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幸福 追求人性的回歸

2023-02-08 11:36:02 字數 889 閱讀 4660

作者:張麗虹

**:《中國教師》2023年第19期

幸福一直是哲學領域中有關人生探索的永恆命題。從人類智慧型啟蒙以來,就有許多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幸福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對於幸福,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康德說:「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雖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1]趙汀陽將幸福理解為一種能力。

[2]劉次林認為幸福是人性得到肯定時的主觀感受,即幸福情感產生於主客體的內在統一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主體通過客體的主體化不斷擴充套件自己、超越自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超越了一己之限,在創造性的活動中與客體融為一體,從而獲得「天人一體」的深厚的幸福情感。[3]如果要**教育與幸福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先從幸福的淵源說起。

一、幸福的淵源探索

如果對比東方與西方對於幸福的態度,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極大的差別。相同的是,在對於幸福的追求過程中,越來越傾向於感受幸福的實質內容;不同的是,在如何體驗幸福的角度上,西方從邏輯思辨的角度思考幸福,東方則更注重自我對幸福的內省。

1.西方對幸福的思考

在古希臘,第乙個對幸福範疇作出理論思考的是梭倫。梭倫作為雅典著名的政治家和希臘七賢之一,認為最有錢的人並不一定幸福,幸福在於善始善終。然而,對於什麼是幸福他卻沒有具體涉及。

真正將幸福與反思人生有機地自覺聯絡起來,對幸福作出理性思索的應該說是蘇格拉底。他反覆強調「未經審視的人生不是真正的人生」,人必須「認識你自己」,只有認識了自己才有可能擁有幸福。蘇格拉底摒棄了物質條件和外界的感官刺激,認為幸福就是人應該從自己的肉體中解救出來,揚棄人性,回歸神性。

「認識自己」——時至今天,我們仍然在認識自己的圈子中不斷地徘徊。但是,如果把外界的物質條件和感官刺激都忽略的話,人對於幸福的追求就變成了空中樓閣,只能仰望卻無法獲得。

追求幸福是職業教育的終極目的

作者 王啟龍 職教論壇 2008年第23期 摘要 幸福為人自我實現後得到的一種滿足感,一種需要和慾望滿足後的狀態和心理體驗,是人生永恆的追求。職業教育應該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幫助個體尋求自我幸福的使命。職業院校教師要為學生創造體驗幸福的環境和氛圍。培養學生發現幸福 體驗幸福的能力 完善教育過程,幫助學生...

追求教育理想享受教學幸福 張蘭姣

名師教學藝術管窺 黃陂區前川一小張蘭姣 近日,我有幸參加了武漢市首屆名特優教師教學展示活動,聆聽了董耀紅和蔣卉兩位特級教師執教的兩節課,她們以豐厚的人生積澱,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教學經驗,精湛的教學藝術,把語文教學演澤得出神入化,爐火純青。她們舉重若輕,揮灑自如,游刃有餘,使人如沐春風,如飲甘露,...

讀《幸福與教育》有感

我懂得了幸福 寒假期間,與女兒一起去新華書店看書,隨手選了一本內爾 諾丁斯著 龍寶新譯的 幸福與教育 一書,原本是為了完成假期作業,可看後卻深受啟發,感慨良多。到底什麼是幸福教育?我想包括教師幸福和學生幸福兩方面,而從書中我感悟到只有教師幸福,才能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學生也就會感到幸福。沒有教師的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