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庫分類了解國學全貌

2023-02-10 15:51:03 字數 4721 閱讀 2460

從四庫分類了解國學全貌(長春大學版)

五千年治亂興衰都歸大手筆兩小時經史子集收入小範圍

主講人:長春大學國學研究發展中心劉吉山

今天講座的引題是「五千年治亂興衰都歸大手筆,兩小時經史子集收入小範圍」,題目是「從四庫分類了解國學全貌」,基本上都是常識性內容。

我們黨和**十分重視傳統文化,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這個共有的精神家園,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也是大陸的、港澳台的、海外所有華人的共有文化資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世界上影響也很大。

廣義的國學就是中華文化,是我們本土的學術文化的總和;狹義來說,主要是學術經典及其體現的文化精神,它以中華文化為背景,以傳世經典為載體,以儒家思想為核心。

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不是要復古,如果就是在故紙堆裡打轉轉是沒有意義的,必須把傳統文化與今天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還要讓它不斷地向前發展。「五四」運動以後,我們的學科採用了西方的科學分類方式來劃分,有哲學、歷史、社會學、經濟學,等等。這樣劃分科學性、邏輯性很強,但這種分類方式並不能完全適合國學研究。

國學研究有它自己特點:西方文化重分析,中國文化則強調綜合。採用西方的科學分類法,破壞了國學的整體性。

那麼我們自己的國學研究分類方式是什麼呢?

中國文化研究以典籍文獻為中心,常常研究一本書就成了一門學問。例如「易學」,就研究《易經》這本書,「紅學」就是研究《紅樓夢》這本書。這都是顯學,乙個人只要研究一本書就可以成名,可以有很大的影響,這是中國學術的乙個特點。

中國的書最早是六分法,魏晉時期有了四分法,到唐代編寫的《隋書·經籍志》正式確定「經、史、子、集」的名稱和順序,四分法從此固定下來,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了。

四部分類法幾乎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所有的門類和思想流派,是我們熟悉古籍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的鑰匙,我們掌握了四部分類法這把鑰匙就可以開啟傳統文化的學術寶庫,去了解這裡面的文化珍寶,了解國學。下面我們就按照經、史、子、集四個部分來討論。

一、經部

傳統文化一直突出儒家的核心地位,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就成了此後中國保持了兩千多年的主流意識形態,不了解經學就很難了解中國歷史和思想文化。

我們要讓傳統思想的精華與現代文明相融,首先就要研究儒家思想。經部就是記錄儒家思想經典的文獻。

(一)「六藝」與「五經」

先讓我們從孔子授徒所用的教材「六藝」說起。

「六藝」是什麼呢?就是《詩》《書》《禮》《易》《樂》和《春秋》。

1.「六藝」的內容

關於「六藝」的內容,《舊唐書·經籍志》概括最為簡潔允當,用四個字就把每種書的內容說清楚了,很有利於我們了解 「六藝」:

一曰《易》,以紀陰陽變化;

二曰《書》,以紀帝王遺範;

三曰《詩》,以紀興衰誦嘆;

四曰《禮》,以紀文物體制;

五曰《樂》,以紀聲容律度;

六曰《春秋》,以紀行事褒貶……

《莊子·天下》對「六藝」的概括與《舊唐書·經籍志》的意思基本相同,但更早,也更為凝練,只是不如《舊唐書·經籍志》那樣容易理解: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2.「六藝」的治國和管理作用

《史記·滑稽列傳》中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話:

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

孔子的話「微言大義」,就像我們看《論語》,內容非常簡潔,但字裡行間都蘊含著很豐厚的涵義。「六藝于治一也」:六藝對於管理、對於治國來說,它們的作用是相同的,只是側重點不同。

「禮以節人」——《禮》是用來規範人的生活方式的,或者說:《禮》從規範人的生活方式這個角度來談怎麼治理;

「樂以發和」——《樂》是用來促進人們和諧團結的,或者說:《樂》是從促進和諧團體這個角度來解決治理的;

「書以道事」——《尚書》是用來記述往古事蹟和典章制度的,它通過記錄古代的事件和典章制度來教人們怎樣治理;

「詩以達意」——《詩經》是用來抒情達意的,它通過表達感情來談怎麼治國;

「易以神化」——《周易》是用窺探天地萬物的神奇變化來談怎麼進行管理的;

「春秋以義」——《春秋》是通過讓人們通曉微言大義、衡量是非曲直來推動社會治理的。

3.「六藝」的教化作用

我們再看一段文字,這是《禮記·經解》裡引用孔子的一段話: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這個「國」跟現在的國家不太一樣,最初的意思是人口聚居的地方,類似於我們今天說的城市,進入乙個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國君也好,長官也好,通過什麼方式和手段教化民眾,看當地的百姓的精神面貌就能知道。

「溫柔敦厚,《詩》教也」——這裡的百姓是溫柔和順,淳樸忠厚,那麼這個地方主要是採用《詩經》教化民眾的;

「疏通知遠,《書》教也」——如果這裡的人是開明通達、博古通今,那麼這是用《尚書》教化的;

「廣博易良,《樂》教也」——這裡的人心情舒暢,輕鬆和美,管理者主要是用《樂》來進行教化的;

「潔靜精微,《易》教也」——這裡的人清靜精明、細緻入微,那就是用《易經》教化的;

「恭儉莊敬,《禮》教也」——這裡的人謙恭辭讓,莊重嚴肅,這是用《禮經》進行教化的;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這個地方的人擅長辭令,議論是非,這是用《春秋》進行教化的。

孔子這話當然是在2000多年前說的,對今天的作用也不小。他給我們一些提示:如果企業家想讓團隊和員工溫柔敦厚,你就讓他讀詩,讀韻文,像《三字經》《**規》,你的人就會變得溫柔敦厚;你想讓他們謙恭辭讓、莊重嚴肅,那你就用禮來教化,給他們講禮節,比如看看金正昆先生的教學**;你要讓他善於辭令、議論是非,那就讓他讀讀歷史……

4.「六藝」的缺點

經書當然不能只有優點,沒有缺點,這是我們辯證唯物主義者應有的態度。孔子也是一樣,他在《禮記·經解》中就指出了這些教材的不足。

「故《詩》之失,愚」——《詩》的不足是使人愚鈍。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詩能教人溫柔和善,但是它不利於開發人的智商。如乙個人只學《詩》不學別的,就會造成這個人智商低。

讓員工背《**規》《三字經》的,一般都是賓館、餐飲等行業的服務人員,使他們為人厚道,溫和柔順,對工作是有利的。至於那些推廣產品的、開拓市場的業務人員,企業老闆都不讓他們背《**規》《三字經》,而是看《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提高智商。

詩可以刺激人的想象力,提高人的審美能力,但詩的想象手法,好多時候就是「裝傻」。李白的詩是中國最好的詩,你看「年少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小的時候月亮和盤子分不清;長大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天上的月光和地下的霜還是分不清;「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天上的銀河和眼前的瀑布分不清;「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不知輕重取捨,揮金如土;還有「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從四川到江蘇揚州沿著長江水道走,即使今天坐輪船,一天也到不了,那時候是人劃的小木船,怎麼可能一天就到呢,李白把他的小木船當成動車組了吧?

詩體現了一種美,一種想象力,可以用詩教化民眾,追求善和美,培養出來的人特點就是溫柔敦厚。但好詩常常禁不住理性分析,你讓他懂權謀、多智慧型,用詩就不合適。

「《書》之失,誣」——《尚書》的毛病是誇大其詞。這個不僅是我們中國,國際上都一樣,政治人物說的話都有誇張,不然沒有感召力。

「《樂》之失,奢。」先秦的貴族要搞一次燕饗活動,其樂融融,溫馨詩意,充滿歡樂的氛圍,但平民享受不到。這需要樂隊、歌手和舞蹈演員,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沒有錢是辦不到的。

今天搞場演出也是一樣。即使我們聚會,幾百塊錢吃頓飯,要是出去唱唱歌,一動用音響可能就得上千。

「《易》之失,賊」——《易經》的毛病是傷害正道,乙個人如果總研究《易經》,他很可能會不務正業,總算計事能不能成啊?一算這個「兇」,算了,不做了;「吉」,那我不用努力,等著就行了。

「《禮》之失,煩」——禮的毛病就是紛繁瑣碎,不同地方、不同的場合禮節不同。

「《春秋》之失,亂」——熟悉歷史了,掌握的權謀手段多了,就容易造成社會混亂。

孔子講了六經的優點,又說了它們的不足,特別是用乙個字就概括了每種書的毛病,並且非常準確,這就叫「微言大義」。

然後他又總結說:溫柔敦厚又不愚,就把《詩》學好了;疏通知遠又不誣,就把《尚書》學好了……依此類推。不管是學習中國的、外國的文化知識都是這樣,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綜合上述討論「六藝」的資料,可列成下表;

「六藝」的內容與作用

5.「五經」**的五類問題

千百年來,人們認為孔子刪詩書、定禮樂、做易傳、編春秋,但到漢朝時,六藝中「樂」這部分就亡佚了,後人只能看到五經,就是《易》《書》《詩》《禮》和《春秋》,五經都是經過聖人手的,是我們最重要的經典。

當代新儒家的代表、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社長杜維明先生指出:

儒家對人的複雜性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儒家五經,從抽象和象徵的意義上說,分別**的是人的情感性問題(《詩》)、社會性問題(《禮》)、政治性問題(《書》)、歷史記憶問題(《春秋》)、形而上問題(《易》)。

長春大學國學研究發展中心的金海峰教授接受了杜維明先生的思想,在講學過程中多次強調:

閱讀五經,能夠從五個角度理解人生,即:

《周易》——哲學角度;

《尚書》——政治角度;

《詩經》——藝術角度;

《禮記》——社會角度;

《春秋》——歷史角度。

四庫全書總目的重要性

總目 不但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目錄學著作,而且是對古代傳統學術的清理和總結。由於價值之高,影響之大,總目 受到後世學者的高度評價。清代著名學者週中孚評價它說 竊謂自漢以後,簿錄之書無論官撰 私著,凡卷之繁富,門類之允當,考證之精審,議論之公平,莫過於是篇。以研究 總目 而著稱的余嘉錫先生也稱讚曰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