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接工藝規程

2023-02-11 13:27:02 字數 4477 閱讀 1721

1脹接前的準備工作

1.1受熱面管子安裝前的檢查,應符合下列要求

1.1.1管子表面不應有重皮、裂紋、壓扁和嚴重鏽蝕等缺陷。當管子表面有刻痕、麻點等其他缺陷時,其深度不應超過管子公稱壁厚的10%。

1.1.3對流管束應作外形檢查及矯正,校管平台應平整牢固,放樣尺寸誤差不應大於1mm,矯正後的管子與放樣實線應吻合,區域性間隙不應大於2mm,並應進行試裝檢查。

1.1.4受熱面管排列應整齊,區域性管段與設計安裝位置偏差不宜大於5mm。

1.1.5脹接管口的端麵傾斜度不應大於管子公稱外徑的1.5%,且不大於1mm。

1.1.6受熱面管子應作通球檢查,通球後的管子應有可靠的封閉措施,通球直徑應符合表4-1的規定。

表4-1通球直徑(mm)

注:1、dw—管子公稱外徑;dn—管子公稱內徑;

2、試驗用球一般採用不易產生塑性變形的材料製造。

試驗用球一般應用鋼材或木材製成,不宜用鋁等易產生塑性變形材料,通球所用的球要逐個編號,嚴格管理,防止球遺忘於管內,對完成通球檢查的管子臨時封堵。做好通球記錄。

1.2管子的硬度測定,每根管子的兩端均應測試硬度,常用的硬度測定方法有布氏硬度(hb)和洛氏硬度(hrc)等。

1.3管子端頭退火

1.3.1脹接管子的鍋筒(鍋殼)和管板的厚度應不小於12mm。脹接管孔間的距離不應小於19 mm。外徑大於102 mm的管子不宜採用脹接。

1.3.2脹接管子材料宜選用低於管板硬度的材料。若管端硬度大於管板硬度時,應進行退火處理。管端退火不得用煤炭作燃料直接加熱,管端退火長度不應小於100 mm。

1.3.3管子脹端退火時,受熱應均勻,退火溫度應控制在600~650℃之間,並應保持10~15min,退火時間應為100~150min,退火後的管端應有緩慢冷卻的保溫措施。

1.4脹接管孔的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4.1脹管管孔的表面粗糙度ra不應大於12.5μm,且不應有凹痕,邊緣毛刺和縱向裂痕,少量管孔的環向或螺旋形刻痕深度不應大於0.5mm,寬度不應大於1mm,刻痕至管孔邊緣的距離不應小於4mm。

1.4.2脹管管孔的允許偏差應符合表4-2

表4-2脹接管孔的直徑與允許偏差(mm)

注:管徑ф51的管孔,可按ф51.5+0.4加工

1.5脹管器、脹管機選擇

1.5.1脹管動力有手動、電動、風動、液壓傳動等多種,大中型鍋爐脹接多採用電動脹管機。

1.5.2脹管器的規格選擇

脹管器蓋板上應有產品規格鋼印,並附有說明書和質量證明等技術檔案,其說明書應明確該脹管器可脹接管子的規格。使用前還應根據對鍋筒和管子的檢測結果,對脹管器的可適用性進行檢查。方法是:

1.5.2.1將脹杆向裡推進,使脹珠盡量向外,形成的切圓的直徑應大於管子的終脹內徑;

1.5.2.2脹珠的長度應與鋼筒的壁厚相適應,翻邊終脹的脹管器直脹珠的長度,應是鍋筒壁厚加管端伸入鍋筒兩倍的長度。例如脹接ф32~ф63.5管子與壁厚50mm的鍋筒脹接,選脹管器脹珠直段的長度應是50+18±2=68±2mm。

1.5.3拆解脹管器進行檢查

1.5.3.1脹杆脹珠不直度應小於0.1mm;

1.5.3.2脹杆的錐度應為1/20~1/25,脹珠的錐度應是1/40~1/50(即脹杆與脹珠錐度比2:1);

1.5.3.3脹杆和脹珠的表面必須光潔、無溝紋斑痕、起皮等缺陷,其工作表面粗糙度ra≤12.5μm;

1.5.3.4脹珠的工作表面硬度應不低於hrc52,脹杆的工作表面硬度應比脹珠工作表面硬度高hrc6~10;

1.5.3.5同一脹管器各巢孔的傾斜應一致,斜度應為a=1.5°~2.5°向左斜,錯列式翻邊脹珠巢不需斜度,巢孔錐度與脹珠錐度相匹配,脹殼上的脹珠巢與脹珠間隙,新的脹管器為0.

2~0.3mm,舊的不大於0.7mm。

1.5.4對脹管器組裝體進行檢查

1.5.4.1將脹桿全推入脹管器內進行檢查:翻邊脹管器,脹珠應轉動靈活,脹珠不從珠巢中脫落;串列式翻邊脹管器,翻邊珠與直脹珠軸向總間隙應小於1mm。

1.5.4.2自進式脹管器脹杆順時轉動脹杆,脹杆向裡推進,同時脹珠能自動均勻平穩擴脹,逆時針轉動脹杆時脹杆能輕鬆退出。

1.5.4.3用直尺測量脹杆推進或遲出量,用油標卡尺測量各脹珠外擴或內縮直徑是否均勻,是否與脹杆伸縮量成固定的正比例。

2試脹及脹接工藝規程的制訂

2.1脹接前應進行試脹工作,以檢查脹管的質量和管材的脹接效能。在試脹工作中,要對試樣進行比較性檢查,檢查脹口部分是否有裂紋,脹接過渡部分是否有劇烈變化,喇叭根部與管孔壁的結合狀態是否良好等,然後檢查管孔壁與管子外壁的接觸表面的印痕和嚙合狀況。根據檢查結果,確定合理的脹管率。

需在安裝現場進行脹接的鍋爐出廠時,鍋爐製造單位應提供適量同鋼號的脹接試件(脹接試板應有管孔)。

2.2施工單位應根據鍋爐設計圖樣和試脹結果制訂脹接工藝規程。

脹管操作人員應經過培訓,並嚴格按照脹接工藝規程進行脹管操作。

2.3電動脹管機試驗檢驗內容

2.3.1脹接消除間隙階段電流值;

2.3.2固定脹管,即消除間隙後,再將管徑擴脹0.2~0.3mm階段的電流值;

2.3.3翻邊擴脹階段的電流值

2.3.4試驗脹管內孔每擴大1mm,脹杆進伸實際深度,和實際旋轉的圈數;

2.3.5試脹中應準確控制2.3.1~2.3.4條款的資料,以便實際脹管參照這些資料進行操作。

2.4要求連續試脹,不斷測量和記錄,將每乙個脹口的脹前管孔徑、管內徑及管與孔間隙擴脹量等準確詳實記錄。

2.5水壓試驗檢查試脹口,將試脹板的脹口翻邊的一側密封,按鍋爐水壓強度試驗的壓力,對試脹口進行水壓試驗。如果水壓試驗發現洩漏,應拆開封閉進行復脹,並做復脹記錄,再做水壓試驗,直至水壓試驗合格。

2.6試脹外觀檢查:觀察脹口有無單邊偏擠、脹口內不光滑、翻邊有台階、切口或裂紋、過渡段不自然等缺陷。

2.7解剖脹口檢查脹口嚙合與脹縮情況。將試脹合格和不合格的脹口分別用機械切開(不能用乙炔割開)檢查各種脹口管外徑與管孔壁嚙合情況,測量管壁減薄值,通過比較管孔切開前後的直徑變化判斷管孔回彈實況。

2.8分析以上試脹檢查記錄,對材料的脹接效能、機具操作引數、脹管操作工藝程式、合理的脹管率控制值等作出鑑定,寫出書面試脹工藝評定,用以指導鍋爐脹管施工。

3脹接的技術要求

3.1脹接前,應清除管端和管孔的表面油汙,並打磨至發生金屬光澤;管端的打磨長度應至少為管孔壁厚加50mm。打磨後,管壁厚度不得小於公稱壁厚的90%,且不應有起皮、凹痕、裂紋和縱向刻痕等缺陷。

3.2脹接管端應根據打磨後的管孔直徑與管端外徑的實測資料進行選配,脹接管孔與管端的最大間距應符合表4-3的規定。

3.3脹接時,環境溫度宜為0℃以上。

3.4脹管應符合下列要求

表4-3脹接管孔與管端的最大間隙(mm)

3.4.1管端伸出管孔的長度,應符合表4-4的規定

表4-4管端伸出管孔的長度(mm)

3.4.2管端裝入管孔後,應立即進行脹接。

3.4.3其準管固定後,宜從中間分向兩邊脹接。

3.4.4脹管率應按測量管子內徑在脹接前後的變化值計算(以下簡稱內徑控制法),或按測量緊靠鍋筒外壁處管子脹完後的外徑計算(以下簡稱外徑控制法)。

當採用內徑控制法時,脹管率hn應控制在1.3%~2.1%的範圍內;當採用外徑控制法時,脹管率hw應控制在1.0%~1.8%的範圍內,並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

hn=(d1―d2―δ)d3×100%

hw=( d4-d3)÷d3×100%

式中 hn—採用內徑控制法時的脹管率;

hw—採用外徑控制法時的脹管率;

d1—脹完後的管子實測內徑(mm);

d2—未脹時的管子實測內徑(mm);

d3—未脹時的管孔實測內徑(mm);

d4—脹完後緊靠鍋筒外壁處管子實測內徑(mm);

δ—未脹時管孔的管子實測外徑之差(mm)

3.4.5管口應翻邊,翻邊起點宜與鍋筒表面平齊,翻邊角度宜為12°~15°。

3.4.6脹管器滾柱數量不宜少於4只;脹管應用專用工具測量。

4脹接的質量及檢驗

4.1脹接後,管端不應有起皮、皺紋、裂紋,切口和偏斜等缺陷。在脹接過程中,應隨時檢查脹口的脹接質量,及時發現和消除缺陷。

4.2為了計算脹管率和檢查脹管質量,施工單位根據實際檢查和測量結果,做好脹接記錄。

4.3脹接全部完畢後,必須進行水壓試驗,檢查脹口的嚴密性。

5脹口補脹及脹管率的控制

5.1經水壓試驗確定需補脹的脹口,應在放水後立即進行補脹,補脹次數不宜多於2次。

5.2脹口補脹前應複測脹口內徑,並確定補脹值。補脹值應按測量脹口內徑在補帳前後的變化值計算。其補脹率應按下式計算:

δh=(d3―d2)÷d1×100%

式中δh—補脹率

d3—補脹後的管子內徑(mm);

d2—補脹前的管子實測內徑(mm);

d1—未脹時的管孔實測內徑(mm);

補脹後,脹口的累計脹管率應為補脹前的脹管率與補脹率之和,當採用內徑控制法時,累計脹管率宜控制在1.3%~2.1%範圍內;當採用外徑控制法時,累計脹管率宜控制在1.

0%~1.8%的範圍內。

5.3脹管率超出控制範圍時,超脹的最大脹管率:當肛用內徑控制法控制時,不得超過2.

6%;當採用外徑控制法控制時,不得超過2.5%;在同一鍋筒上的超脹管口數量不得大於脹接總數的4%,且不得超過15個。

鍋爐安裝脹接工藝與鍋爐修理脹接工藝有什麼不同

鍋爐安裝脹接工藝與鍋爐修理脹接工藝有什麼不同?修理脹接工藝應注意些什麼?鍋爐修理工作中有時會遇到更換管子的脹接修理,但現有的文獻資料中多數是指鍋爐製造和安裝的脹接,它不完全適合於修理,因此,掌握它們之間的區別,對指導脹接工藝是非常有益的。鍋爐製造 安裝的脹接工藝與修理脹接工藝的不同之處有 1 修理脹...

工藝規程編制管理規程

1.目的 建立工藝規程編制管理規程,明確工藝規程編制的內容及要求,使其規範化 標準化。2.範圍 適用於每個經正式批准 生產的產品。3.職責 3.1 生產技術部負責工藝規程的起草 3.2 質量管理部負責審核工藝規程,對工藝規程的科學性 嚴密性負責 3.3 廠長負責工藝規程的批准。4.內容 4.1 工藝...

前台接料崗位操作規程

1 下料前開啟打包秤電源 調到手動把兩秤上的存料放乾淨歸零 2 下料後等兩秤都有料時再接料頭,要求料外觀均一 料色 粒度一致 無異味 無雜料雜質等方可接成品 3 接料前核對生產計畫做到料袋對應。根據標籤 袋皮領用計畫找保管員領取相應數量並做好領用記錄。使用過程中時常注意標籤 袋皮版面印刷質量,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