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考試複習列印版

2023-02-10 04:57:05 字數 5479 閱讀 6232

1.行為的基礎是思想還是利益?

行為的基礎是利益。從行為的目的和動機進行分析: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利益問題而不是思想,只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人們才會去做。

從思想和利益分析:思想、理論是利益的更好表達方式,所有的思想和理論都是為了更好的利益服務。利益分為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兩種。

2.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哪乙個優先解決? 發展經濟優先。

環境保護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預防就要從科技入手,從根源上解決生產環境問題,治理也要靠經濟技術的發展大力支援,只有經濟發展好了環保才能提上去。我們發展中國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上去了有能力才會加大環境保護力度。

3.環境問題的根據和出路:技術還是制度? 制度的制定要考慮技術的限定性,制度激勵技術;制度是上層建築,技術是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服務於經濟基礎。

4.在環境出路問題上:如何認識道德和法律作用?

答:第一,立法和道德約束都是一種規範,調整利益關係的工具,從約束力的角度講都是普遍的,立法具有強制性的特點,道德是一種社會**,也是有效的工具。第二,當利益發生衝突時,立法一般用在企業對環境的問題解決方面;而一般的行為習慣,私人行為,是從道德的方面來管制的。

第三,立法與道德約束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影響是不一樣的,當經濟發展較低時,立法有效果,人們更多的追求物質利益;當經濟發展較高時,更注重道德素質方面的提高。

5.科學和非科學的區分

答:科學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思維總結,是人的實踐經驗的思維結論。科學具有四個相聯絡的特點。

就是說,科學具有實踐經驗過程的展示性,科學具有思維結論的定質性和定量性,科學具有可操作的演示性,科學具有明顯的導向性,換個說法,科學的東西是人的神會生活的必然產物,是必然產生的社會生活進步的實踐依據和憑據。不能具有上面說到的相聯絡的展示性,定質定量性,演示性,導向性這四個特點,便不是科學,那就是非科學。

6.真理的確立:證實與否證的的作用答:

證實可以使理論確定下來,以某種固定的方式表達。否證可以是真理不斷完善和發展,使理論更加接近真理。科學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知識體系,因此,它必然具有客觀真理性。

科學理論真理性的確立需要證實,但證實轉移為這理論具有真理性,卻不能確認了理論真理性的界限範圍。而理論真理想的界限只有靠否證才確立。正如牛頓力學的真理性只有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建立後在確立,因為這時牛頓力學的使用範圍才被揭示,也就是說牛頓力學作為具體真理才被確立。

所以,科學理論真理性的確立是乙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既需要真是也需要否證,而不是一次能完成的。

4.反駁是否可以實現進步? 形上學的否定不可進步。

超越範圍之外的事實,否定範圍之內的理論。這樣的反駁不可實現進步。辯證的否定,否定是乙個限定,人們超越這個限定是進步的條件

13.科學是價值中立的嗎?科學家是否應為科學的社會後果負責?

要考慮:科學研究與應用可否分開;科學研究有沒有自主性。(價值中立問題)科學家負得起的責任;科學家只需揭示風險。

9.科學發現是直覺的還是邏輯的?

科學發展的過程源於形象思維,科學家靠直覺來發現和提出科學問題,隨後開始了嚴格的邏輯推理過程,最後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乙個邏輯的東西。所以科學發現或創造的最後成果,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形象思維的過程。「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在科學發現的過程中都是不能分離的,他們交織在一起,有的時候很難說清楚到底是那種思維方式起了最關鍵的作用。

所以說科學發現是邏輯過程又是直覺過程。

10.觀察及其客觀性

科學觀察具有客觀性的原則,在觀察的時候,要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如實的反應觀察物件。一切人為的誇大、縮小、變更都是要不得的,更不允許臆造一些不存在的情況。要堅持觀察的客觀性,必須排除主客觀因素的干擾。

①從客觀上講,科學研究的任務在於把握事實的本質和規律,而事物的本質有往往通過各種各樣的現象表現出來,有些現象又是假象,容易讓人產生錯覺。②從主觀上講,人的生理侷限、知識結構、習慣、經歷等往往使觀察者產生主觀偏見。我們必須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去進行觀察。

③科學觀察是人們為了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通過感覺器官或輔之以儀器,有目的、有計畫的對自然現象在自然發生的條件下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通過科學觀察,獲取科學事實,從而進行科學研究。

11.科學事實及其特點

①科學事實是指有科學工作者通過觀察實驗所獲取的客觀事物及其過程的真實描述。它包括經驗事實和理論事實,經驗事實是科學工作者通過觀察和實驗所獲取的。理論事實是科學工作者經過科學整理、論證和鑑定所獲取的。

他們都是科學工作者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對客觀事實的正確反映,當客觀事實進入科學研究領域,被科學工作者的感覺和思維真實反映,並成為科學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時,才是科學事實。

②科學事實的特點:a,客觀性。科學事實的客觀性就是指科學事實的內容**於客觀外界,是客觀事物及其過程的真實描述。

只有為實踐反覆證明是正確的描述才能稱為科學事實,這是科學事實的本質屬性。b,思維和理論的滲透性。科學事實的確定必須要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和滲透否則不可能確定科學事實。

正如科學家庫恩鎖指出的:發現一種新現象必須是包括著既能認識那個現象存在又能說明他是什麼現象的複雜過程。c,相對穩定性。

科學事實一旦被發現和確定,就不會因其理論體系被實踐推翻而推翻,它始終保持著某些內容的穩定性,即事實和理論相比較,事實是長久的而理論是短暫的。

6.歸納推理是否完備?

否。歸納推理是以個別性知識為前提而推出一般性知識為結論的推理。科學歸納的特點是:

由於前提中考察了事物物件與其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絡,所以結論的可靠性比較大。對於科學歸納推理而言,前提數量的多少不起主要作用,只要是真正揭示了事物物件與其屬性之間的因果必然聯絡,儘管前提的數量不多,甚至只考察了一兩個典型的事例也能得到非常可靠的結論,所以說非常的可靠也不能達到完備。

12.科學發展的不同時期——科學興起、科學職業化、大科學——所需的社會條件 ①科學興起:科學研究不需要大規模的資助,只要得到認可即可;科學研究只是自己的乙個冒險活動或興趣並無系統科學發展。

②科學職業化:需要自主的研究環境;**須提供生活保證,使科學職業化;職業化導致科學與生產活動分工。③大科學:

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使之更好的結合起來。

8.科學的發展:積累與革命發展是相對的,一種理論比現有理論能更好的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的話,那麼該理論相對於現在理論就是發展。

發展在短期內依賴於知識的積累,當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怎樣改進都無法適應現實,就需要一種新的理論來代替他,也就是革命。總的來說,長期內科學的發展離不開革命,只有革命才能產生規範來指導科研,才能產生新的理論。

14.業時代的科學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科學生產力功能的不同,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學與科研機構的改革。 工業時代,科學只限於基礎研究;知識經濟時代,科學研究滲透轉化為生產力。

大學曾經進行基礎研究和教學,企業進行知識技能培訓。如今大學與科研機構都與經濟掛鉤。科研成果以最大程度轉化為生產力。

15.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演變看知識經濟背景下國家創新體系的特點。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演變:不同部門開始聯合,不同國家,全球聯合,還有大學**企業的聯合。創新體系向大學轉移(經濟、使命)

16.行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存在的問題以及構建新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基本思路(基本框架)

a農業生產方式過於分散,減低農業的的推廣收益,反而增大成本。b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以生存為目的,不是為了積累財富,沒有創新的動力。c農業科研成果無法保護。

d科研對農業的影響不足夠大,天氣也是影響的主要原因

17.如何評價方法的合理性?

評價方法標準:解決問題

確定目標;搜尋資訊,可能方案;選出最優;實施。

資訊會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資訊不可能完備——則得出的方案就不合理——不合理為何存在——合乎需要;不合理處需要修改——資訊傳遞環節太多,資訊容易失真;傳遞時間長——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用這些方案——決策者不用承擔所有責任時——當社會變化慢時:可以糾正失誤,可以用積累的經驗做出正確的決策,責任承擔——若社會變化快——資訊失真引起嚴重後果——現今個人承擔的責任大——近半企業社會結構發生變化

如何解決資訊失真——減少環節(等級結構變為網路結構)導致中產階級危機減少時間,是決策權向資訊傳遞方向轉移,自我管理——決策變化

3.假說檢驗目的

答:假說形成以後,由於它具有一定的科學根據,因而對科學研究具有指導作用。但它畢竟是對客觀規律的一種推測,既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因此科學假說必須接收實踐的檢驗,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逐步向科學理論轉化,科學假說是建立和發展科學理論的橋梁,並為科學研究提供指導思想,對假說進行驗證主要目的是促使科學假說想科學理論轉化,以有利於建立新的學說和理論,推動科學的發展。

1.對待環境問題不同利益集團的不同態度:環境與經濟的關係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長期處於尖銳的衝突中。

①**企業對環境問題的態度:工業界對待環境問題的態度是消極的被動的。為了緩解工業生產與環境的衝突,各國**普遍採用強制手段「命令—控制」方式去管理環境。

②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態度:環境是人麼賴以生存的條件,環境質量是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因素,經濟問題帶來了環境問題,二者密切相關。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有別國的經驗可以借鑑,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把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建立健全各種管理機制,力避走西方工業化國家「先汙染後治理」 的老路,而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走「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綜合治理」的道路。

推行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政策和科學技術政策制止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在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中逐步提高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總之公眾既要求經濟發展又要求環境不被汙染

7.觀察與理論的關係:從科學研究的具體過程來看 ①觀察滲透理論 a、理論選定了觀察的目標和物件。

b、理論決定了觀察的結果。c、理論可以糾正一些錯誤觀察。d、理論提供了觀察語言。

②理論以觀察為基礎和源泉 a、科學理論和定律的發現**於觀察試驗。b、科學理論和假說的發展完善離不開觀察試驗。c、科學理論的檢驗必須依靠觀察試驗。

2.知行分離的基礎是什麼?如何克服知行分離行動受到習慣的影響。

是有動機有目的的,是涉及某種利益與需要的,而思想受認知支配。克服關鍵是調和思想與利益的矛盾,將合理的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

3 愛因斯坦波爾之爭反映了自然觀與科學研究之間怎樣的關係,用自身的經歷說明自然觀或者更廣泛的世界觀對我們的價值.自然科學的研究狀況決定了自然觀的總特徵。而自然觀也作為一種概念框架影響科學活動。

5.評邏輯經驗主義、否證主義與歷史主義的科學觀①邏輯經驗主義:可證實性原則。

維也納學派的三個原則:排斥形上學;不承認任何在科學之上或作為科學基礎的知識;邏輯上為真的命題都是重言式的。其合理性:

在於它指明了科學發展的積累特徵,但是卻無法解釋科學發展的第一形式——革命。他們認為科學應該擺脫哲學的束縛和宗教的壓制。②歷史主義:

解決問題的活動,提供科學發展的合理模式,但沒有合理的解釋。此時科學已經登上了統治思想的權威寶座,為了降低大眾接受科學的成本,讓更多人接受科學思想,科學把哲學、宗教、迷信等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均納入自身體系。③否證主義:

可否證性。否證主義的合理性:它認識到科學發展的核心是革命,但由於沒有認識到積累的價值,從而無法解釋科學的進步,也無法說明科學中固有現象。

他們認為科學過於狹隘,哲學應該包含其中,不認為證實是科學的特點。

8.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①環境安全:

會不會將所轉移基因再轉移到其它生物鐘。本身變為雜草,親緣關係的野生種變為雜草。產生新的病毒或疾病。

對非目標生物的危害,對新環境的入侵,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其他一些不可預計的風險。

自然辯證法複習

一 a機械論自然觀的產生 新興科學的哺育,機械的廣泛使用,新哲學體系的提煉 b機械論自然觀的主要觀點與特點 前提與基礎 人與自然的兩分,自然的數學設計,物理世界的還原論說明,自然與機器的模擬 主要觀點 1 物質觀 認為一切物體都可以還原為最小的粒子 原子,一切物體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間力的作用下,按力學...

自然辯證法

論亨利的科學方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無數多的科學家做出了偉大發現和發明,其中,約瑟夫 亨利也算是一位。亨利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和卓越的科學領導人,終生獻身於科學事業,歷時長達半個多世紀。在大部分科學技術史書本中,亨利幾乎是名不見經傳的,我們看到的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麥克斯韋預言並證實了...

自然辯證法

第四章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知識的構成 1.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 客觀真實性 科學知識的客觀真理性,在於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堅持用物質世界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不承認超自然的 神秘的東西。科學事實 科學定律 科學假說 科學理論無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學實踐為基礎,要經受科學實踐的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