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感染性腹瀉病

2023-02-12 14:57:04 字數 3431 閱讀 2533

【概述】

感染性腹瀉病是由多種病原體引起的急性腸道感染。常見病原體包括輪狀病毒、諾沃克病毒、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志賀痢疾桿菌、沙門菌等。

【臨床表現】

不同**引起的腹瀉常各具臨床特點和不同臨床過程。故在臨床診斷中常包括病程、嚴重程度及估計可能的病原。連續病程在2周以內的腹瀉為急性腹瀉,病程在2周~2個月的為遷延性腹瀉,慢性腹瀉病程為2個月以上。

1.可有不潔飲食史。

2.共同表現嘔吐、腹痛、腹瀉。重症嘔吐、腹瀉頻繁,可吐出黃綠色或咖啡色液體,大便每日可達十餘次至數十次。

3.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蒼白、高熱或體溫不公升等感染中毒症狀。甚至昏迷、休克。

4.腹部平軟或腹脹,腸鳴音活躍。

5.重者合併不同程度脫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

(1)脫水程度

1)輕度脫水:失水量約為體重5%。患兒精神稍委靡,略有煩躁,尿量減少,口唇稍乾燥,眼窩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脫水:失水量約為體重5%~10%。患兒精神委靡或煩躁不安,尿量明顯減少,口唇乾燥,哭時淚少,**蒼白,彈性較差,眼窩和前囟明顯凹陷,四肢稍涼。

3)重度脫水:失水量約在體重10%以上。患兒精神極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

尿量極少或無尿,口唇極度乾燥,哭時無淚,**乾燥、有花紋、彈性極差,眼窩前囟極度凹陷,甚至出現休克症狀。

(2)脫水性質

1)等滲性脫水:最常見,血清鈉為130-150mmol/l。

2)低滲性脫水:血清鈉<130mmol/l,可出現頭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經系統症狀。

3)高滲性脫水:血清鈉》150mmol/l。出現**黏膜乾燥、煩渴、高熱、昏睡、驚厥等。

6.便常規病毒或非侵襲性細菌感染者,大便外觀常為水樣或蛋花湯樣便,顯微鏡檢查無或僅有少數白細胞;侵襲性細菌所致者外觀多為膿性便或黏液膿血便,鏡檢有較多白細胞,或同時有紅細胞。

7.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8.大便病毒抗原檢測和細菌培養有助明確病原體。

9.血氣分析和血生化檢查可幫助判定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主要為代謝性酸中毒、低鉀血症、低鈣血症和低鎂血症。

10.幾種常見型別腸炎的臨床特點。

(1)輪狀病毒腸炎:秋冬季節多發,故曾被稱為秋季腹瀉,經糞-口傳播,常見於6個月至2歲嬰幼兒,起病急,常先有發熱和呼吸道感染症狀,並有嘔吐,之後出現腹瀉,為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可帶少量粘液,常合併脫水和酸中毒。病程約3~8天。

大便顯微鏡檢查偶有少量白細胞,感染後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排出,最長可達6天。

(2)大腸桿菌腸炎:5~8月份多發。①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

多見於嬰幼兒和新生兒。感染後12~24小時發病,多為水樣便。病程1~2周。

③產毒性大腸桿菌腸炎:2歲以下嬰幼兒多見,大便呈蛋花湯樣或水樣。病程3~7天。

③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主要感染學齡兒童,表現為黏液膿血便。④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

常先有腹痛,後出現腹瀉,初為稀便或水樣便,隨後轉為血水便。

(3)空腸彎曲菌腸炎:夏季多發,6個月至2歲小兒發病率最高。起病急,大便初為水樣,迅速轉為黏液樣或膿血便。大便鏡檢可見大量白細胞和數量不等的紅細胞。

(4)細菌性痢疾:由志賀菌屬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3歲以上兒童多見,以發熱、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表現。

其中毒性痢疾起病凶險,可迅速發生呼吸迴圈衰竭。大便鏡檢北京市標準:每一高倍鏡視野膿細胞》15個並見紅細胞,門診即可診斷並報傳染病卡片。

確診依靠便培養。

(5)鼠傷寒沙門菌小腸結腸炎:多見於新生兒和嬰兒,夏季多見,起病急,主要症狀為發熱和腹瀉。大便每日數次至數十次,性狀多變。

【診斷要點】

根據發病季節、病史(包括餵養史及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和大便性狀可作出臨床診斷。必須判定有無脫水(程度和性質)、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

1、病史和症狀:有乳食不節,飲食不潔或受時邪的病史。大便次數增多和(或)大便性狀改變(含不消化食物殘渣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粘液便、膿血便)。

或伴有噁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症。

2、體徵:體溫公升高,腸鳴音亢進,重者腹瀉及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煩渴萎靡,**乾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腹脹等症。

3、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大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

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增高或降低,血生化、血氣可見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

【**】

1.預防和糾正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

1)口服補液:可用who推薦的口服補液鹽(ors),少量頻服,8~12小時將累積損失補足。若嘔吐頻繁或腹瀉、脫水重時,應改為靜脈補液。

新生兒和有明顯嘔吐、腹瀉、休克、心腎功能不全或其他嚴重併發症的患兒不宜採用口服補液。

(2)靜脈補液:適用於中度以上脫水、吐瀉嚴重或腹脹患兒。應遵循先快後慢、先濃後淡、先鹽後糖、見尿補鉀的原則,分批給予,一般每批20ml/kg。

輸入後重新評價患兒情況,適當調整補液方案。

1)中、重度脫水有明顯周圍迴圈障礙者:先予2:1等張含鈉液20ml/kg,30~60分鐘內快速靜脈滴人。迴圈功能改善後繼續補充累積損失,至脫水糾正。

2)中度脫水無迴圈障礙者:無需擴容。根據脫水性質選用不同種類的液體,等滲性脫水用1/2張含鈉液;低滲性脫水用2/3張含鈉液;高滲性脫水用1/3張含鈉液。

若根據臨床表現判斷脫水性質有困難,可先按等滲脫水處理。輸液速度一般為8~10ml/(kg·h),於8~12小時內基本糾正脫水。

3)維持輸液階段:脫水基本糾正後,繼續補充生理需要量和繼續丟失量。若吐瀉緩解,可改為口服補液並酌情減少靜脈補液量。

4)補液同時應注意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症、低鈣血症等。

2.調整飲食嬰兒繼續母乳餵養;人工餵養兒,<6個月者,可用等量公尺湯或水稀釋牛奶餵養,逐漸恢復正常飲食;>6個月者,可給清淡飲食;病毒性腸炎多有雙醣酶缺乏,暫停乳類餵養,改為公尺湯及特製豆製代乳品。

3.控制感染病毒或非侵襲性細菌所致者多不需抗生素**。侵襲性細菌感染者應針對不同病原菌選用抗生素。

(1)多粘菌素e:每次25萬~50萬單位,q6~8h,口服。

(2)小檗鹼:10~20mg/(kg·d),q8h,口服。

(3)氨苄西林:100mg/(kg·d),q6h,口服或靜脈注射。

(4)頭孢菌素類藥物。

4.豬免疫球蛋白口服液10ml/d,3次/天。用於**輪狀病毒腸炎。

5.微生態**常用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地衣芽胞桿菌等。

6.蒙脫石<1歲,1袋/日,3次/天;l~2歲,1~2袋/日,3次/天;>2歲,2~3袋/日,3次/天,口服.

【處置】

1.年齡3個月以下的細菌性腹瀉患兒或中毒症狀較重的患兒應收住院。

2.合併重度脫水、休克、嚴重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的患兒應收入icu。

3.確診細菌性痢疾的患兒應收住傳染病隔離病房或轉傳染病醫院,同時報傳染病卡片。

【注意事項】

1.作好胃腸道隔離。

2.及時更換尿布,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沖洗臀部。

3.腹脹常與缺鉀有關,可補充鉀鹽。腹脹嚴重時注意排除急腹症。

感染性肌病科二甲專案任務

4.9.1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醫院感染管理辦法 及相關法律 法規 規章和規範。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規範傳染病處理措施。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傳播和醫源 染。4.9.1.1 c 1.有健全的傳染病防治與醫院感染管理組1 傳染病組織與職責檔案 織架構且職責明確。2 醫院感染組織與職責檔...

感染性疾病科消毒隔離制度

生效日期 2008年3月10日修訂日期 2013年10月8日 1 感染性疾病科的設定應相對獨立,病人在指定區域內活動,不得互串病房或隨意外出。2 內部嚴格 三區 兩通道 設有 緩衝間 且應標識明確。3 嚴格執行隔離技術規範,不同病種分室收治,同一間病房內不准有兩種不同病種的病人。疑似病人具有高度傳染...

四肢骨折術後感染性骨不連之心得

摘要 通過採用徹底清創 使用骨外固定器 持續式引流沖洗等一系列綜合 方法,對23例感染性骨不連患者進行 並且取得了患者在術後平均6個月就可達到骨性癒合的良好 效果。關鍵詞 感染性骨不連 徹底清創 閉式灌洗沖洗引流技術 中圖分類號 r68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7484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