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辯證法案例及分析

2023-02-09 16:03:02 字數 5049 閱讀 4916

第二講:自然界的存在與演化

案例:海洋形成

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

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

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衝出來,飛公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衝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乾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乙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覆地形雲致雨,重新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

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裡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裡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

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分析: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是乙個物質世界,是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海洋是自然界的,它是物質的。

自然界是演化的。演化不同於進化。進化是指一種有特定方向的演化,即事物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由無序到有序的演化。

而演化則並不必然具有這種上公升性,可以是上公升的,也可以是下降的,可以是從無序到有序,也可以是從有序到無序,可以是進化的,也可以是退化的,但是是不可逆的。海洋形成的過程是演化的過程。

自然演化具有自組織機制。自然界是乙個系統,每乙個獨立的系統都有熵增的必然性,自發地趨於無序或退化。自然界物質系統要進化就必須與熵增作鬥爭,進化的實現是有條件的,實在一定條件下的自組織過程。

系統必須處於開放狀態,必須處於遠離平衡狀態,存在非線性相互作用和內部漲落。海洋的形成就是乙個自組織機制。

第五講:人對自然界的改造——技術

案例:圍海造田

圍海造田,也叫圍海造地、填海造地、填海造田,或叫填海、圍海、圍田,是指用土石、建築垃圾、工程元件,將陸地、島嶼,甚至島礁,沿邊緣填埋成新的陸地。

向大海要地是中國的傳統。除去「精衛填海」的神話傳說,根據記載,中國早在兩千年前的漢朝,就已經在進行沿海開發,沿海地區人口逐漸增長,土地不夠了,就去圍海造地。不僅是在中國,在荷蘭、日本、南韓、英國、阿聯酋等國家都在向大海要地。

為資本作為最佳註腳的填海工程——杜拜棕櫚島,這個耗資140億美元打造而成的「世界第八大奇蹟」

自從2023年以來,中國的圍海造地運動正在以數倍於過去的速度高速發展。2023年的圍海面積是2123公頃,2023年則達到了5352公頃,2023年以後每年圍海的面積都超過1萬公頃,相當於這幾年每年中國都新增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

直到今天仍有人「圍海造田」「屯墾」這樣的詞語來描繪這些工程專案。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確實曾經試圖利用海灘來發展種植業,比如2023年廣東汕頭的牛田洋,包括李肇星在內的大學生、解放軍官兵和年輕幹部曾經在這片海灘上圍墾種植水稻,奇蹟般地出現了1190斤的畝產,但2023年颱風登陸時,553名學生和戰士為保護大堤而英勇犧牲。現在的牛田洋仍是水產養殖場,海灘就是海灘,人們不尊重自然規律而努力改變它的做法只能宣告失敗。

造地的原因各自不同,上海、廣東是苦於地少地貴,造地的成本要遠遠低於拆遷成本;而山東濰坊是準備建海上新城,建立物流中心;溫州的乙個造地專案則是希望像青島人那樣擁有更漂亮的景觀大海。更為常見的是企業進行的小規模填海,也許就是要乙個小碼頭,一片海域就消失了。

在海灘和淺海上建造圍堤阻隔海水,併排幹圍區內積水使之成為陸地。又稱圍塗。中國海域遼闊,有長達18000km的大陸岸線,沿海島嶼6500餘個,灘塗資源豐富。

海平面以上的灘塗面積約3000萬畝。海平面至水深10m的淺海灘塗面積約1.17億畝。

據歷史考證,中國東部的黃淮海平原、長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及下遼河平原約有兩億畝的土地都是歷史上灘塗淤積和開發的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據不完全統計,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10個省市的圍海造田面積將近800萬畝。目前多數已成為農業、工業、交通、外貿和文化建設發達的地區。

因此,圍海造田曾經是增加陸地,發展國民經濟的一項重要措施。

圍海造地工程並非簡單地減少海面面積,而是帶來了很多無法預料的後果——曲折的海岸線被簡單地填成直線,那些能淨化海水和養育貝類生物的灘塗濕地被石塊制的人工堤岸所取代,海豚、海牛和候鳥的棲息地都可能遭到破壞。

圍海還可能使陸地接近海底深槽,上海金山區附近的海底,50公尺的深槽離海岸僅僅有數百公尺遠,而且還被懷疑有向陸地移動的趨勢。這使得金山無法繼續填海。

最易出問題的是在河流入海口的圍海工程,這種工程往往會使得入海口變得狹窄,易造成海水倒灌、水災內澇等多種災害。

荷蘭曾經是乙個熱衷於圍海造地的國家,荷蘭人填出了1/4的國土面積,但是改變海岸線擴張國土的同時,海水汙染、生物減少等生態問題也隨之而來。這幾年荷蘭人正在在填出來的土地重造濕地灘塗,並把一部分土地歸還大海。

根據中國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調查,2023年,膠州灣的海域面積為535平方公里,而目前,膠州灣的總海域面積僅為367平方公里。75年內面積縮小了35%。

如今,在國內很多企業的做法是,一邊施工一邊等審批,或者批10畝地填20畝,或者乾脆在完全無證狀態下開工,據相關法律規定,50公頃以上的填海專案要報國家海洋局批准。但是很多專案在被查處之後,因為要把圍海造成的陸地恢復原狀,工程浩大,還將會造成新的汙染。所以一般是罰款了事。

當然也有例外,2023年北京市高階人民法院曾經就對「填海第一案」做出判決,山東榮城海達造船****在2023年沒有得到威海市**批准的情況下填海57畝,因為不服從國家海洋局處罰,該公司起訴到法院。最終法院判決該公司繳納罰款,並把海域恢復原狀。該公司抱怨說:

「填海花了3000萬,恢復原狀還需要3000萬。」

中國**也正在收緊海域管理的口子,在榮城開始圍海的2023年,圍海造地專案只需要向市**申請,而在現在,一次填海在50公頃以上的,要經***批准,50公頃以下的,要經省**批准,市縣一級**已經無權批准了。

分析:根據生產和社會兩個角度,技術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技術是從人能動地改造自然這一角度,也就是從生產勞動領域定義的技術,或者從工程學領域理解的技術。

在廣義上,人們把一切講究方法、技能的有效活動都稱之為技術活動。技術的本質是:人類在進行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根據實踐經驗或科學原理所創造的或發明的各種活動方式、手段和方法的綜合。

技術是人在生產過程中,為體現自己目的、是自然界仁化的手段和方式,從屬於勞動過程,世人對自然能動關係的實現方式,是人類需要與自然物質運動規律的結合。技術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中立性和價值性,物質性與精神性,主體性與客體性,積累性與躍遷性。技術由此可見,圍海造田是一種技術,是狹義上的技術。

使人們為了自身的需求,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過程。

技術在本質上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種方式,它從誕生之初,就體現出保障和促進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價值。技術有其積極作用。技術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技術推動社會變革的有力槓桿;技術導致了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技術也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而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並非總是積極的,其消極作用自始存在,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技術負面效應的存在是具有必然性的,是由技術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決定的。技術的自然屬性決定了技術負面價值存在的必然性;社會政治制度的不合理和經濟利益的驅動是產生技術負面效應的社會根源;主體認識上的侷限性也使技術的負面效應難以消除;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卻是也是導致技術負面效應產生的重要原因。

圍海造田這一技術解決人類遇到的巨大問題,給人們帶來相當大的利益,但是也帶來了危害,危害著自然環境,進而影響人類自然的生存與發展。

技術應用的雙重性,已是不爭的實事。如何看待技術的價值是乙個實踐判定的問題。技術所帶來的偉大進步應歸功於人類,同樣技術所引發的的負面作用甚至是災難,也要歸功於人類,而不應遷怒於技術本身。

技術的應用在任何時候都既有正面價值又有負面價值,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不可分割的矛盾方面;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紀要遵守技術的自然邏輯,牙要遵守技術的社會邏輯,而且當這兩方面發生衝突時,技術的社會邏輯應當高於技術的自然邏輯;技術的應用應有必要的約束。因此,圍海造田這一技術**正面價值,也有負面價值,當我們真正人知道這一技術的這兩方面價值時,我們應當合理運用這一技術,正確對待這一技術,使之為人類造福。

儘管技術的負面作用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如果能夠在技術研發過程中,充分對技術的應用價值做出評估,必將有利於減少技術的負面效果,使技術更好的服務人類,更好的滿足人類的發展需求。所謂的技術評估是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採用科學的方法,預先從各個方面系統地對相關技術的利弊得失進行綜合評價的活動。技術評估為技術開發提供理論依據,提高技術開發的極壞行和主動性,實現技術先進性和經濟合理性之間的統一。

人類在運用圍海造田這一技術的時候,沒有對其作出評估,使的人們沒有正確認識這一技術的影響。才使得當圍海造田給人類帶來負面影響的時候才意識到圍海造田的負面影響。

第六講:人與自然關係的演變

案例:東海真的無魚嗎?

2023年5月,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通報:春汛後期,浙江沿海大部分地區無魚可捕,東海漁業資源存在衰竭現象。與此同時,距杭州300公里外的溫嶺,一場漁民自發的保衛行為已經展開——浙江、福建兩地百名船老大聯名建議,將禁漁期延長乙個月。

漁民大規模的自發禁漁行為,在浙江歷史上還是頭一回。

近年來,東海魚類資源日益枯竭,以大黃魚為例,2023年,浙江的大黃魚年產量曾經達到近17萬噸,但是最近的資料顯示,2023年浙江捕撈的大黃魚僅0.28萬噸,僅為半個多世紀前的1/60。然而與此同時,如今捕撈船無論是在裝置上還是數量上都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自然辯證法

論亨利的科學方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無數多的科學家做出了偉大發現和發明,其中,約瑟夫 亨利也算是一位。亨利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和卓越的科學領導人,終生獻身於科學事業,歷時長達半個多世紀。在大部分科學技術史書本中,亨利幾乎是名不見經傳的,我們看到的是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麥克斯韋預言並證實了...

自然辯證法

第四章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知識的構成 1.如何理解科學的本質 客觀真實性 科學知識的客觀真理性,在於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所有的科學知識都堅持用物質世界自身來解釋物質世界,不承認超自然的 神秘的東西。科學事實 科學定律 科學假說 科學理論無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學實踐為基礎,要經受科學實踐的反覆...

自然辯證法感悟

學習 自然辯證法 的感悟 朱凱工程系機制專公升本二班 2011701189通過 自然辯證法 學習以及 教育 和影片,感到學了很多科學知識,如宇宙起源,宇宙大 哲學,轉殖,時間與空間,相對論。特別是 宇宙起源和宇宙大 影片時,我對宇宙有進一步了解,而且還開啟我的思維,我本來認為乙個事物會有乙個答案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