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下冊單元教學反思

2023-01-28 09:21:06 字數 5900 閱讀 6298

第一單元《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解決問題》這一內容,課本設定了三個例題。學生對這三個例題所呈現的各個量的關係並不陌生。因為在上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學期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化、小括號的正確使用以及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

在二年級上冊中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中學生已接觸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但在教學中並沒有強調必須列綜合算式。在學習本單元時,部分學困生,還停留在一步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思維上,有的甚至讀不懂題的意思,教學難度較大。只有個別學生能列出綜合算式進行計算。

尤其是對於小括號,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知道了小括號的作用,但在解決問題時總是不知道該不該添小括號。如碰到先乘再減,並且乘號在後面時,本來不用添括號的,可好多學生一想到後面的要先算,就把括號加上去了。所以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對小括號的使用並不真正熟練掌握。

我就在練習課中,增加對小括號的專題訓練,從而進一步鞏固小括號的正確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後讓學生把兩個分步算式合併成乙個綜合算式。通過專項訓練,使學生能正確熟練地列出綜合算式,並且能正確使用小括號。

訓練題型如下:

列出的綜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號的:28+13=41.41-12=29 在列綜合算式之前,我先讓學生分析兩個分步算式的特點,找出兩個算式中的中間量,即第一步的得數41,然後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減法。

書寫順序根據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減12,說明先寫加法再寫減法, 28+13-12=29 ,加減混合運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號。特別注意強調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數「41」列在綜合算式裡。和本題類似的題還有:

(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 (3)7×7=49,49-27=22 (4)7×9=63,70-63=7 (5)16+42=58,6×7=42

列出的綜合算式需要加小括號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樣,就是考慮書寫順序怎麼寫,這是個關鍵。40是第一步的得數,說明先算加法後算減法,根據90-40=50這個算式得出:

90減去的是兩個數的和, 說明書寫時,先寫減法,再寫加法,90-28+12,但是根據計算順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後面時,必須在加法算式上加乙個小括號,來改變計算順序。如果不加小括號的話,90-28+12,就要先算減法,再算加法,這樣就不符合本題的計算順序,顯然是錯誤的。所以小括號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題的計算順序。

出示下面的題讓學生體會加小括號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兩個分步列式的算式合併成乙個綜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據中間數確定計算順序,其次根據分步算式確定書寫順序,最後根據計算順序觀察一下整個綜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號。

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教學反思

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乙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乙個數按照每幾個乙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乙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乙個數按照每幾個乙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這幾個方面:

1、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與把握。

(1)力求進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知識也就活了,學生也更願意學了。通過回憶「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讓學生看主題圖,在圖中收集資訊,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

這是同學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是符合現實生活的。「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

」也就變成了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見聯絡實際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的願望,並且使學生發現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還能夠有效地使數學課堂延伸。

(2)力求體現**性學習。**性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在實際時,我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

第一步,由觀察「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使學生發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比較兩題之間的關係,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大家能夠多留心身邊的數學資訊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

(3)根據學生的能力增加了發展題。發展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又來了3人,如何平均分為3組。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2、學方式方法的優化。

(1)注重學生的說。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說的方式,個別說、小組討論說、跟著同學一起說,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說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說的過程中理解「把乙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乙個數按照每幾個乙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2)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如在例題教學「兩道題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在做一做這題中,我讓學生直接回答。

小組討論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寬裕的時間,有利於學生組織更好的語言,並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獨立思考的形式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具優勢。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思想在這堂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步養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絡。

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教學反思

在教學圖形與變換的時候,我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了反思:

1.注意結合生活實際教學幾何概念。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抽象的幾何概念時,需要借助形象直觀的支援,為此,在引入概念時,我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所以我在教學時,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還結合學生實際,為學生準備了其他的實物和活動,幫助學生認識銳角、鈍角以及平移、旋轉等的概念。

2.借助操作活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教學中我除了仿照教材上設計的活動,通過摺疊、做角、畫角、拼擺、拉一拉、轉一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之外,還根據學生的特點,自行設計一些活動。例如:讓學生站在教室裡,演示一下分別向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平移一步、兩步……再如,讓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圈,旋轉一下,或是拿一根線,一頭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轉一下。

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可以進一步體驗平移和旋轉的特徵。

3.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時,要準確把握單元教學重點和要求。如,教學銳角和鈍角時,重點是讓學生對乙個角和直角進行比較大小,知道它是銳角(或鈍角)就可以了。再如低年級對平移、旋轉主要是從生活化的角度讓學生初步感知,使學生大致能辨別這兩種現象,並能通過操作對圖形進行簡單的平移(或旋轉)。

只有對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進行了準確的把握,才會使自己的教學策略易於學生接受、理解。

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二)》教學反思

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有二:一是使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二是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我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說透重點,突破難點,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由具體情境引出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課題。通過一幅學生熟悉的「歡樂的節日」主題圖,引出要用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如,「做了56面小旗,要掛成8行,平均每行掛幾面?

」這一具體問題,使學生體會,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因此必須學好這部分知識。

二、運用知識遷移,學生自主探索學習。

向學生提供獨立嘗試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機會。如:「56÷8」這道題,讓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求商方法,然後自己獨立去完成,最後師生交流學習方法。

再由學生獨立嘗試計算「56÷7」。再由主題圖「歡樂的節日」中提供兩組素材,引出「49÷7」「27÷9」計算,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掌握用7—9的演算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並形成用乘法口訣用商的計算技能。

三、以解決問題為載體,培養學生的數感。

解決問題是本單元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解決求乙個數是另乙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有意識地讓他們經歷將乙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經歷運用除法的含義確定演算法的過程,使他們初步懂得應如何數學地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的方法來處理有關的資訊,如何合理地計算出結果。在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但是,也有不少問題存在:

首先,部分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較低。針對這一問題,我制定了了以下的措施:讓學生每人準備乙個算術本(口算專用),每天晚上回家讓家長出20道口算(其中,加減乘除各5道),同時繼續每天早上的口算訓練,希望能在一段時間後見到成效。

其次,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會正確的利用題中的已知條件,分析它們之間的潛在聯絡,亂算一氣,毫無根據可言。針對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多出一些題,讓學生一點一點學會分析,從而正確選擇方法。

對於個別後進生一定要緊抓輔導,爭取讓每個孩子都不掉隊。

第五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本單元主要讓學生掌握萬以內數的讀法、寫法、組成、比大小、建立計數單位「千、萬」的概念,近似數概念,會計算整百、整千數的加減。

在教學教程中我注意讓學生掌握方法,達到溫故知新、舉一反三的效果。學生都能牢固建立萬以內數的概念,從千以內數過渡到萬以內的數,掌握一般規則。通過精講精練,學生對萬以內數的讀、寫、比大小掌握非常好。

近似數比準確數易記,學生能寫出離準確數很近的數,但找到的數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整百整十數或整百數或整千數,學生頭腦中沒有四捨五入的概念。因此僅管無帶著學生反覆比較可能寫出的幾個數,但仍有部分學生寫出的近似數不夠合適,對於整千、整百數的加、減法,學生初學時總是多乙個0或少寫乙個0,因些我下大力氣讓學生學會把它們化成幾、幾十幾個千或百,學生最終基本能夠利用幾、幾十幾個千或百準確計算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口算。

整個單元教學我通過作業反饋、測驗反饋,教學目標已經達到,基本突破各個教學重難點,只是學生的計算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計算能力是乙個長期要加強提公升的方面,要讓學生重視計算的準確率,認識到細心、認真這些優良品質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養成這些品質。

第六單元《克和千克》教學反思

1、教學時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展,體驗到數學知識**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並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

2 、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資訊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乙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課由於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第七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萬以內加法與減法》的例3,被減數中間和末尾都有0的減法。因為被減數只有三位數,所以筆算原理與例2相同。在這裡,教材安排了用多種方法計算,即豎式和口算,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演算法多樣化是問題解決策略多樣化的一種重要思想,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就計算教學而言,提倡並鼓勵演算法多樣化,不僅糾正了「計算方法單一,過於注重計算技能」的教學方法,主要是鼓勵了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並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計算經驗,讓他們繼續去**、發現、創造不同的演算法。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四 利於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在學生預習後,教師要相應的改變量學教學工作總結 target blank class hotkey 教學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動的使用課本提供的素材。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發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

二年級數學下冊統計教學反思

看了很久的教材,也看了不少的練習題,我還是對這學期的這部分統計的內容不知道怎麼入手講。首先,沒有多 教室連塊小黑板也沒有,彩色粉筆也用的差不多了,我也不太會畫畫,這個課還真的不好弄清楚。預備鈴聲響起,我走進教室,看著乙個個大清早就沒精打采的孩子們,有些生氣了 像你們這樣的狀態,我講與不講有什麼用呢?...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為主體 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變為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 一 數學預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愛因斯坦說 提出乙個問題,比解決乙個問題更重要。在自學課本時,學生由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