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齊山登高 無題

2023-01-19 18:24:02 字數 3543 閱讀 3712

《九日齊山登高》《無題》導學案

學習目標:

1、能夠借助註解鑑賞杜牧、李商隱的律詩和絕句,初步了解杜牧、李商隱的詩歌風格。

2、能通過本專題的學習,初步了解晚唐詩歌的基本風貌。

3、能就杜牧的詠史懷古詩或李商隱的「無題詩」作專題**,寫出左右的賞析文章。

一、預習反饋:

1、查資料:

(1)杜牧和寫作背景

簡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時考中進士,任弘文館校書郎。不久,任江西、宣歙、淮南等節度使幕僚,以後歷任監察御史、司勛員外郎及黃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終中書舍人。杜牧對政治、軍事都有頗為卓著的見識,可惜不為統治者所用。

杜牧擅長詩文,力倡「文以意為主」之論。詩風豪爽清麗,尤工絕句。

這首詩是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時,一次九月九日重陽節登臨齊山的作品。和他一同登山的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於受到排抑,未能見用。

這次張祜從江蘇丹陽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被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鬱,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和同病相憐。

2、李商隱和寫作背景

簡介: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其中李商隱的詩風與杜甫更為接近,「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王安石語),杜牧的詩風則更近似李白。

李商隱與李賀一樣,都是唐室宗親,然而因為年代久遠,家境已經十分貧寒;他從小穎悟,十六歲即以《才論》、《聖論》兩篇古文「出諸公間」,並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令狐楚是當時駢文章奏高手,李商隱得他悉心指點,很快青出於藍,這一技之長成為他後來謀生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種技能。

二十六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次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後娶其女為妻,琴瑟和諧。但當時的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則屬李黨。李商隱此舉被視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指責為「放利偷合」,此後一生在牛、李兩黨的傾軋中度過,困頓淒涼,辜負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樓》)的壯志和才華,終年四十六歲。

3、理解詞句,和同學交流,準備班級發言。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薇。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參***:九日齊山登高——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於齊山。古人這一天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

涵——容納。

翠薇——山半腰。

酩酊——酒醉。

不用登臨恨落暉——無須在登臨時為夕陽西下而有什麼怨恨。

牛山何必獨沾衣——又何必象齊景公那樣登牛山而獨自傷感流淚呢?

4、用散文語言翻譯《九日齊山登高》,並和同學交流。

參***:登高遠望,秋天的景象,大雁在天空的飛影,都融進了江水。我和朋友提著酒壺,來到了蒼翠的半山腰。

人世間苦難多多,難得開口大笑,今天我們心情高興,頭上要插滿菊花才肯回家呢。只需喝得大醉,才對得起這佳節良辰,無須在登臨時為夕陽西下而有什麼怨恨。人生無常,古往今來皆如此,有什麼必要像當年齊景公那樣登牛山而獨自傷感流淚?

5、看註解,用散文語言翻譯《無題》,並和同學交流。

參***: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難捨難分,況且又是這東風將收的暮春時節,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象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乾。

女方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茂如雲的鬢髮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來往傳遞訊息。

二、小組合作、質疑**:

(一)《九日齊山登高》(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準備班級發言)

1、首聯有乙個字用得特別有情味,找出來分析。

參***: 「涵秋影雁初飛」中的「涵」,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彷彿把秋景和飛雁都包容在自己的懷抱裡,流露出對於眼前景物的喜悅。

2、「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此」指什麼?全句有一種怎樣的情懷?其背後又隱藏著什麼?

參***:「此」指人間的煩惱和變幻無常。豪爽和曠達的情懷。背後隱藏的是懷才不遇、鬱鬱寡歡的淚水。

3、將本詩和杜甫的《登高》比較,說說兩首詩在思想和意境上的差異。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二)《無題》(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準備班級發言)

1、說說「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的韻味。

參***: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這裡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就是通常說的寓情於景的抒情方式。

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在這首詩中表現怎樣的情狀?在現在的引用中又賦予怎樣的含義?

參***:「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乾」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彷彿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在這兩句裡,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這兩句在原詩中是言情,現在引用多喻道,讚揚乙個人的奉獻精神,已離開了原義。

3、這首《無題》詩,正是李商隱詩「主題含蓄隱晦」的很好體現。它既可以理解為一首表達堅貞愛情的詩,也可以理解為表達政治理想。此詩還有不同角度的解讀版本,請各位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解讀它。

參***:表達堅貞愛情,前四句寫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訴說難捨難分的感情和愛情的堅貞;後四句寫男主人公對別後的設想和希望。

表達政治理想,因為他受牛、李黨爭牽連,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的難言之痛只好託之於男女戀情作隱晦的表示,對愛情的追求,就是對政治理想的追求。

三、課堂練習:

(10年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

因脫水邊屨,就敷岩上衾。

但留雲對宿,仍②值月相尋。

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於金陵(今南京)。 仍:又。

1.簡析第三聯中詩人表現情感的手法。

參***:「宿」和「尋」皆為人的動作,運用擬人手法,把「雲」、和「月」人格化。詩人欲和白雲對宿,又逢明月向尋,寫出在定林流連忘返的愉悅心境。

2.詩人為什麼認為「悲蟲」也會有「好音」?結合全詩簡要解析。

參***:詩人被罷官後,寄情自然山水,認為只要超越凡塵,便能隨處得到自己的快樂,即使悲鳴的蟲聲也是美妙的**。

背景解讀: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2023年)第一次罷相。

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援,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2023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閒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2023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

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四、課外作業:

就杜牧的詠史懷古詩或李商隱的「無題詩」作專題**,寫出左右的賞析文章。

16 九日齊山登高寄揚州韓綽判官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將 抑鬱之思以曠達出之 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鬱結,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鬱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日登高的快慰來排遣抑鬱。篇中 須插 但將 不用 以及 何必 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清楚地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於實際...