到充實。」這就是孩子的心聲啊!

當家長以經濟為藉口、以忙為藉口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把孩子託付給他人的時候,我們為什麼就不想想孩子的精神世界需要什麼呢?

乙個有4年網齡的孩子告訴我,在虛擬的世界裡,他體驗到一種現實生活中從沒有體驗過的成就感。他說:「在學習上我拿不到第一,在玩遊戲時,我得到了第一,這個第一的感覺對我太重要了。」

我們家長要注意,這個現象值得注意,為了第一,讓很多孩子放不下遊戲了。孩子覺得這個第一心裡很舒服,很自信。我們研究了一下,幾乎是每一種新生事物被孩子接受的時候,都是那些平時在生活中不被注意的孩子、都是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遭受打擊的孩子接受得最快。

為什麼?精神需要啊,他需要這種第一的成就感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啊。因為在平時的生活中,他們的精神已經被我們挑剔的家長、挑剔的老師打擊得遍體鱗傷了。

因此,一些新潮一點的家長,開始更換觀念,他們用網路制約網癮,取得了不少成功。乙個署名「柳林獨客」的網友說,他利用部落格**,激發孩子的正面進取力量,結果孩子不僅喜歡寫作文,而且還戒除了原來的遊戲網癮。現在有時間,孩子就在部落格上貼貼文章,因為不斷上公升的點選率,對孩子而言是另外一種成功。

我覺得這個做法很好啊,一旦我們的正面引導,也能夠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之後,他們就不會沉溺於網路遊戲了。

我們要隨時重新整理自己的螢幕,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