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特殊需要學生體育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與方法 六

2023-02-06 07:12:04 字數 3762 閱讀 8347

(六)課程內容是指各門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以及處理它們的方式。課程目標一旦有了明確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為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提供了乙個基本方向。由於體育教育對身體運動能力要求較高,(六)

學校特殊需要學生體育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與方法(六)

課程內容是指各門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原理和問題以及處理它們的方式。課程目標一旦有了明確的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為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提供了乙個基本方向。由於體育教育對身體運動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對特殊需要學生開設的體育課,在課程內容選擇上就非常重要。

如何通過各學段的體育教學,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簡單有效的鍛鍊手段方法,並能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科學的運動處方,使之在將來的生活中運用自如,是特殊體育課程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一、特殊課程內容的選擇標準

無論課程設計者的課程設計取向或哲學觀如何,在選擇課程內容時都應有一定的標準。特殊體育課程的課程內容與普通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標準大致相同,但仍有一些需要特別強調的某種特定標準。借鑑許多課程學家的觀點,融合現代教育理念,充分考慮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的要求,以特殊體育課程目標為依據,我們認為,課程內容的選擇標準應有以下幾點。

1,能幫助學生最大限度獲得其缺陷部位的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有兩個著名的假設:一是缺乏性需求。二是發展性或存在感的需求。

將需求理論運用於特殊體育課程內容設計上,重點是要協助學生克服問題,以學習者的現實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生理狀況,準確做好需求分析和評估,使設計的內容符合學生需求,加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體現出所選擇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夠幫助他們有效地解決身體鍛鍊方面的問題,並對如何應用體育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作出明智和負責任的決策。

2,能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興趣

興趣決定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注意,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體育行為的方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內容應充分考慮不同障礙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能力的實際,使每乙個學生都能享受體育的樂趣,得到最大的發展。採用這一標準意味著在選擇內容或對要體驗或建構的內容做出安排時,教育者要確定這些內容與學生相關,內容必須有利於學生。

在選擇內容時,必須對身體練習障礙學生的個體化特徵給予承認和重視。

3,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增強課程內容的彈性和可選擇性

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設計課程內容應從多方面適應學習者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在特殊體育課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就是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用彈性的內容可供不同需要學生選擇,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

4,注重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實用性指內容的用途,在選擇課程內容時,既要注意不要造成學生學習上太大的難度,又要選擇大眾喜歡的、社會上比較普及的、並有很好的健身娛樂效果的專案進行練習。科學性指內容選擇要全面考慮學生身體狀況,有效促進其身心健康,並充分體現個體差異,使每乙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5,課程內容選擇應充分考慮可行性

編制人員必須考慮時間、可用資源、教學人員、政治氣候、現行法規以及資金數量等問題。在特殊體育教育中這個問題更加突出。雖然教育國際化使可供選擇的內容五花八門,也有很多先進的經驗值得借鑑,但在選擇過程中仍要受到種種限制。

二、課程內容的生命關懷取向

課程內容應該關注學生當下的生活,從關注每乙個個體生命的角度出發,我們強調課程內容應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這裡包含兩個層面含義:一是從學生的生活世界出發設計課程內容;二是具體的課程內容安排應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的生命關懷取向,就是要使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建立直接的關聯,為科學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把體育、道德、個人世界、自由的日常交往等等這些重要的課程資源與科學整合起來。

既能夠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又能夠培養學生必備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科學在造就「完善的人」這一目標上走得更遠,使課**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義。

三、課程內容領域選擇的方法

基於特殊需要學生個別差異巨大的特點,體育課程內容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參照,對於特殊需要學生,我們更傾向於以領域劃分課程內容,將自主權下放給一線的教師和學生自己,共同選擇最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內容。根據特殊體育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和原則,課程內容的六大領域分別是:運動技能、健康體適能、運動基礎知識、運動參與,心理發展、社會適應能力(表1)。

1 運動技能領域

選擇有氧運動類、民族體育類、墊上運動科學體系和集體運動類。在這些大類中,還可以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選配內容,如有氧類可以有游泳、登山、健身走等等,對於體質普遍較弱的特殊需要學生,它是最簡便也最適用的健身手段。民族體育類有八段錦、太極拳,各種養生**等等,它更偏重於對穴位、經絡的刺激,可增強肌肉彈性、伸展性,發展肌力,這對於防止特殊需要學生中較常出現的肌肉萎縮症狀很有幫助。

墊上運動科學體系是融西方流行的普拉提和古老東方的瑜伽為一體的新型運動體系,有助於發展身體核心部位力基、柔韌和平衡能力。集體運動類如籃球、排球、集體遊戲等等,有助於學生合作與分享,通過練習了解運動規則、戰略戰術,培養友誼。這些內容,既考慮了學生身體的可接受度,又考慮了時尚健身,學生將來的自我鍛鍊,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在內容選配時應該注意:第一,根據學期目標選擇相應的內容,第二,在普適性前提下,對個別仍然無法完成的同學應考慮替代性內容,第三,集體類專案為了使所有學生都能參加,應適當改變規則、器材和場地。

2 健康體適能領域

健康體適能由四個部分組成:身體成分、心肺適能、肌肉適能和柔韌適能。選擇個人的測試專案時,應考慮其個別特性和個別化目標,並且要認清乙個事實,沒有一套現成的體適能評估工具和評價方法可以完全適用於所有特殊需要學生,評估的目的是反映學生的體適能表現而不是突出他的失能狀態。

如果個別學生無法完成某些專案,應該考量其個別需求,以特別施測專案取代。特殊需要學生要發展健康的生活形態,必須學習有關體適能的知識、體適能活動技巧以及實施體適能活動。從特殊體育課程的目標衡量,特殊需要學生的健康體適能領域主要偏重於自我實現和生態價值取向,那麼,在體適能管理模式中,就要強調學生本身的自我責任、管理和創造,同時,要重視從個人設計的體適能活動中,發展生命的意蘊和培養獨立自主能力。

3 運動基礎知識領域

主要內容有運動處方、健康標準、體育養生、營養保健、自我監督等等,以講座、理論課及實際操作等形式進行,考評也應注意學生的運用及掌握情況,而非純粹的書本知識。一般情況下,比較注重的知識點有:健康的標準及身體自我監督與評價,醫療**體育對人體各器官系統的保健原理,體育養生及營養保健,運動處方制定的原則與方法;身體練習障礙學生體適能鍛鍊指導,東西方健身術的特點及補償作用,運動生活方式與社會適應;亞健康成因與對策等等。

內容選擇一定要注意針對性和實用性,使學生了解自我鍛鍊和運動保健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建立整體健康觀,有良好的心態積極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態並能幫助他人。

4 運動參與、心理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

這三個領域的內容,其實都包含在上述的幾個領域之中,沒有單獨的哪乙個專案是純粹發展某乙個領域目標,實際上,它們常常互相交叉,同時對幾個領域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只不過根據課程目標或階段目標,所發展的領域側重點不同而已。運動技能、健康體適能和運動基礎知識領域是基礎,而另外三項領域則是它的拓展和延伸。在這幾個拓展領域中,可以有具體的內容,也可以相對抽象,其目的都是為了特殊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

例如,為了發展運動參與領域,我們在課程中安排運動安全的內容,這就是比較具體的,可以介紹專案的運動安全,也可以介紹一般性運動安全注意事項,還可以有操作環節,使學生獲得直觀印象。而心理發展領域的人格培養、興趣培養等內容就相對抽象,因為這裡有很多是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形成的。

四、結語

重視學校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是保障特殊需要學生受教育權的內在要求,是實現教育內在的道德性和關懷性的應有之意。理想的藍圖需要實踐的檢驗和大眾的認同,特殊體育課程內容的理論建構只有為每所學校自覺認同,為大眾心理所接受,也為廣大特殊需要學生接受,才能算真正完成課程內容的建設。生命關懷的課程必須從課程理論走向課程實踐,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這是「關懷」、「和諧」的學校體育向縱深發展的必要前提。

特殊需要學生的融合教育學習筆記整理

特殊需要學生的融合教育 特殊需要學生 第一講 特殊需要學生 討論四個問題 一 特殊需要學生的概念 二 特殊需要學生的分類 三 特殊需要學生的鑑定 四 特殊需要學生的發展 一 特殊需要學生的概念 誰是特殊需要學生?學生見過嗎 特殊需要學生 一切身體的 智力的 社會的 情感的 語言的或其它的任何特殊教育...

學校體育課程實施方案

城陽十五中 一 學校的基本情況 我校地處青島市城陽區碩陽路,學校目前共有24個教學班,1100多名學生。目前學校配備體育教師5人。學校有400公尺田徑場一片,一塊足球場 籃球場4片 排球場4片。從上可以看出我校班級少 班級人數少 體育課程資源及學生技能知識相對正好,對正常進行體育教學 全面推進素質教...

中英學校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比較研究

作者 孫光芹 教學與管理 理論版 2008年第12期一 我國學校體育課程評價概述 課程改革的實踐證明,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至關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直接關係到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同時,評價的目的功能 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響著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和落實。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