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效能感與教師職業倦怠的關係研究

2023-02-09 07:54:05 字數 990 閱讀 5384

作者:韋健濤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23年第09期

職業倦怠(burnout)指個體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與人際關係緊張源產生應激反應而表現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症。根據maslach等人(1981)的觀點,可以把職業倦怠看作是個體無法應付外界、超出個人能量和資源的過度要求時,所產生的生理、情緒情感、行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狀態。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情緒衰竭,這是倦怠的個體壓力維度。②去個性化,這是倦怠的人際關係維度。③個人成就感降低,這是倦怠的自我評價維度。

理論界的廣泛認同該理論的三維模型,絕大部分的相關研究都運用並證實了三維度的存在,同時也被證明其具有跨文化、跨行業的穩定性與一致性。

教師教學效能感的概念**於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bandura認為,人們對自己能力的判斷在其自我調節中起主要作用,並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將其定義為「指個人對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個行為的期望」。

2023年,armor和berman最早將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引入教育領域,發起了對教師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般認為,教師的教學效能感(sense of teaching efficacy)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的看法,屬於教師信念的範疇,它不僅對教學活動有重大影響,而且在職業倦怠形成中起著重大作用。leiter(1992)曾提出職業倦怠是「自我效能感的乙個危機」。

國內外研究表明,教師職業倦怠與教師效能感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對於教師群體的職業倦怠與教學效能感的現狀及其關係的研究,有助於豐富該領域的內涵,也為社會關注這一教師群體的心理衛生工作提供參考。

一、研究物件與方法

1.被試。本研究在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統一參加職後學習培訓期間,對304名來自全省各地區參加學習和培訓的全體教師進行團體施測,共發放調查問卷304份,**218份,**率為70.

7%;有效問卷188份,有效率為86.2%;其中男性137人,女性51人;擁有3年及以下教齡的11人,4-9年教齡的35人,10-15年的48人,16年以上的94人。

教師職業倦怠

關鍵詞 職業倦怠 教師 中圖分類號 g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0118 2013 03 0156 01 中華民族有著 尊師重教 的優良傳統,人們對教師寄予了較高的期望。身正為師,學高為范 教師象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等等都是人們對教師的讚譽和要求。在很多人看來,教師職業是乙個輕...

教師職業倦怠對策

其四,擺正自己心態。心態對於心理的健康發展有著明顯的消極影響。教師通常都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對於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對事認真,這些都是優點。但是從另乙個角度上講,具有這些人格特徵的人卻容易出現不良的心態。第一,抱著不現實的目標生活,苛求自己 苛求別人,其結果只能招來無休止的煩惱。第二,尋求絕對公平。現實...

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

近年來,國際上有關職業倦怠的研究已延伸到教學領域。大多數學者在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上已達成以下一些共識,即認為教師職業倦怠是教師不能有效解決工作壓力的一種反應。並且認為,教師在經歷職業倦怠時有以下三種典型的心理或行為表現 長期的情緒上的倦怠感 處於職業倦怠狀態的教師常常表現出疲勞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