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構造大題

2023-02-08 13:39:05 字數 4908 閱讀 8576

1.我國地形有哪些特徵?

中國地勢基本特徵-1

階梯狀地形從西向東遞降,可分成四個台階:

第一台階: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公尺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第二台階:青藏高原以北,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公尺,包括內蒙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塔里木、準噶爾和四川等大型盆地與山脈相間;

第三台階:包括松遼、華北、江漢等東部平原、平原東側的膠遼山地、東南沿海山地、海南島、台灣和渤海、黃海、東海淺水大陸架組成的第三地形台地;

第四台階:大陸邊緣東部深水盆地,包括南海、沖繩海槽等,海深在2000公尺以下。

中國地勢基本特徵-2

以賀蘭山、龍門山至橫段山一線為界;東西兩部分的山勢走向和地表高度顯著不同。

西部山系以北西西走向為主,夾持著近東西向的菱形盆地,海拔高度大,地貌反差強烈;

東部以中、低山和丘陵為主,山系走向北東-北北東,與相同方向的平原和盆地相間排列,其整體高度低,地貌反差小。

中國地勢基本特徵-3

三條東西向山脈分隔了四大水系:

陰山-燕山山脈;秦嶺-崑崙山脈;南嶺山脈。

松花江、黃河、長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分水嶺。

2.我國所處的大地構造背景是什麼?

1) 中國是夾持在西伯利亞地台、蒙古-額霍茨克構造帶,印度地台、喜馬拉雅構造帶,西太平洋構造帶之間的"複式陸塊區",陸塊各有親緣,現今大地構造格架並非與史俱在;

2) 早古生代各陸塊漂遊在南半球;

3) 晚古生代各陸塊屬於古特提斯洋中的"古華夏大陸群",印支期拼合為古亞洲大陸;

4) 印支期後古亞洲大陸受到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構造帶的影響,始新世末印度板塊拼合後才形成亞洲大陸。

3.我國構造演化經歷了幾個主要的階段?

1) 太古宙-新元古宙:太古宙-古元古宙,陸核-中朝板塊基底;新元古宙,rodinia超大陸形成

2) 新元古宙-印支期:陸塊飄移-碰撞;古亞洲大陸形成。

3) 中-新生代:陸內變形,東部拉張陷落,地殼減薄;西部擠壓隆公升,地殼增厚。

15.中國陸塊有哪些型別?並逐一舉例說明區別它們的主要標誌是什麼?何時期以何種增生機制形成古亞洲大陸?

中國的陸塊型別及其主要特徵

1. 華北型包括中朝板塊。具有18億年的呂梁運動形成的結晶基底;o2-c1有塔康運動形成的平行不整合;具有華夏植物群。

2. 揚子型包括揚子-華南板塊;塔里木板塊、柴達木地塊。具有8億年的基底;海相沉積作用從南華-震旦紀持續到中三疊世;具有南華紀的冰積層和震旦紀的含p層;具有華夏植物群。

3. 岡瓦納型包括拉薩地塊、印度板塊北緣。具有泛非期的基底,以及晚石炭---早二疊世的冰川和冷水型動植物群:含礫板岩、舌羊齒、冷水型動物

4. 北亞型包括黑龍江、哈薩斯坦微板塊。具有興凱期的基底和argaran植物群

中國地塊的主體是印支運動以來通過弧---弧、陸---陸、弧---陸三種型別碰撞形成古亞洲大陸

4.華北地台構造演化史

一、華北地台大地構造演化概述

1)早前寒武紀(太古代-古元古代)

基底形成演化階段(ap-m陸核孕育階段; an初始克拉通化; pt1結晶基底形成);

2)晚前寒武紀(中-新元古代)-三疊紀

地台穩定發展階段(pt2-3大陸裂陷階段; pz穩定蓋層沉積階段);

3)中-新生代:主要是侏羅紀--新生代

陸內構造階段(或"地台活化"階段/西太平洋構造帶活動階段)

二、基底構造演化四個階段

①古陸核形成遷西期 (ae-ap)

經歷了3.2-3.0 ga遷西運動,並伴隨大規模鈉質花崗岩(奧長花崗岩)侵入,在冀東、遼北形成一些以綠岩-花崗岩地體為核心的古陸核。

②基底雛形形成阜平期 (am)

經歷了2.9-2.8 ga阜平運動 (全球性構造-熱事件)大規模鉀質花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陸核聯結成乙個統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魯與鄂爾多斯陸核聯成一體,奠定了華北地台的基底的雛形。

③新太古宙裂陷槽、裂谷出現五颱期 (an)

經歷了2.6-2.5 ga的五颱運動引起了裂陷槽內強烈的線性褶皺與變質並伴隨鉀質花崗岩侵入,使地殼增厚,穩定區進一步擴大,活動帶逐漸縮小.

④華北地台基底形成呂梁期 pt1

經歷了1.9-1.8 ga為主幕的呂梁(中條)運動引起區域變質與鉀質花崗岩侵入最終形成了華北地台的基底,奠定了中元古宙以後的沉積基礎。

地台基底形成的早晚和不均一性,決定了蓋層發育階段活動與穩定性的差異。

三、克拉通(蓋層)構造演化階段

1.中-新元古代是乙個由活動到穩定的構造轉變的過度時期,這個階段在空間上的構造分異也很明顯,三個裂陷槽表現了一定的活動性,諸如大幅度差異式的沉降和同沉積的火山活動,而克拉通主體山西-鄂爾多斯和魯西地區則處於相對穩定的隆起狀態。 晉寧造山運動後,華北地區進入穩定的板塊發展階段。

2.古生代:早古生代:(o3-c1)華北板塊主體隆公升為古陸;中晚古生代:c-p(北半球主要成煤期)華北板塊從海-陸交互相濱海轉為陸相湖盆地

3.三疊紀-印支運動

印支期是中朝板塊(包括整個中國東部)從南北分異的構造機制,向東西分異的構造機制轉換的過渡時期;也是從構造穩定向活動轉換的過渡時期。

4. 中-新生代活動構造發展階段

? 燕山期

早-中侏羅世:南北持續會聚-陸陸碰撞;西太平洋構造域開始活動。

晚侏羅世-早白堊世:西太平洋構造域活動高潮,褶皺、斷裂、岩石圈拆沉-劇烈岩漿活動

早-晚白堊世:郯廬斷裂走滑

? 新生代( 喜馬拉雅期)

古近紀,伸展拉張-裂谷盆地發育:k2-e時,由於太平洋板塊轉為高角度正向俯衝,中國東部大陸發生岩石圈上隆與拆沉,從而發生了大規模的伸展活動

新近紀,弧後盆地出現:西太平洋以日本海盆形成為代表的弧後擴張正是發生在中新世,與中國東部轉變為擠壓活動同時發生。中新世構造轉變期,郯廬斷裂帶上出現了最強的玄武岩噴發,幔源包體指示斷裂帶已切穿了整個岩石圈。

第四紀,現代地貌形成

5.太古宙典型岩石組合

太古代地殼

1)高階變質岩組合

高階變質岩主要由長英質片麻岩組成,曾遭受一次(多次)麻粒巖相或高角閃岩相變質作用,以含紫蘇輝石為特點。幾乎找不到原生結構的殘跡。

2)花崗岩-綠岩組合

主要是鎂鐵質火山岩和變質沉積岩,通常呈極不規則的線狀陡傾向形條帶,位於佔優勢的花崗質岩石中,其長度可達數百公里,一般已變質成綠片巖相。

原生的結構、構造還能保留下來。

完整的綠岩帶層序由下部超鎂鐵質、中部鈣鹼性火山岩和上部沉積岩等三部分組成,具旋迴性。

3)克拉通盆地(變質極淺的表生碎屑沉積)

au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40%

6. 呂梁運動

早中元古之交(18億年前)發生在華北地台的伸展構造熱事件的綜合記錄,代表華北地台基底的最終形成

7. 燕山運動

是指發生在中國東部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的廣泛地殼運動,這次構造運動使華北地台解體,發生強烈的構造變形,伴隨大量岩漿活動、火山噴發等

8.揚子地台構造單元的共同特點:

(1)具有前南華紀基底,最初的蓋層在820ma的晉寧運動後才出現;

(2)自南華-震旦紀起都是穩定型沉積,未變質,中古生界基本不缺失。海相沉積作用從南華-震旦紀持續到中三疊世;

(3) 印支運動後揚子地台解體,襄樊盆地至雪峰山脈以東部分捲入亞洲東部活動大陸邊緣。

??9.揚子地台基底組成及其構造演化小結

1).相當呂梁運動的龍川運動形成由ar-pt1深變質岩系組成的結晶地塊構成了相對孤立的古陸核,川中-康滇聯為一體稱川中陸核;大別-江漢一直到蘇北-膠南-南黃海稱東部陸核;紅河斷裂以北為黔-滇-桂古陸核。

2).中-新元古代(pt2-3)克拉通開裂,在西部康滇一帶形成溝-弧-盆體系;東部則圍繞陸核邊緣發育穩定-活動型的陸緣淺海沉積,形成逐漸向東南擴充套件的大陸邊緣。新元古代中期820 ma晉寧運動形成了揚子地台的基底。

☆☆3).由於基底形成晚,基底岩係以淺變質的砂板岩組成,剛化固結程度弱於中朝地台,這就決定了揚子地台後期發展的許多活動性特徵,包括現代**活動除川西、滇東以外,地應力通過柔性基底的變形而釋放,因此和中朝地台相比**活動相對較弱的特點。

10.揚子地台演化的重要構造運動和關鍵地質事件

1) 相當呂梁運動的龍川運動形成由ar-pt1深變質岩系組成的結晶地塊構成了相對孤立的古陸核。

2) 具有前南華紀基底,在新元古代中期820 ma晉寧運動形成了揚子地台的基底。

3) 最初的蓋層在820ma的晉寧運動後才出現。

4) 自南華-震旦紀起都是穩定型沉積,未變質,中古生界基本不缺失。海相沉積作用從南華-震旦紀持續到中三疊世;在南華紀有一冰川沉積,震旦紀有一含p層。

5) 二疊紀末期的東吳運動引起川西峨眉山玄武岩噴發。

6) 印支運動後揚子地台解體,襄樊盆地至雪峰山脈以東部分捲入亞洲東部活動大陸邊緣。

7) 燕山運動使揚子地台解體,發生強烈構造變形,伴隨大量岩漿活動、火山噴發等。

11.廣西運動

是指發生在志留紀末期,華夏地塊和揚子地塊匯聚碰撞而導致的造山運動,形成擴大的揚子華南地塊。

12.東吳運動

是指發生在p2-p3之間揚子地台西緣的裂解事件,以峨眉山玄武岩噴發為標誌。

13.青藏造山系的一級構造分割槽及每個分割槽的基本特徵

青藏造山系的一級構造分割槽有:秦祁昆阿造山系、羌塘-三江造山系、岡底斯-喜馬拉雅造山系,在秦祁昆阿和羌塘-三江造山系間有崑南縫合帶,在羌塘-三江和岡底斯-喜馬拉雅造山系間有班公湖---怒江縫合帶。

1)、秦祁昆阿造山系

是加里東期的造山系。早古生代,南崑崙早古生代(萬寶溝群、納赤臺群)-晚古生代(布青山群)是增生雜岩。北崑崙為前鋒弧。

北崑崙前鋒弧以北,祁曼塔格、阿爾金、祁連山等地的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地質歷史,存在了多島弧、弧後海底擴張、洋盆錯列相間的時空構造格局,並經歷了弧後盆地萎縮、俯衝消亡和弧-弧碰撞、弧-陸碰撞的構造過程記錄。受原特提斯洋和古亞洲洋的雙重制約,其古構造格局與受控於印度洋和太平洋雙向俯衝的東南亞多島弧盆系相類似。

碰撞之後該區大部分地區於泥盆紀轉化為陸地。石炭-二疊紀時期在碰撞後地殼伸展背景下形成裂陷或裂谷盆地。晚古生代末-三疊紀東崑崙帶受控于洋殼俯衝消減,形成陸緣弧造山岩漿弧。

印支運動結束洋陸演化。

區域大地構造

李應爭 060101 地空學院 影響岩石圈流變型分層性的因素 岩石圈流變學性質與其物質組成 溫度,岩石厚度 流體和應變速率等因素密切相關。物質組成 在相同的岩石深度情況下,也即相同的壓強和溫度下,岩石圈中物質的組成成分不同,岩石的熔點也不同,特別是石英的含量越高,熔點越低,越容易發生流變。溫度 當岩...

中國石油大學大地構造學試題

1.華北,華南變形主要表現為?伸展變形。2.青藏高原的地表厚度高於普通的2倍。3.火山活動出現在優地槽。4.太平洋板塊,洋殼年齡新,很少超過侏羅紀,不能發現中生代。5.什麼是岩石圈?包括哪些層位?1 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於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岩石圈層,它包括地殼和上地幔上部堅硬部分,厚約 60...

廣西龍頭山斑巖型金礦的大地構造學意義

作者 張昌珍劉照星盧斌 地球 2013年第02期 摘要 廣西龍頭山金礦為典型的斑巖型金礦,礦區內與成礦相關的岩漿巖形成於100ma左右。斑巖型金礦往往形成於大構造背景轉換的階段,因此推測華南板塊東南緣在100ma左右發生了大的構造事件。關鍵字 龍頭山斑巖型構造學 中圖分類號 p573 文獻碼 b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